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马未都】以金涂身,以礼待之

 cxag 2018-09-07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六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以后佛教艺术渐兴,对我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均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佛造像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一历史时期,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造像艺术,用通俗的方式让大家理解佛造像之美。


上海观复博物馆造像馆


佛教传入中国,通常说是在“两汉之际”。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始闻浮图之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而在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和社会一般民众信奉佛教的情况是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吴志·刘繇(yóu)传》,其中记载:


笮融(zé róng)在广陵(今扬州)“大起浮图寺(佛塔),以铜为人,黄金涂身,以衣锦采,垂铜盘九重(金属做的塔刹),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人,悉课读佛经,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汉代  佛塔画像砖 

四川省博物馆藏


东汉后丝绸之路日渐畅通,中国与印度、西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也更多地获得了由陆路经西域传播到河西走廊和中原的机会。外来的佛教艺术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糅合,佛造像的汉化面貌也就越发明显。


后赵  铜鎏金佛坐像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


比如这尊铜鎏金佛坐像,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确切纪年铭文的第一尊佛造像。从造像面部来看,已经明显失去了早期健陀罗造像的风味,而是走向了“中国式佛像”汉化进程。


唐代  汉白玉佛立像  

 观复博物馆藏


佛像发展至隋唐,已充分与人性结合,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既高高在上,又亲临人间。由于唐朝的自由开放政策,使得人获得一定的自由地位。这时佛像的造型俨然是人的形象了,具体生动,拉近了与人的距离。神性渐行渐远,人性越来越浓。这时丰满圆润的形象已经取代了秀清像。


宋代  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观复博物馆藏


而至五代两宋,佛像便更加人间化、世俗化。宋代的佛像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呈现给世人的是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时代世俗社会审美情趣。这种世俗的表现手法是现实生活中人物原型的直接反映,有着深刻的心理和个性体现,佛像从此被人间的烟火笼罩了。

 

更多关于佛造像的历史和趣事,尽在9月8日(周六)晚21:40广西卫视播出的《收藏马未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