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经与纬 2018-09-07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3-03-07 15:48:25|  分类: 根茎*作物 |  标签:农业技术  果蔬病虫  |举报|字号 订阅

马铃薯早疫病

又称夏疫病、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造成叶片提早枯死而减产。该病发生期较早,病斑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同心轮纹,外缘有黄色晕圈,病斑正面生有黑色霉状物。地下块茎较少发病。

该病由马铃薯早疫病菌侵染致病。病菌在病残体、病薯或其他茄科作物上越冬,第二年播种病薯或借气流传入的病菌引起发病,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扩大蔓延。天气高温、多雨或气候干湿交替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

2.选种无病种薯。

3.药剂防治:在田间植株发病初期,用250克/升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噁霉·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7.12%碱式硫酸铜(铜高尚)悬浮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7天1次,连喷2-3次。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不可与碱性的铜制剂混用),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 小鱼儿 - 玉醉红尘

 

 

 

 

 

又称疫病,是马铃薯栽培地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造成叶片早枯、薯块腐烂而减产。叶片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斑边缘产生白色霉状物,并引起叶片枯死,严重发病田可见田间植株大部分叶片死亡。病菌侵染薯块呈凹陷褐斑,病部薯肉变褐,潮湿时亦可长出白霉,引致薯块局部腐烂。

该病由马铃薯晚疫病菌侵染致病,病菌在带病种薯上越冬,播种病薯出苗后形成中心病株,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后借风、雨在田间传播,进行反复侵染,扩大蔓延,能在10-14天内引致全田病害流行。落入地面的孢子囊随雨水下渗侵染薯块导致发病。夏季多雨、多雾、品种不抗病发病均重。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黑龙江省推广的克新、克疫、东农303等均较抗病。

2.播种无病种薯:在播种前,要严格精选,汰除病薯,只种健薯。

3.药剂防治:在田间植株开始现蕾期注意调查病情,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即开始喷药防治,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00克/升氰霜唑(科佳)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500克/升氟啶胺(福帅得)悬浮剂1000倍液;或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10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7.12%碱式硫酸铜(铜高尚)悬浮剂500倍液喷雾,7天1次,连喷2-3次。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不可与碱性的铜制剂混用),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该病发生期比早疫病略晚,在防治早疫病时应尽可能选用既治早疫病,又对晚疫病有效的药剂,起到早期控制晚疫病的作用。对晚疫病的防治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种植不抗病品种时,必须及时做好药剂防治,避免受害减产。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栽培地区均有发生,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发生尤重,后来因推广脱毒种薯使发病率逐年下降。该病造成薯块变小、产量锐减、品质下降。马铃薯病毒病是毒源不同,症状表现为普通花叶病、重花叶病、皱缩花叶病、卷叶病、纤维块茎、丛枝等不同症状。

普通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侵染致病,条斑花叶由马铃薯Y病毒侵染致病,皱缩花叶病由(X+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病毒在病薯中越冬,下年产生病株,借蚜虫或汁液磨擦健株进行再侵染。高温、干旱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应选择经脱病繁殖的无病毒种薯做播种材料。

2.拔除病株:对田间发现的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消灭毒源。

3.喷药灭蚜:危害马铃薯的蚜虫有桃蚜、甘蓝蚜、萝卜蚜等,在田间蚜虫发生初期,每公顷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0.6-0.75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3千克;22%噻虫·高氯氟(阿立卡)微囊悬浮剂84-168毫升;或40%氧乐果乳油1.5升;或30%甲氰·氧乐果(速克毙)乳油0.3升对水喷雾。喷药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为了生产绿色食品标准的马铃薯,可选用生物农药如0.1%苦参碱水剂4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500倍液等喷雾。</P><P>4.药剂防治:每公顷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2.5-3.75千克;或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水剂4.5-6.0升对水喷雾。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产区常发病害。因地区、品种、气候条件差异对产量影响不同,轻者低于5%,重者可达80%以上。

马铃薯环腐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系统侵染,病株茎叶萎蔫,块茎沿维管束环状腐烂坏死,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成为离核。经贮藏过冬,病薯芽眼干枯发黑,有的外表爆裂。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两种类型症状。枯斑型由植株基部叶向上逐渐发展,叶尖或叶缘变褐,蔓延至叶肉呈黄绿色至灰绿色,叶尖逐渐干枯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萎蔫型由顶叶开始萎蔫,似缺水状,边缘向内卷,叶色不变,逐渐向下部叶片发展。随病害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可溢出菌液。

该病由马铃薯环腐细菌引起,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内越冬,带菌薯块播种后细菌由导管进入地上部使地上部发病,新薯形成时病菌又沿导管进入新薯,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病菌生长温度为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利于病害发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栽培条件的抗病、耐病品种。

2.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3.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尾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可用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20000倍液硫酸铜浸泡10分钟。

4.生长期注意排涝,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中心病株带到田外处理。

5.种薯药剂处理: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30克;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30克,将药剂加8-10倍滑石粉混匀配制成药粉,待种薯块切面略干后拌种。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且近几年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菌为欧氏秆菌属,兼性厌氧细菌。在马铃薯各个生育阶段发病,播种后如病情发展快,可使芽烂在地里引起缺苗、罹病轻的植株出土后矮化,叶及顶梢向内互相靠拢。叶片缩小、变黄、常向上卷,也可萎蔫,最明显症状是茎基发黑,直到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并很快软化腐烂,极易拔出土面。纵剖病株,可见维管束明显变褐,一般重株所结的薯,在收获前已在田里腐烂。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通过病种薯传播,病菌通过皮孔、生长裂缝或收获期伤口侵入,而切薯时切刀带菌传染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中残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黑胫病菌喜潮湿土壤和相对冷凉温度(一般低于18-19℃),但在温暖地区黑胫病造成的损失比冷凉地区大,高氮肥可延缓黑胫病的发生,灌溉、割蔓有助于病害的传播。

防治方法

1.播种无病种薯,建立留种田。
2.轮作:实行3年以上合理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
3.田间防治:适当增施氮肥,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消除田间马铃薯皮屑,减少侵染源。
4.药剂防治:

(1)种薯处理: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30克;或58%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P><P>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30克,将药剂加8-10倍滑石粉混匀配制成药粉,待种薯切块切面略干后拌种。

(2)在发病初期叶面喷施77%硫酸铜钙(多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冠菌清)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00倍液喷雾。每隔5-6天喷1次,连喷2-3次。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马铃薯青枯病

局部地区发病较重,此病造成的损失在不同地区、品种年度间差异较大,重病田减产可达30%以上。

此病多在成株期发病,苗期亦可发病,致幼苗萎蔫死亡。成株期发病植株略矮缩,叶片灰绿至暗绿,中下部叶片先萎蔫,以后全部萎蔫。初期早晚可恢复,4-5天后不再恢复,全株叶片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病叶不脱落,仅叶脉变褐,病茎表面出现褐色条纹,剖茎可见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高时剖面有白色菌液溢出。薯块染病轻时症状不明显,重时脐部呈灰褐色水渍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呈暗褐色,挤压时溢出白色菌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分离,此症状可区别于环腐病。严重时薯块外表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青枯病由青枯假单孢细菌引起侵染,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1-6年,带菌种薯可在窖内越冬,进行远距离传播。生长期病菌通过浇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酸性土壤、连作、地势低洼或阴雨天多、土壤潮湿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基地,选用无病种薯。

2.因地制宜选用高抗青枯病兼抗晚疫病的优良品种。

3.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或豆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4.种薯处理:切后的薯块用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20000倍液硫酸铜浸泡10分钟。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300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冠菌清)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2000倍液喷雾。每隔5-6天喷1次,连喷2-3次。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马铃薯瓢虫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 小鱼儿 - 玉醉红尘

又叫“二十八星瓢虫”、“花大姐”,因其鞘翅上有28个黑点而得名。

马铃薯瓢虫在东北、华北、山东等地每年发生2代,江苏发生3代。均以成虫在发生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各种缝隙或隐蔽处群集越冬,树缝、树洞、石洞、蓠笆下也都是良好的越冬场所。越冬成虫一般在日平均气温达16℃以上时即开始活动,20℃则进入活动盛期,初活动成虫,一般不飞翔,只在附近杂草上取食,到5~6天才开始飞翔到周围马铃薯田间。成虫产卵于叶背,有假死性,受惊扰时常假死坠地,并分泌有特殊臭味的黄色液体,幼虫共4龄,老熟的幼虫在原株的叶背、茎或附近杂草上化蛹。
 
影响马铃薯瓢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温,28℃以上卵即使孵化也不能发育至成虫,所马铃薯瓢虫实际是北方的种群,过热的南方没有分布。

马铃薯瓢虫对马铃薯有较强的依赖性,其成虫不取食马铃薯,便不能正常的发育和繁殖,幼虫也如此。

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上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成虫早晚静伏,白天觅食、迁移、交配、产卵,尤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活跃,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越冬成虫多产卵于马铃薯苗基部叶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越冬代每雌可产卵400粒左右,第一代每雌产卵240粒左右。成虫、幼虫都有残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假死性强,并可分泌黄色粘液。

瓢虫种类很多,如异色瓢虫,龟纹瓢虫等,多数为益虫,不危害马铃薯,只是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马铃薯叶片,造成叶片枯死减产。


防治方法:
1.远离山区、丘陵区荒地栽培马铃薯,避免受害。
2.药剂防治:6月中、下旬发现危害时,用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3000倍液;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幼虫要注意将药液喷到叶片背面,提高杀虫效果。喷药应每隔7天1次,连喷2-3次。喷药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斑须蝽

又名臭大姐,分布广泛。

斑须蝽属半翅目,蝽科。以成虫和幼虫刺吸马铃薯嫩茎、嫩叶汁液,造成落蕾落花,叶片被害后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嫩茎凋萎。

防治方法:

1.冬季翻耕土壤,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成虫数量。
2.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或若虫团。
3.若虫低龄期施药防治:每公顷用3%啶虫脒乳油0.3-0.4升;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0.2-0.3升;或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0.375-0.45升;或480克/升毒死蜱(乐斯本)乳油0.7-0.9升对水喷雾。喷药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