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人格教育》笔记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9-07

《儿童人格教育》笔记​ 1.在幼儿时期,人类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生活模式,并根据形成的生活模式产生了生活的主观目标,由此在童年时期形成个人的人格。要矫治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则必须从他的童年入手。

2.在童年时期,培养和建立儿童独立、勇敢、自信、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并且培养儿童与他人、与集体的合作能力。

3.教育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

4.个体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整体人格以及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及可能出现的表现的有生命力的追求。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阐释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这些行为间的关系,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

5.儿童自出生开始就在不间断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寻求着一幅伟大、优秀,甚至是完美的画面。这一画面是一种希望,而且无时不在,是每个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追寻的。人的这种有目的的追寻活动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实际行为,甚至还能主宰人的思维。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与其生活的追求及生活方式一致,而不是客观的。

6.每一个个体都是由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是其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代表。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幅画作,同时又是这幅画作的作者。这幅画作的内容就是其自身的人格,但是每一个个体都不会是完美的画家,也无法对自身的灵魂和肉体具备完整的认知。每个个体人格的整体及其特有的生活目标、生活作风都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本身的所有事实的主观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7.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客观事实构成的,但人类总是能以多变的方式去打造自我。

8.个体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或者追求都是以一个重要的心理情绪为前提的,这一情绪就是人的自卑感。

9.自出生就身体衰弱或者存在器官缺陷的儿童;自幼受到严厉管教、没有感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自幼就被娇宠的儿童。这三种类型的儿童正是问题儿童的三种基本处境。三种基本处境都会让儿童出现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且会刺激儿童在内心中形成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雄心。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一个人一生中同一基本事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方面,很难加以区分。膨胀的野心和自卑感都会按照固定的节律循环再现。过度的自卑感能够激发儿童那膨胀的野心,而儿童膨胀的野心有时又会成为他们心灵的毒瘤,让他不愿意安分下来。膨胀的野心又会与儿童自身性格中的某一癖性纠缠在一起,不断地加深对儿童的刺激,使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且让儿童能很轻易地对伤害或蔑视的行为发怒,并最终出现过度自卑的情况。他们中的某些人会选择逃避客观现实和事实,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构建一个崭新的梦幻的世界。他们一直生活在白日梦中,沉溺在他们幻想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他们那梦幻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就这样,他们终于成功地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心中虚构出了一种现实,借此来获得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10.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对于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无论哪方面的社会情感存在任何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受到危害。如果父母在孩子入学前没有教育好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那孩子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孤立,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样的孩子会因为自己表现出来的孤立而被看做古怪、孤僻的孩子。

11.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个体投入和运用人生、与异性相处)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要比对其他任何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更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个体的生活目标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而且这一生活目标能够反映在这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12.儿童所经历和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达,不了解儿童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是儿童行动和行为方式相互协调形成的单一模式。

13.通过全面理解孩子人格的统一性,继而以此为蓝本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知道个体某一行为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以能够全面认识他的整体人格为前提条件的。

14.当一个孩子开始变坏,或者他身上出现了以往没有出现的让人不悦的新事件时,我们不但要关注这种行为开始的时间,还要关注它因何而产生。在心理“下落”的过程中,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大大小小的错误。这些错误将会影响个体的将来。

15.目标的确定其实从人的童年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在人2岁或者3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自己要追求的优越感。而跟随着这个目标的指引,他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这个目标。

16.客观事实及其绝对含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与对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并没有这样的绝对联系。看法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而看法也是我们自身建构人格的基石。

17.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自身的目的所展开的;所以,儿童的整体人格要求他不会偏离他的目的。

18.每个个体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并不是与所谓的社会传统相一致的,并不是那么完全和谐相融的。

19.儿童是一个有着整体人格的个体,他们就像一块璞玉,等待着有心人去雕琢成才。

20.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之间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隶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人在其本性上与追求优越紧密相连。

21.被人轻视、被人蔑视以及长久存在的不安全感,心中升起的自卑感都会激励人去登攀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获得补偿和日渐完美。

22.儿童在幼小的时候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就很容易诱发儿童将自己的未来想象成类似于上帝般的存在。

23.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会表现出恶毒以及报复的心理。

24.心理健康的儿童,他们会将这种追求优越的心理转化成积极有用的能力;他们试图取得教师的好感,注重整洁和秩序,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学生。

25.很多时候,面对问题,保持心态的平衡远比认真解决问题来得更为关键。

26.训练孩子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

27.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某一方面上,比方说争强好胜。

28.个体的人格(既有成人,也有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

29.理想人才是拥有独立人格、自控能力强和勇气十足的人。

30.追求优越感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要培养孩子认识和社会一致的意义。而那些不明白什么是社会情感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问题儿童。因为,通常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被积极引导。

31.懒惰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可以将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掩盖住。懒惰就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屏障,但同时也是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障碍。

32.儿童需要学会语言表达来追求自己的优越感,不管处于何种需要,是让父母高兴,还是满足自己。说话结结巴巴的根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他所感知外在环境的方式。

33.自卑感和追求优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追求优越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感到了自卑,因而试图通过富有成就的追求来摒弃这种自卑感。

34.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分、过度的自卑感,它有一种力量,让人们去寻求可以较容易获得的补偿和更加有欺骗性的满足。

35.在儿童教育方面,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老师对一个偏离正道的孩子做出恶劣评价。这种评价无助于孩子的任何改变,相反,这种评价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情结。

36.怯懦者更看重自己的尊严,当他感觉有失去尊严的危险时,他会为了克服怯懦铤而走险。怯懦者不懂得为别人考虑;他们常常不惜以他人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被承认和认可。怯懦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有怯懦性格的儿童通常会成为挑剔的人。一个人如果并不是通过实现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人去超越他人,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怯懦者。

37.教育者最神圣的职责,或者说最应该去做的,就是确保每个孩子不会丧失勇气,并且让那些已经丧失勇气的学生通过正确的教育重新获得自信心。

38.儿童自身对外在现实的反应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可以决定儿童的发展。

39.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做出残酷行为的人,其骨子里都隐藏着虚弱。最难应付的就是那些总表现出不在乎、表现得极端冷漠和消极被动的孩子。惧怕失败,他们会高估别人,他们缺少勇气,比一般孩子更需要鼓励。

40.父母的职责是尽最大可能让孩子充分地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让孩子以后能够应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用玫瑰色的美好色彩来美化现实,也不是用悲观的态度给他们描绘这个世界。

41.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性格发展意义重大。

42.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的行为更有社会性。教育原则一定要囊括群体思想和社会适应的思想。

43.社会情感可谓是左右人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舵手。社会情感给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异于逻辑思考及真理所给予我们的信任,是个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支柱。

44.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受制于他自身的精神视野。

45.儿童性格的发展是从其早期在家庭环境中的处境磨合、锻造出来的。

46.一个儿童可能最初选择用良好的行为表现来实现自己对优越感的渴望,但不能保证,当情况发生变化,他是否还能保持这种良好行为习惯。

47.儿童所具有的性格、生活风格等,其实都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越感、价值感和社会认同而形成的。

48.人格是连续的,而不会有跳跃式的发展。性情、脾气和情感一般被视为人的第三性征。

49.人的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并且应与器官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相符。

50.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发现他们所擅长的学科,从而找出教育他们的方法。成功能够引发更多的成功,这一点无论对教育还是人生的其他方面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并取得了成功,那么,就会增加他尝试学好其他科目的信心。

51.要把理想变成现实仅靠建构理想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推进。

52.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发展变化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些,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这些心灵的主体走得更高、更远。

53.长期的半饥饿或恶劣的生存环境会对父母和儿童的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生理影响反过来又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54.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在这里见识了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家庭环境是留给孩子关于合作的最初印象的地方。

55.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时能够受到良好的养育,在三四岁就学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富有集体精神,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在与人交往时脸红、胆怯或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更不容易患上神经官能症或精神错乱。这些问题都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生活封闭、对人对事不感兴趣和合作能力差的人身上。

56.孩子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长大成人,而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更不应该被卷进家庭纠纷里。

57.青春期虽然是每一个成人都必经的成长阶段,但它并不至于能改变一个人。这些阶段只是起着准备性测试的功能,即它们只是一种新环境,能把一个人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显现出来。童年被管教太严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像摆脱锁链一般的言行。这反而说明他在快速成长,人格在稳步发展。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阶段会停止成长,变得迷茫彷徨,找不到当下成长的正确之道。因而回顾和留恋过去,对生活也丧失了兴趣,甚至会变得内向起来。在这些孩子身上,你看不到他们因童年被压制,到了青春期寻求发泄的一种能量爆发,相反,却表现出了他们因在童年受到了过度的溺爱,从而丧失了对生活的适当准备。

58.青春期与真正的成人相比距童年时代要更近一些。透过青春期,我们几乎可以判定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看他是否易于与人交往,是否具有很高的社会兴趣。

59.有些人则在青春期停止了成长,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合适的职业,不断变换选择,要么变换工作,要么变换学校,等等。他们无法安下心来,不想工作。

60.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一份坚固的友谊。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前后仍然拥有自己的好朋友或好伙伴,同时还要与家庭成员之间,甚至是亲戚、邻居家的一些人成为朋友。

61.要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和自信,教导他们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我们可以征服的,以此激发他们的精神能力。

62.每个孩子都有想发展自己、想变得更强大、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欲求。

63.居高临下地指责他们这儿做得不对,那儿也做错了,只会激怒他们,使他们收起和我们合作的意思。

64.把孩子当作一个整体,把他的一些毛病看作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只会用机械的、僵死的模式来对待孩子的毛病,这样才能更加理解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