分享

《哲学史讲演录(四)》笔记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9-06

《哲学史讲演录(四)》笔记​ 141.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

142.哲学的真正出现,在于在思维中自由地把握自己和自然,从而思维和理解那合理的现实,即本质,亦即普遍规律本身。

143.哲学在消除对立的做法上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实在论的哲学论证,另一种是唯心论的哲学论证;也就是说,一派认为思想的客观性和内容产生于感觉,另一派则从思维的独立性出发寻求真理。

144.人不可独树一帜,赋予自己一个独立的形象,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给自己规定一个地位。因为外在关系的客观势力是其大无穷的,我无可奈何地被放进了这些关系,所以,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把我放进去,对于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个性和个人生活,一般说来也同样是无所谓的。

145.始终如一地忠于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生活上独树一帜〕。

146.培根和波墨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和哲学体系。在培根那里,这个领域就是有限的自然界;在波墨那里,这个领域就是内心的、神秘的、神圣的基督教生活和存在。因为前者从经验和归纳法出发,后者从神和三位一体的泛神论出发。〕

147.培根一直被赞扬为指出知识的真正来源是经验的人,被安放在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顶峰。从事实出发,并依据事实下判断,当时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成为英国人说理的趋势。由于他把这个方向表达出来了,人们就归功于他,好象全然是他把这个方向给予了认识似的。理性以思维的态度对待自然,在自然中寻找出真理时,对自己信任,对自然信任,因为理性和自然本来是和谐的。精神在本质上就是对另外一种东西的加工。归纳法的意义就在于从事观察,进行试验,重视经验,从个别的东西引导出普遍的规定。

148.波墨之所以享有很高的荣誉,主要是由于他的哲学采取了直觉和感情的形式;因为直觉和内心感情、祈祷和仰慕、思想的形象性和寓言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被他当成了哲学的主要形式。波墨把生命、绝对本体的运动放进了心灵,也同样地把各种概念看成实物;也就是说,把实物当成概念使用——不用概念的规定,硬要用一些自然物和感性特质来表达他的理念。他要想宣讲的那种思辨真理,本质上是需要用思想和思想的形式去掌握的。他的根本思想,是努力使一切事物保持在一个绝对的统一体中,这就是绝对的神圣的统一,一切对立在神中的联合。

149.笛卡尔是那些将一切从头做起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近代的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他开始的。在这个新的时期,哲学的原则是从自身出发的思维,是内在性,这种内在性一般地表现在基督教里,是新教的原则。思维,独立的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只有通过我的自由思索,才能在我心中证实,才能向我证实。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想去洞察;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作为存在的思维,以及作为思维的存在,就是我的确认,就是“我”。这就是著名的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思维和存在在这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哲学在笛卡尔等人那里还具有着比较不确定的意义,即通过思维、反思、推理进行认识。

150.斯宾诺莎的哲学,是笛卡尔哲学的客观化,采取着绝对真理的形式。斯宾诺莎主义的唯心论的简单思想就是:只有唯一的实体是真的,实体的属性是思维和广延(自然);只有这个绝对的统一是实在的,是实在性——只有它是神。神与自然(世界)是一回事,不把两者分开;他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或者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下来。“构成人的心灵的(mentis humanae)现实(actuale)存在的东西,无非是一个现实地存在着的个别”(个体)“事物的观念”——并不是一个无限的东西的观念。“人的本质并不包含必然的存在;也就是说,按照自然的秩序,这个人或那个人是可以存在,也同样可以不存在的。”斯宾诺莎要求人们采用真正的认识方式,sub specie aeterni〔在永恒的形式下〕,以绝对正确的概念,亦即在神中去思维一切。没有比斯宾诺莎的道德学更纯洁、更崇高的道德学了;人在自己的行为中只是以永恒的真理为目的。

151.马勒伯朗士主要著作题为De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真理的探求》〕。这部书中有一部分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更大的部分却完全是经验的;例如他就从逻辑和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视觉、听觉、想象力和理智中的各种错误。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我们知识起源的看法,“灵魂的本质在思维中,就象物质的本质在广延中一样。其余的东西,如感觉、想象和意志,都是思维的变相。”真理是非创造的、不变的、无量的、永远超过一切事物的。它是由于它自身而真的。

152.洛克的哲学是很受重视的,总的讲来,它现在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哲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下,也还是德国人的哲学。他认为真理、知识建立在经验上面。洛克所采取的进程是完全正确的,但并不是辩证的,而只是从经验的具体事物中分析出普遍来。观念是在意识本身之内。

153.莱布尼茨在其他方面是反对牛顿的,在哲学方面也坚决反对洛克及其经验论,同时又反对斯宾诺莎。他主张思维,反对英国式的感觉,反对感性的存在,主张思维对象是真理的本质。实体有三种联系方式:(1)因果关系,即影响;(2)协助关系;(3)和谐关系。

154.沃尔夫的哲学与莱布尼茨直接联接在一起;因为这种哲学真正说来乃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种系统化,因而也被称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

155.启蒙哲学,我们在这里要一般地考察三个方面:(一)休谟本人;(二)苏格兰哲学;(三)法国哲学。

156.在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里,精神最近时期在德国向前进展所达到的革命是通过思想的形式概括出来了,表达出来了。哲学给自身规定了这样的任务,即把哲学的基本观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为对象,并加以掌握,这就是说,对必然性的最内在意义、概念加以理解。

157.整个一般的认识我们叫做思维,特殊的认识我们叫做直观;对外在规定的内在理解我们叫做理智。

158.一切事物都应该为之而存在的就是人、自我意识,但却是作为一般的人。对于这种行为的意识,在抽象方式下,就是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把本质性导回到自我意识,但是康德又不能赋予自我意识的本质或纯自我意识以实在性,不能在自我意识中揭示其存在。

159.费希特哲学的最大优点和重要之点,在于指出了哲学必须是从最高原则出发,从必然性推演出一切规定的科学。费希特提出知识〔作为考察的对象〕。费希特宣称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关于知识的学说。意识能认知事物,认知就是意识的本性。哲学的认识就是对于这种知识的知识。

160.谢林的哲学是从直接知识、理智的直观开始;但是第二步,它的内容已不复是不确定的东西、本质的本质,而是具体的绝对了。哲学按照它的本性来说应是能够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它的基础是思维;正因为有了思维,人才是人。因此哲学的原则纯全是普遍的;如果它要求一个特定的直观、意识,如主客同一的直观或意识,这就是一个特定的、特殊的思维的要求了。

161.哲学的最后的目的和兴趣就在于使思想、概念与现实得到和解。精神越是深入自身,就越会发生强烈的对立。

162.哲学史上的诸阶段代表着不同的理念。(1)这个哲学不从理念本身出发,而从客观的、作为给予的东西出发,并把这客观的东西转变成理念;——这是〔巴门尼德的〕有或存在。(2)抽象的思想,γος,被认作普遍的本质,不把思想当作主观的思维;——这是柏拉图的共相。(3)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念出现了,自由的、朴素的、概念式的思想浸透着、精神化着宇宙内的一切形态。(4)概念被认作主体,强调主体的独立性、自在存在、抽象的分离,代表者为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怀疑主义:这里还没有自由的、具体的形式,而只有抽象的、纯属形式的普遍性。(5)全体性的思想、灵明的世界、作为思想世界的世界,就是我们在新柏拉图派那里所看见的具体的理念。这个原则是一般地内在于一切实在性中的理想性,是作为全体性的理念,但不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直到主观性、个体性的原则在理念中有其地位,上帝作为精神在自我意识里成为现实时才达到了。(6)但是把这个理念理解为精神,理解为自己知道自己的理念,乃是近代的工作。为了从能知的理念进展到自知的理念,必须有无限的对立,即理念达到了意识到它自身的绝对的分裂(Entzweiung)。由于精神以客观的本质为思维的对象,于是哲学便完成了世界的可理解性,并且创造出这个精神性的世界,作为一个存在于当前的现实世界之彼岸的对象,象自然界——精神的第一个产物那样。精神的劳作即在于把这个彼岸导回到现实,导回到自我意识。要作到这一点,就在于自我意识自身在思维,并且把绝对本质认作自身思维着的自我意识。——在笛卡尔那里纯粹思维曾经作出了这种分裂或分而为二(Entzweiung)。自我意识首先把自己想成意识;在意识里面包含着一切客观的现实和它的现实性与它的对方的肯定的、直观着的关系。思维与现在在斯宾诺莎那里既是相反的又是同一的;他对于实体有一种直观的认识,不过他这种认识是外在的。其次我们就有了从思维本身开始的和解原则,扬弃了思维的主观性,这就是莱布尼茨具有表象力的单子。(7)其次,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自我意识,由于意识到自己,它就是独立自为的,但还只是对于对方采取否定态度的独立自为。这就是〔无限的〕[插图]主观性最初〔在康德那里〕作为思维的批判,其次〔在费希特那里〕作为寻求具体者的倾向或冲动。那绝对的纯粹无限的形式被表达出来了——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8)这个闪光照耀到精神的实体里,导致了这样的看法:绝对的内容和绝对的形式是同一的——实体本身与认识是同一的。第三,自我意识认识到它的肯定关系就是它的否定关系,它的否定关系就是它的肯定关系,换言之,这些相反的活动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它认识到纯粹思维或存在是自我等同性的,而自我等同性又是〔自我〕的分而为二。这就是理智的直观。但是如果理智的直观真正是理智的,那就要求它不仅仅是象人们所说的那种对永恒事物和神圣事物的直接的直观,而应是绝对的知识。这种还不能认识自身的直观〔只〕是一个开端,但却被当作据以出发的绝对前提。它本身只是直观着的直接的认识,而不是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它什么也没有认识,它所直观到的东西并不是一个被认识的对象,而乃是——最多可以说——美的思想,但不是知识。而理智的直观是被认识到的,首先由于对立的东西,尽管每一面是从另一面分离开的,一切外部的现实是被认识到作为内在的。如果每一个〔外在对立中的〕东西是按照它的本质象它本身那样被认识到,那就会表明它是没有持久存在的,它的本质就是向对方过渡的运动,这一认无物静止的赫拉克利特或怀疑论的原则应该表明为对每一事物都是适用的。所以在这一意识里——即认每一事物的本质是为它的对立面所规定——就出现了一物与它的对立面的概念式的统一了。其次,这个统一真正同样可以在它的本质内认识到;它的本质作为这个统一性,同样过渡到它的反面或者实现其自身于它的对方里。自身成为他物,从而它里面所包含的对立就通过自身而出现了。第三,当然又可以说,这对立是不在绝对之中;绝对是本质、永恒的,等等。不过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看法,只是片面地去看绝对,而对立也只被看成观念性的〔抽象的〕东西。真正讲来,对立是绝对的形式,是绝对运动的本质环节。绝对并不是在静止中,对立也不是不安息的概念;而是在它的不安息中,却又是静止的、自身满足的。——纯粹思维已经进展到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对立的真正和解在于达到这样一个见解,即见到对立推到极端,就会消解其自身,正象谢林所说那样,对立的东西是同一的,而永恒的生命即是永恒地产生对立并且永恒地调解对立的生命。——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对立中认识统一,这就是绝对知识,而科学就是在它的整个发展中通过它自身认识这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