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rmann Schultz 翻译 林涛 小编 这是真对缺陷带来的抑郁 抑郁者的基本冲突 依赖--自主性。 一方面焦虑地依赖于那些预期可以获得自恋供给(认可)的理想化客体,害怕失去这样的客体;另一方面是具有攻击性地反抗这种过度依赖,并希望分离、个体化和自主。 不同的形式——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是过分的依赖,而是过分的自主,伴有对孤独和分离的惧怕;另一方面是过分依赖于内部的完美目标,持续地害怕不够完美,对这些病人而言,这意味着灾难性的贬低和失去价值。 这种基本冲突出现于发展的极早期,在以后的发展阶段由于附加的创伤、丧失、失望、被伴侣的虐待、经济或职业上的失败 抑郁者的防御机制 抑郁症中的基本恐惧、终极灾难是完全的自恋耗竭、作为生存感基础的所有自恋支持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完全的无助和绝望。 为了对抗这种令人恐惧的灾难,这些抑郁病人调动了一整套对抗抑郁的防御机制 一线防御机制 保证连续的自恋供给:过分地为他人服务而延迟满足自己的兴趣,希望以此被别人需要从而提升自尊(“助人者综合征”) 具有自恋人格的人为了防止抑郁的发生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客体关系策略,他们将自己有需求的部分投射出去,而将自己放在幻想中的完美地位,并能够自我满足,从而显示出一种优越的姿态,其采取的方式就是使别人依赖他们,并且对别人实施虐待。当他们被迫接受帮助的时候,例如突发心脏病或其它一些严重的疾病,他们常常会陷入抑郁。
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可以表现为不断回避内在现实的行为)、完美主义、全能控制、自虐策略(如“道德性自恋”:在痛苦中获得满足、自我牺牲、“痛苦使你更有价值”)来努力防止令人羞耻的自恋性伤害。 二线防御机制 被用来限制已经开始淹没病人的抑郁狂潮:退行性退缩 通过内化(内射)使外在的冲突转变为病人内部的冲突,即他的施虐性超我和自虐性自体之间或他的伟大的理想自我和被贬低的、承载了所有投射过来的缺陷和“坏自体”的躯体-自体之间的冲突,病人以此来努力保卫残留的自恋性幻想。 最后的防线 抑郁病人感到“被抛弃”的时候,这道防线就是“抛弃”自己和“让自己死亡”,或者主动采取自杀行为。 这些存在抑郁型基本缺陷和冲突的人常常是“面临困难”的人,他们用以代偿基本的、自恋的不安全感所采取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起作用的:结果恰恰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甚至可能会带来新的自恋伤害(通过被拒绝、失望、失败、背叛、被使得沮丧、丧失等)并导致抑郁。 支配行为 (隐蔽的攻击, 力量策略), 试图将别人置于依赖位置,采取的方式就是批评别人所做的每件事,使别人感到内疚,与别人建立一种焦虑和内疚的依恋– 如果这些人要离开他并解放他们自己的话,则抑郁即将到来. “帮助者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尤其在救助性职业中(如我们的职业),通过把自己置于有力量的施助者的角色中来防御抑郁和无助感,来访者或病人得到了帮助,但同时也被囚禁在需要帮助的牢笼里。帮助者如果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感激致谢,就会导致抑郁。 自我挫败(或“自虐”)策略,自我牺牲和在痛苦中获得满足可以理解为努力将别人置于超我的位置,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希望以此获得超我人物对他的自恋性的认可。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自我贬低不会获得同情,因为与超我角色相比,别人更多地认同了他被贬低的自体;他们感到自虐者是自我背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