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讲稿》104-122条----刘希彦

 风清云淡1229 2018-09-08
2014年9月20日刘希彦伤寒讲稿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10:27
大家晚上好。
今天接着讲《伤寒论》。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肋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 二两十六铢  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一两(切)  半夏 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 四枚(擘)  芒硝 二两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14:06
感冒十三天不好,已经到了血弱气耗的时候了。
“胸肋满而呕”,呈现出来的是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潮热者,实也”,这是说有潮热的人是里面有实,有积滞。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15:21
有积滞的人到了日晡,也就是黄昏的时候,阴气重了,气血运行能力弱了,瘀滞得会更严重,于是发生这种潮热,像潮水一样定时发作。有淤血证的人会睡前烦躁发热,甚至越睡越兴奋也是这个道理,睡前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内有淤血此时也会瘀滞得更严重,于是淤而生热。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18:25
“已而微利”,潮热事实上也是人体在亢盛起来调集能量排瘀,所以潮热之后会有微微的腹泻。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古人行文太简,联系前后文来看应该这样解释:如果是柴胡证的潮热,用大柴胡下之,应该就不腹泻了。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20:59
为什么本来有腹泻,用了大黄这样的下药泻药反而还不腹泻了呢?
这也是一个临证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是肠胃的积滞造成的偏实热的腹泻,用了大黄反而会止泻;如果是偏实热的便秘,用了大黄就会大便通畅。所以,说一样药物止泻或者通便是容易误导人的,用这种理解去治病,时效时不效当是常事。药物只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只是让人体回到正常秩序和状态,至于腹泻也好止泻也好,是人体自己去协调的事。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23:46
后世的医家总喜欢用药物直接去通便去清热去消炎,结果病没治好,病人元气大伤,陷入阴证,越发缠绵不愈的比比皆是。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25:12
在这种中医理念被歪曲的时代,做真正的中医很难,现在的人以为便秘就是上火,上火就要泻火,你给他开大柴胡,他一见到生姜大枣立刻就认定你是个庸医了。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28:11
我治过一个痔疮疼痛大出血的病人,刻诊脉证偏阴,用干姜桂枝,合了一点点大黄,很快血就止了。病人之前吃过很多泻火药,不但没好,反而越吃越严重。所以辨证辨的是证,不能跟病症扯到一起,不能说出血就要禁桂枝干姜,就得用止血泻火药,有时候你越用止血泻火药越止不住。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0:27
现在有的人又在研究人体的局部现象和药物的关系,比如什么舌象要用干姜,什么药瘦人适用,胖人不适用之类的,这都是割裂人体,背离了综合辨证整体思考的原则,偶尔或许能中,以此为原则来临证开方只会将医学带入小道。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2:00
“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接着前面的条文说,该吃下药的吃了下药该止泻,如果吃了下药反而腹泻加重了,那就是医生用丸药下了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3:17
何为丸药呢?在古代指类似于巴豆这样的温性烈性的泻下剂。大柴胡汤是建中疏通为主,泻下为辅的,用了巴豆竣下当然是误治,腹泻当然会严重。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5:07
下面说解决方法,要先以小柴胡汤解外,再用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6:14
为什么要分两步治疗呢?因为泻下之后津液脾胃皆虚,此时如果又解表又治里,津液如何能兼顾表又兼顾里呢?所以只能治从少阳。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39:03
少阳的治法是以建中救津液为主,然后就是疏通半表半里。津液复了,枢机通了,人体自己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三阳并病治从少阳的原理。在这种津液伤了情况下,哪怕里有瘀滞,也只能先治少阳。小柴胡汤让津液复枢机通,人体自己将外证解了,如果里证还有,这个时候就可以兼顾攻下了。于是要用到小柴胡加芒硝汤。
管理员-小小宝(2039066364)  20:40:33
⊙o⊙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42:15
小柴胡加芒硝汤是用约三分之一剂量的柴胡汤,加上芒硝组成的。这个组方也很严谨:之前已经用过柴胡汤,津液已复,外证大致已经解了,所以柴胡汤可以减量。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43:53
因为芒硝虽然也是攻下药,攻下之力却不如大黄,其性寒咸微酸,更偏向于去潮热散坚结。这里主要是潮热,用芒硝更合适。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46:01
好,先讲到这里,休息十五分钟接着讲桃核承气汤。前面我们讲过饮证和宿食的治疗,就是五苓类方和承气类方。从这个方子开始我们就会陆续讲到关于瘀血证的治疗。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19:23
好,继续上课。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二两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21:41
太阳病不解,热结于膀胱。准确的讲是热与淤血结在膀胱这个区域,也就是腹部下方这个区域。
这是实热型的淤血证。如何鉴别呢?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23:20
“其人如狂”。下焦有淤血,人体的自然模式,津血就要汇集于下焦去攻这个淤血,那头部的津液就缺乏了,这时候头部也要启动自保模式兴奋起来争夺津血;加之有热,热不能下则上冲,这种兴奋反应就会很强烈,“如狂”了。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26:05
之前学过阳明实热证有谵语和烦惊的反应,和这个原理一样,都是有瘀滞在下面堵住了,同时有热证。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27:54
不但热证的淤血有“如狂”,阴证也会有,只是没那么强烈。
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看上去脾气非常好,非常谦和敦厚的一个人。他叫秘书出去,关上办公室的门,然后掀开老板椅上的衣服给我看,老板椅上一道道砸痕,白色的木头都被砸出来了。是他砸的,门后放着一根棍子。再看脉象,弦迟脉,一派瘀滞阴寒之象。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川芎牡蛎龙骨,一个星期后病人告诉我,情绪好了,不砸了。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1:08
这就是阴证淤血的“如狂”。当然,阴证淤血证的“如狂”一般还可以自控,也就是莫名烦躁抑郁、情绪容易起伏、容易悲观而已,因为没有热上冲;热证的“如狂”往往强烈到不能自控。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3:01
如果病人自己有便血的话,淤血证也就解了,病也就好了。
如果用药物治疗的话,就需要辨证了。若外证没有解,那就不要管腹中淤血的问题,按先表后里的原则,要先解外。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4:03
外证解了,只有少腹急结了,这就可以攻下了,如果是热证的淤血,那就用桃核承气汤。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6:22
有些医家见桃核承气汤里有桂枝,便认为这个方子治的是表里同病。其实不能这么理解,因为条文中说得很清楚,外证已解才用桃核承气汤。那桂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8:10
首先,《伤寒》理解人体是一个运行着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以压力锅做比方,只有把气放出来,旁边的阀门才会掉下去。同理,只有打开向外的通道,下焦的淤阻才更容易向下排。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39:52
人体的脏腑关系也是这样:五脏的经络,比如脾经、肾经、肝经都是从下往上升的;六腑的经络,比如胃经、膀胱经、胆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脏腑相连,脏之气往表往上走,腑之气随之往里往下走,脏不升则腑不降。所以用桂枝事实上是借用向外的力量来帮助降里下淤,并不局限于有没有明显的表证。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42:18
再者,与后面的抵当汤对比来看,桃核承气汤之蓄血主要蓄在膀胱这个区域;抵当汤之蓄血蓄在里,也就是以大肠为主的这个里的区域。膀胱经是络表的经络,桂枝走表,气化增加,自然废水的下行之力也会增加,此二力原为一体,自然用桂枝解外也就能通利膀胱。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46:07
炙甘草是顾护中气的;大黄芒硝是攻下的,这都不用再解释了。这里说说桃仁这味药。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47:58
桃仁辛厚香苦,辛香行散,味厚郁则能走血,苦则破下,所以主要用于开破淤血。它没有滋养之性;偏性不强,香苦兼有,所以寒热虚实都能用。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49:44
好,这个方子就讲完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晚上好。今天接着讲《伤寒论》。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肋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 二两十六铢  黄芩 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 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 二两
    感冒十三天不好,已经到了血弱气耗的时候了。“胸肋满而呕”,呈现出来的是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潮热者,实也”,这是说有潮热的人是里面有实,有积滞。有积滞的人到了日晡,也就是黄昏的时候,阴气重了,气血运行能力弱了,瘀滞得会更严重,于是发生这种潮热,像潮水一样定时发作。有淤血证的人会睡前烦躁发热,甚至越睡越兴奋也是这个道理,睡前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内有淤血此时也会瘀滞得更严重,于是淤而生热。
“已而微利”,潮热事实上也是人体在亢盛起来调集能量排瘀,所以潮热之后会有微微的腹泻。“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古人行文太简,联系前后文来看应该这样解释:如果是柴胡证的潮热,用大柴胡下之,应该就不腹泻了。为什么本来有腹泻,用了大黄这样的下药泻药反而还不腹泻了呢?这也是一个临证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是肠胃的积滞造成的偏实热的腹泻,用了大黄反而会止泻;如果是偏实热的便秘,用了大黄就会大便通畅。所以,说一样药物止泻或者通便是容易误导人的,用这种理解去治病,时效时不效当是常事。药物只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只是让人体回到正常秩序和状态,至于腹泻也好止泻也好,是人体自己去协调的事。后世的医家总喜欢用药物直接去通便去清热去消炎,结果病没治好,病人元气大伤,陷入阴证,越发缠绵不愈的比比皆是。在这种中医理念被歪曲的时代,做真正的中医很难,现在的人以为便秘就是上火,上火就要泻火,你给他开大柴胡,他一见到生姜大枣立刻就认定你是个庸医了。我治过一个痔疮疼痛大出血的病人,刻诊脉证偏阴,用干姜桂枝,合了一点点大黄,很快血就止了。病人之前吃过很多泻火药,不但没好,反而越吃越严重。所以辨证辨的是证,不能跟病症扯到一起,不能说出血就要禁桂枝干姜,就得用止血泻火药,有时候你越用止血泻火药越止不住。现在有的人又在研究人体的局部现象和药物的关系,比如什么舌象要用干姜,什么药瘦人适用,胖人不适用之类的,这都是割裂人体,背离了综合辨证整体思考的原则,偶尔或许能中,以此为原则来临证开方只会将医学带入小道。
    “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接着前面的条文说,该吃下药的吃了下药该止泻,如果吃了下药反而腹泻加重了,那就是医生用丸药下了。何为丸药呢?在古代指类似于巴豆这样的温性烈性的泻下剂。大柴胡汤是建中疏通为主,泻下为辅的,用了巴豆竣下当然是误治,腹泻当然会严重。下面说解决方法,要先以小柴胡汤解外,再用小柴胡加芒硝汤下之。
    为什么要分两步治疗呢?因为泻下之后津液脾胃皆虚,此时如果又解表又治里,津液如何能兼顾表又兼顾里呢?所以只能治从少阳。少阳的治法是以建中救津液为主,然后就是疏通半表半里。津液复了,枢机通了,人体自己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三阳并病治从少阳的原理。在这种津液伤了情况下,哪怕里有瘀滞,也只能先治少阳。小柴胡汤让津液复枢机通,人体自己将外证解了,如果里证还有,这个时候就可以兼顾攻下了。于是要用到小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加芒硝汤是用约三分之一剂量的柴胡汤,加上芒硝组成的。这个组方也很严谨:之前已经用过柴胡汤,津液已复,外证大致已经解了,所以柴胡汤可以减量。因为芒硝虽然也是攻下药,攻下之力却不如大黄,其性寒咸微酸,更偏向于去潮热散坚结。这里主要是潮热,用芒硝更合适。
好,先讲到这里,休息十五分钟接着讲桃核承气汤。前面我们讲过饮证和宿食的治疗,就是五苓类方和承气类方。从这个方子开始我们就会陆续讲到关于瘀血证的治疗。
好,继续上课。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二两
    太阳病不解,热结于膀胱。准确的讲是热与淤血结在膀胱这个区域,也就是腹部下方这个区域。这是实热型的淤血证。如何鉴别呢?“其人如狂”。下焦有淤血,人体的自然模式,津血就要汇集于下焦去攻这个淤血,那头部的津液就缺乏了,这时候头部也要启动自保模式兴奋起来争夺津血;加之有热,热不能下则上冲,这种兴奋反应就会很强烈,“如狂”了。之前学过阳明实热证有谵语和烦惊的反应,和这个原理一样,都是有瘀滞在下面堵住了,同时有热证。不但热证的淤血有“如狂”,阴证也会有,只是没那么强烈。
    我曾经治过一个病人,看上去脾气非常好,非常谦和敦厚的一个人。他叫秘书出去,关上办公室的门,然后掀开老板椅上的衣服给我看,老板椅上一道道砸痕,白色的木头都被砸出来了。是他砸的,门后放着一根棍子。再看脉象,弦迟脉,一派瘀滞阴寒之象。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川芎牡蛎龙骨,一个星期后病人告诉我,情绪好了,不砸了。这就是阴证淤血的“如狂”。当然,阴证淤血证的“如狂”一般还可以自控,也就是莫名烦躁抑郁、情绪容易起伏、容易悲观而已,因为没有热上冲;热证的“如狂”往往强烈到不能自控。如果病人自己有便血的话,淤血证也就解了,病也就好了。如果用药物治疗的话,就需要辨证了。若外证没有解,那就不要管腹中淤血的问题,按先表后里的原则,要先解外。外证解了,只有少腹急结了,这就可以攻下了,如果是热证的淤血,那就用桃核承气汤。有些医家见桃核承气汤里有桂枝,便认为这个方子治的是表里同病。其实不能这么理解,因为条文中说得很清楚,外证已解才用桃核承气汤。那桂枝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首先,《伤寒》理解人体是一个运行着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以压力锅做比方,只有把气放出来,旁边的阀门才会掉下去。同理,只有打开向外的通道,下焦的淤阻才更容易向下排。人体的脏腑关系也是这样:五脏的经络,比如脾经、肾经、肝经都是从下往上升的;六腑的经络,比如胃经、膀胱经、胆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脏腑相连,脏之气往表往上走,腑之气随之往里往下走,脏不升则腑不降。所以用桂枝事实上是借用向外的力量来帮助降里下淤,并不局限于有没有明显的表证。再者,与后面的抵当汤对比来看,桃核承气汤之蓄血主要蓄在膀胱这个区域;抵当汤之蓄血蓄在里,也就是以大肠为主的这个里的区域。膀胱经是络表的经络,桂枝走表,气化增加,自然废水的下行之力也会增加,此二力原为一体,自然用桂枝解外也就能通利膀胱。炙甘草是顾护中气的;大黄芒硝是攻下的,这都不用再解释了。这里说说桃仁这味药。桃仁辛厚香苦,辛香行散,味厚郁则能走血,苦则破下,所以主要用于开破淤血。它没有滋养之性;偏性不强,香苦兼有,所以寒热虚实都能用。
    好,这个方子就讲完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年9月27日刘希彦伤寒讲稿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11:55
大家好。
上次课我们讲了治瘀血的一个方子,桃核承气汤。按说应该接着讲治淤血的方子。可《伤寒论》的行文是有些乱的,
因为当初是竹简,这么多年传下来,就难免有顺序的错误。
在条文上接下来讲的是怎么治虚热。虚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津血虚而有热;第二是无宿食、痰饮、淤血这样的实阻,而有热。
虚热在临证的时候是最多见的,是最复杂的,是最容易辨证不当,也是最容易治错的。
今天,我把几条治虚热的条文放到一起来讲。
下面讲的这个方证就是一个完整的虚热证的医案。这个医案在临证上很容易治错,所以大家要认真看。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 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 二合半(洗)  大黄 二两  牡蛎 一两半(熬)  大枣 六枚(擘)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0:23:01
这个方证很容易让人以为是承气汤证,这个辨证过程比较复杂,但弄通了也很简单。
在讲之前,要重温一下治病的大原则。
我们读《伤寒论》经常会看到汗后如何如何,下之后如何如何。其实这是仲景以外感病为例,就是从现象教你怎么治病。若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就要理解现象后面的本质。汗下后的实质含义是津血虚,所以不管有没有汗下,只要是津液虚就可以同样来论治。
《伤寒论》基本上都在讲外感病。那所谓的内伤病慢性病怎么治呢?我们开篇便说过,中医是治人体的,而不是治病的,既然不是治病,那就不分什么外感病内伤病。《伤寒论》治病的依据是人体显现出来的证,只要是有相应的证,就用相应的方子,一切病就都可以治。所以,桂枝汤也好,柴胡汤也好,可以治相应的无论外感内伤的一切病。
我们后面学《金匮要略》就会发现,《金匮》里那些所谓的内伤病,也还是用《伤寒》里这些方子来治疗,无非随证略施加减而已。所以《伤寒论》事实上是以外感病为例子在教你治万病。
这一条就是这样,首先是下后“胸满烦惊”。“胸满”是柴胡证;“烦惊”呢?实证虚证?一时不好下结论,继续往下辨证。
“小便不利”,湿证还是津液虚,还是不好下结论,继续往下辨证。
“谵语”,这是阳明实热证的津液虚引起,那前面的就都有结论了,“烦惊”是有热。那“小便不利”是津液虚吗?后面还有“一身尽重”,这个小便不利就是湿气郁于外的小便不利。那这个情况就是外有湿,内有热。这个和津液虚矛不矛盾?不矛盾。湿郁也会津虚,因为水湿不气化不循环。所以我一直说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病就像破案,一条条排查比对综合分析,直到找出确切的证据。
“不可转侧”是躺在床上翻身困难,前面学过有津液虚引起的,这里兼有“一身尽重”,那这个翻身困难就是因为湿气郁于肌肉了。
这是三阳并病,自然治从少阳,那就是用柴胡汤做主方。然后就是加减之法了。首先是用大黄下热存津;然后龙骨牡蛎铅丹安神定惊,铅丹是取其金属重坠之性以镇定,有毒,所以我们现在不用了;外有湿,用桂枝茯苓。
为什么不直接用大柴胡呢?因为这个情况津液虚明显,所以用小柴胡加减,小柴胡里有人参炙甘草,更能救津液。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论》教我们的是治病的原则和方法,灵活应对人体的方法,不可拘泥。方证相对在初级阶段是可以的,想要到更高阶段就要突破这一层。
《伤寒论》用药精简,我们前面学过的就已经涵盖大部分主药了。这一条再讲两样常用药:龙骨、牡蛎。
好,先讲到这,休息十五分钟接着讲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10:26
好,接着讲课。
现在讲两样很常用的药,龙骨和牡蛎。
龙骨是远古动物的化石,取其镇定收摄之性。这个药安神很管用。我现在用得少,没办法,药房哪有真的远古动物的化石,据说都是用猪羊的骨头高压锅焖的。一般我宁可重用些牡蛎,至少牡蛎是真的。
牡蛎是就是海中的牡蛎壳,取其燥涩镇敛之性。
这两样药经方里同时用的时候很多,用在惊、狂、卧起不安这一类的证。临证上治失眠烦躁多思多虑,效果也很好。
两药还可以用于治遗精阳萎,所以有医书说这两样药是补肾的。其实这两样药只是毫无滋养之性的钙化物而已,哪能补什么肾呢?
本身补肾这个概念于药物对人体的真实作用就有待商榷。应该说是其镇敛的作用能收精气趋下,精气下自然肾气足。也正是因为这两样药无滋养之性,亦不热不寒,所以寒热虚实皆能用。
同为收敛药,芍药微苦酸寒,性质温和,偏向于敛津液,亦能泻实;五味子温燥而酸收,主要用于咳喘水饮;山萸肉酸温固脱,主要用于元气不固;乌梅则酸而轻升,无温补之性,可用于温病之虚浮,暑月之收敛;龙骨牡蛎煎水接近于无色无味,因其为骨壳之钙化物,秉重镇收涩之性,它们不是靠酸味和黏质来收敛的,所以和前面那些收敛药都不一样。
牡蛎这味药用途很广泛,除敛涩之外,还可用于燥痰湿和化坚结。痰湿和坚结虽然叫法不一样,无非都是瘀滞凝结之物而已。
我们之前只知道辛温发散是去瘀滞的,其实收涩之法也可以去瘀滞。好比皮肤上有疮痘积液,未必要破溃才去,人体自己的收敛吸收也能去掉。牡蛎就是用其收涩之性来化痰结瘀滞的;又因其是坚硬的壳类,同气相求原则,更能化坚结。牡蛎在肿瘤、结节、增生类疾病上运用很多,尤其是治身体的上部的效果更好。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一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牡蛎 二两(熬)  龙骨 二两
这是个局面比较复杂的医案。
首先是火逆,上逆之证,上逆应该汗出而解,却用了泻下药,津液虚了而病却不解;又因为用了烧针的疗法,添了烦躁。
这种情况就比较难办了,要说是津液虚,却又有热证,不能用姜枣之类补津液;要说有热证,却又只是烦躁,并无大热,况且津液虚了,寒凉之药未必妥当。
再看仲景用药:病在上从上解,还是要用桂枝解外,却只用一两,因为本身就是上逆证了,一两桂枝略助其力即可,无须多用。既然有热,不用姜枣救津液,只留炙甘草;那烦躁怎么办呢?寒凉药不合用,那就用龙骨牡蛎,不寒不热不滋养,敛火而已。
这就是仲景之法度。为什么那些谈玄论道的医理指导临证往往效果不佳,因为那些医理一到人体的真实机理,到药物于人体的真实作用就止步了。于是方药混乱不堪,医生们各凭各的理解,方药各异,能不能治好就看运气了。
研习《伤寒论》的医生,他们在同样的情况下处方用药是大致相同的,因为这个体系有严谨的法度。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脉数是有热,有热当消化力强,食欲亢盛,可为什么吃了东西反而呕吐呢?这是因为发汗消耗了阳气,膈气也就虚了(膈气可以理解为中上焦的气化之力)。人体出于自保,就要亢奋起来增加气化之力,所以脉数。这个脉数不是真的有热,而是一种临时应激机制的热,所谓“客热”,客者过客也,不是主人。
这种热是标,胃里面其实是虚冷的,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会呕吐。
伤寒论》里专门用脉象来讲辨证的地方极少。就这一条可以来讲一下脉象的问题。诸如脉数、脉躁动、脉促寸盛、脉大之类,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有热。这些表面亢盛的脉象很有可能是客热,其实底子是寒的,临证很容易弄错。
很多医生一见这些脉象就下清热滋阴药,于是温病派滋阴派就出来了。如何在脉上鉴别是真热还是假热呢?其实沉取重取一下就知道。如果脉浮取轻取亢盛,沉取重取就虚了空了,或松手无回弹力,或尺虚不任按,这都是真寒假热的脉象。
经方-刘希彦(885477952)  21:50:56
好,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年9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