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6个指标看A股离历史性大底还有多远?

 小天使_ag 2018-09-08

来源:阿甘社区

作者:大师兄

2015年6月份以来,A股持续下跌已超过3年,各大指数普遍腰斩,创业板跌幅更是超过60%。低迷的大环境下,个股泥沙俱下,可把握的投资机会少之又少。

熊市行情走到今天,下跌的时间和空间都已不小,风险也在逐步释放。但是市场是否见底,仍然是分歧巨大。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讲,其实存在一些指标,可以对行情所处阶段进行理性的判断。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择时操作,具备较高的合理性和确定性。

一、 市盈率(PE)

作为衡量股价贵贱的工具,市盈率堪称判断市场顶底、进行长线布局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周期性,股市更是经济周期与人性周期的试验场。每隔几年,A股市场PE不是极端高就是极端低,这也给理性的投资者提供了介入的机会。所以,当PE到达历史底部位置时,见底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截至9月6日,上证平均PE是13.35倍,深证22.42倍,中小板26.21倍,创业板35.45倍。

对比历史最低PE数据,上证是9.76倍,深证是15.73倍,中小板是21.76倍,创业板是26.91倍。

显然,目前PE估值属于底部区域,但是和历史性大底还有一定距离。

二、 市净率(PB)

市净率也是判断大势顶底的重要估值指标。

截至9月6日,上证平均PB是1.39倍,深证2.2倍,中小板2.48倍,创业板3.1倍。

对比历史最低PB数据,上证平均PB是1.29倍,深证1.61倍,中小创2.20倍,创业板2.26倍。

和PE一样,目前A股的PB指标也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但是还未创出历史新低。

破净股数量和比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的低估程度。

截至9月6日,两市破净股家数为252家,破净比例为7.12%,当前破净股比例在历史数据上的分位数是97.59%,当前破净股比例在最近10年数据上的分位数是99.68%。

破净比例的历史最高值发生在2005年7月,当时两市破净股数量达到325家,破净股比例达到23.8%。

 三、 情绪指标:持仓比列和投资者增量

持仓比例和股市新开户数是市场参与者心理、行为表现的结果,反映的是投资者情绪的变化。

根据2018年8月31日数据,A股投资者持仓比例是58.75%,低于均值59.88%,历史最高79.86%,历史最低42.60%。

8月31日,A股周新增开户数:240600(户),环比增加4.1%。历史最低值发生在2014年的6月9日那一周,当时周开户人数降到了57529人。

 四、 换手率

换手率反映的是市场真实交易热度,按照天量天价、地量地价的逻辑,通过分层统计全市场换手率占比,对于判断市场顶底也有重要参加价值。

截至9月6日,两市换手率高于10%的个股只有89只,占股票总数的2.5%;换手率低于0.8%的个股有1992只,占股票总数的57%。

对比历史来看,换手率低于0.8%的个股占比最高的数据是2005年初的78%;换手率高于10%的个股占比最低的数据是2005年初的0.82%。

 

五、 股息率

股息率指的是过去12个月现金分红总和与A股总市值的比值。

2018年09月04日,最新上海A股股息率:2.47% ,深圳A股股息率:2.64% ,中小板股息率:1.98% ,创业板股息率:0.66%。

历史上来看,上证股息率最高是3.24%,创业板股息率最高是1.47%,中小板和深证A股,目前的股息率已经到了历史最高阶段。

六、 时间周期

从A股过去20多年的走势来看,大型调整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8个月,分别发生在2001-2005年、2009-2013年,两次下跌的幅度分别是55%和47%,最终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历史大底998点和1849点。

越长的调整期,意味着越长的蓄势,意味着主力资金的充分建仓和浮筹的清理完毕,随后,市场也往往会形成持续时间长、涨幅空间巨大的牛市行情。A股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两次大牛市,也恰恰是发生在两次长期大幅下跌之后,。

本轮A股下跌,从2015年6月12日开始,历时已经39个月,最大下跌幅度达到49%。从时间周期来看,最晚到明年6月份之前,A股应该会出现本轮下跌以来的阶段性大底,同时也会成为又一个重要历史性大底。随后,A股可能又会拉开新一轮牛市的序幕。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阿甘敦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秉承价值投资理念,进行深度投资交流。人工智能细分标签,900+行业穿透资本市场;严密的底层逻辑,可视化图表呈现,深挖数据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