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健功(下)

 毓真 2018-09-06

保健功(下)

徐大平

第十节 搓腰(旧称搓内肾)

1.调身

①端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或两腿盘膝,自然交叉,坐在床上。

②将两手搓热,捂于双侧肾俞穴上,再以命门穴和肾俞穴为中心搓腰,上下搓18次(图10)。 

③左右搓18次。

2.调息

动作①~③自然呼吸。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

动作②上下搓腰,内气通过两手的劳宫穴渗透到肾腧和命门。

动作③左右横,暗示清气贯穿带脉。

4.操作提示

本势先捂肾俞,捂到发热,然后上下、左右搓腰部。搓腰时手紧紧贴在腰部。

第十一节  织布式

1.调身

①坐式,伸脚,两腿伸直并拢,足尖向上。

②指尖相对,手掌心向外,两手向足部做推动姿式,同时躯干前俯,双手推向足尖(图11-1)。

③推尽即返回,指尖相对,手心向里,身体回正(图11-2),如此往返推36次。

2.调息

动作①自然呼吸。

动作②呼气。

动作③吸气。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

动作②将体内浊气随呼气从脚心涌泉穴排出。

动作③将清气随劳宫吸入体内。

4.操作提示

初练时可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配合呼吸。前推幅度可从小到大,不必一步到位,以免拉伤腰部肌肉。动作往返应以腰带动手,而不是以手带动腰。

第十二节  和带脉

1.调身

①自然盘坐,两手胸前握固,放在小腹前。

②上身左俯前倾,右转后仰,旋转18周(图12-1)。

③再右俯前倾,左转后仰,旋转18周(图12-2)。  

2.调息

动作①自然呼吸。

动作②~③俯时呼气,仰时吸气。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

动作②暗示清气以丹田为中心顺时针绕带脉旋转。

动作③暗示清气以丹田为中心逆时针绕带脉旋转。

4.操作提示

本势可先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后再配合呼吸。

第十三节  搓尾闾(搓尾骨)

1.调身

①自然盘坐,两手放在小腹前。

②两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上下搓尾闾两侧各36次(图13)。

2.调息

动作①~②自然呼吸。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

动作②搓尾闾时,暗示清气聚集在尾闾关,而且越聚越多。

4.操作提示

尾闾为足太阳膀胱经的支脉,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处,尾骨下长强穴是督脉络穴。因此,尾闾是打通督脉的重要关口。

第十四节  擦丹田(揉小腹)

1.调身

①自然盘坐,放松肢体,两手放在小腹前。

②将两手搓热,右手心捂于右下肢膝关节处,左手掌心沿大肠蠕动方向绕脐做顺时针运动,即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如此周而复始100次(图14-1)。

③再搓热两手,以左手捂左膝关节,右掌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逆时针搓丹田100次(图14-2)。 

2.调息

动作①自然呼吸。

动作②左手由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时吸气,从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时呼气。

动作③右掌从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时吸气,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为呼气。

3.调心

动作①意守丹田,排除杂念。

动作②感受丹田气顺时针方向旋转。

动作③感受丹田气逆时针方向旋转。

 4.操作提示

男性习练者可改为一手用掌心托兜住同侧阴囊,另一手搓丹田。

第十五节  揉膝

1.调身

①两腿自然交叉,端坐。

②两手心搓热,捂于两膝头,同时由内向外揉两膝关节100次(图15-1)。

③两手反向由外向内揉两膝关节100次(图15-2)。

④点揉足三里穴100次。

2.调息

动作①~④自然呼吸。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

动作②~③随着揉膝次数的增多,内气通过劳宫穴透入膝关节,感受膝部越来越热,膝关节灵活、滑利。

点揉足三里穴时,体会腧穴酸、胀、麻,并且沿经络向下传导。

4.操作提示

关节有肿胀、疼痛、积水和变形者,做此动作要轻柔缓慢,膝关节患有骨刺,尽量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第十六节  擦涌泉

1.调身

①两腿自然交叉,脚心朝上,端坐。

② 以涌泉穴为中心,用左手四指或掌根部擦右足心100次(图16-1)。

③再以右手四指或掌根部擦左足心100次(图16-2)。

2.调息

动作①~③自然呼吸。

3.调心

动作①安定情绪,排除杂念,微守丹田。

动作②暗示体内浊气从右脚心排出。

动作③暗示体内浊气从左脚心排出。

4.操作提示

最好是温水泡脚后,做该动作。擦涌泉时要稍用力,令脚掌发热为度。


二、辨证施功

保健功共十六节,用于疾病的康复与中老年保健。可以有选择地习练,也可早晚常规性习练。每日可练2次,每次20~30分钟,3个月为1个疗程。其中鼻功、目功、擦面、搓腰、擦丹田、口功等,可作为其他功法在收势后恢复常态时用。

1.静坐

具有安神定志,培育元气的作用。可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症;亦可用于肾精亏损导致的骨骼痿软、腰膝酸痛、耳鸣耳聋、健忘恍惚、两足痿软、发脱齿松、性机能低下等症。 

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凡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2.鼻功

具有通鼻窍,宣肺气,散风寒,止头痛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鼻塞流涕。

可用于感冒、眉棱骨痛、伤风鼻塞(急性鼻炎)、鼻室(慢性鼻炎)、鼻鼽(过敏性鼻炎)等。

3.目功

具有舒肝明目、增进视力、防治目疾的作用。常用于肝血不足引起的夜盲、视物不明;或用眼不当出现的近视、弱视;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目赤肿胀等。

4.擦面

具有醒神开窍、美容抗皱的功效。用于痰迷心窍、肝阳上亢出现的中风后遗症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风邪中络引起的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同时可使面部红润、皱纹减少。

5.耳功

具有健脑聪耳、醒神开窍之效。用于肝胆之火上攻,发病突然,耳内有雷鸣或闻潮声。亦可用于禀赋不足、脾胃肾失养出现劳累后耳鸣加重、耳内常有蝉鸣之声,时作时休,或昼夜不息,入夜尤甚,听力逐渐减退,兼虚烦失眠、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红少苔、脉细者。

中耳炎、美尼尔氏综合症、耳鸣耳聋、神经衰弱等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6.口功

叩齿具有益肾固本、滋阴柔肝之效;搅舌有清洁口腔、引津上潮作用;鼓漱具备健脾益胃、引气下行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牙齿松动,咽干口燥,心烦不寐;亦可用于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口苦口臭;还可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7.项功

具有活利颈部关节、散寒祛风、通经活血功效。用于风寒湿引起的五十肩(肩周炎),出现肩关节活动不利,疼痛,甚至肩关节不能上举,吃饭、梳头都严重影响。用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上肢麻木,手指麻痛,颈部僵硬甚至强直,头晕头痛,落枕、肩背酸痛等。

8.揉肩

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枢机、滑利关节的作用。用于漏肩风或肩关节损伤引起的疼痛牵涉到上臂及前臂,活动时疼痛加剧,重者不敢摆动患肢。对于后期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导致上肢的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日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影响洗脸梳头等日常活动者,应该增加练习次数。

9.夹脊

具有疏通督脉经气,增强内脏功能。用于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骨骼发育不良所致的鸡胸、龟背;亦可用于年老体衰或长期劳作姿势不正确引起的颈椎病、胸椎关节紊乱。还可用于脏腑精气亏损导致的脊柱侧弯、脊疳、角弓反张、腰部拘急等症。

10.搓腰

具有壮腰强肾、固涩止遗、和血调经之效。用于跌仆闪挫,经络受损,气滞血瘀,或劳欲过度,久病肾虚引起的腰痛;用于命门火衰,或湿热下注引起的阳痿、早泄;还可用于肾、肝、脾功能紊乱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11.织布式

具有除湿散寒、强腰补肾、通经止痛功效。用于感受风寒,遭雨涉水,或劳动汗出,寒湿侵犯经络出现的腰痛、腿痛、膝关节疼痛;可用于精血不足,久病肾虚,筋骨缺养引起的腰酸背痛。

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前列腺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12.和带脉

具有调和带脉,益肾壮腰,调畅气血的作用。用于气血亏损、命门火衰引起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阳痿、早泄;风寒湿引起的腰腿痛;脾胃不和出现的腹胀腹泻、大便秘结、小便癃闭等。

13.搓尾闾

具有通督强脊,利尿通淋,润肠通便,升阳固脱功效。用于脾气下陷导致的脘腹重坠,便意频数,久泄脱肛,子宫下垂;下焦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妇女带下量多色浓,混浊臭味,阴中瘙痒,舌红苔黄,脉滑数。

14.擦丹田

具有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作用。用于腹胀、腹痛、便秘、小便不利等;用于胁肋胀痛,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

慢性肠炎、慢性肝炎、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及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15.揉膝

具有强筋健骨、舒筋活血之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年老体衰,肝肾不足引起的骨痹(骨性关节炎),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者。

风湿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老年性骨关节病可参考使用。

16.擦涌泉

具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引血下行功效。用于失眠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用于心悸,心慌气短,头痛,目眩;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少津等。

神经衰弱、头痛、偏头痛、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见上述症状者可参照使用。


三、病证举例

1.鼻渊(慢性鼻炎)

①宣肺通窍,练保健功第二节左右各36遍,每天做3次。

②祛风散寒止痛,练保健功第七节36遍。

2.眩晕(高血压)

①安神定志,培育元气。练保健功第一节30分钟,每天2次。

②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练保健功第十四节顺时针、逆时针各100次,每天2遍。

③引血下行,练保健功第十六节,两脚涌泉穴各100次,早晚2遍。


四、参考文献

1.刘贵珍.《气功疗法实践》【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刘天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