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遍行心所法(生如法师)

 慎不二 2018-09-08
五遍行心所法(六)

     触心所是三和合,三和合是根尘识三的相合,就叫触。就是六识触了六尘,这里就不包括意根的触和第八识的触。意根要触呢,它直接触法尘;第八识触,祂直接触根与境,叫根身器界,六识的触心所和第七识、第八识的触心所就有差别。受心所也是如此;受心所,六根触六尘,六识触六尘以后生起的受,它这个受不仅有领纳,还有情绪方面的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是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受呢,它也领纳,第八识不带情绪,它这个受只是舍受。地上菩萨第七识意根的受也是舍受,在地上菩萨之前,意根也带有一些情绪上的受,所以受心所八个识都是不相同,不一样的。
    作意心所和触心所谁在前谁在后?是不一定的。刚开始一定是作意在前,作意在前,把心引到面对的境界上去了以后,作意过去了,心就产生出来,这个心才触这个境界,触了境界才了别境界。
    作意在前,触在后。触了以后,有了受想思,思了以后,它可能再触,它不一定作意了。它有可能触在前,在触这个境界,触这个境界以后,才对这个境界把心引过去,再作意。
    有时候,一开始作意在前,在等五遍行都运行起来以后,它有时候触在前,先触再作意。这个心一直在触的境界啊,那么一开始触了以后,它产生了受,领受领纳,有了名言,有了想;有了名言,了知这个想,想了以后,思心所造作,它会思惟思量,考虑打转;思量了以后它作决择,开始造作了,身口意行造作出来,造作以后思惟以后,它可能再触;它不决定,它再触;触了这个思心在触境界以后,让这个识心再对这个境界生起作意。
    生起作意以后,它就产生受想思,受想如果想没了别完,它会再接着去触。触了以后再作意,这来回循环,到最后想比较完整了,它可能再思,了别透了,思心所再运行再造作。这里头这程度相当复杂,我现在说不太清楚,观行不到,这里头相当相当的复杂,它不一定要按五个程序都轮番来过,它有可能到受的地方就从头再接着触,有可能到想的地方再接着触;有可能在思完了以后,它不能决定,它再去触,触了再作意;或者先作意再触,它顺序是不一定的。
    心所法当中的思心所,这个思就包括了造作、决定,它的这些个行为,就属于行;行可以叫作行蕴,也可以叫作行阴。
    它叫作行阴呢,我们把这种功能当作真实的,就遮障了我们真实的体性,遮障了我们的真心,所以叫作行阴。叫作行蕴呢,这个功能作用是集起的蕴集的一种功能作用,所以叫作行阴,叫作行蕴,其实都是心所法,六识心的一种功能,它思的行为造作,凡是有行为造作的有变化的,都叫作行,都叫作思心所。
    行阴的范围可能比思心所的范围要广,要宽阔一些,思心所有很多,它有最后一个决定造作。思心所有三个过程,包括思考、思惟、分析、判断,最后决定采取身口行。思的本身就是意行,意行要造作起来,就有身行和口行,这里就包括思心所,它就是行阴或者叫作行蕴。
    受心所呢,受本身是领纳、领受,领纳领受以后就是接受了这个东西,接受了以后,下一步六识才有情绪化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带着情绪的受之前它所领纳的这个东西。比如我们眼识触色尘以后,眼识领纳了色尘,接受了,领纳了,下一步才有情绪,是苦是乐,不苦不乐,所以这个受心所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我们的受蕴,受蕴还是以情绪化的受为主,苦、乐、不苦不乐,三种的情绪使得六识起了,如果是七识心和八识心的受,就和六识有区别;五遍行心所法的八个识,其中有很多微细的差别。
    五蕴或者叫作五阴,它的后四阴全部是这六识的体性,六个识有受的作用,有想的作用,有行的作用,它触了之后有受心所,有想心所,有思心所。思心所刚才给你讲了,有动身发语的意思,有思惟造作的意思,有能现起身口的意思。意的本身就是意行,包括了身口意行,我们的识阴就是身口意行。
五遍行心所,是先作意,作意就把注意力引到境界上来,想分别什么就作意什么。作意了以后,根尘识三者相接触,接触了以后先是领纳。什么叫领纳?领纳不是感受,不是感受苦感受乐的感受;现在还没有感受,先是领纳,领纳境界,六识把六尘的境界领纳了,领纳了以后是接受了,就这个意思。
     接受了以后,想心所就了别,先接触后了别。别人给你东西,你先把这东西接过来,接过来以后再看是什么,看了以后就有感受。这个受心所和想心所,到最后谁在前谁在后就不好说了,它们轮流的。如果是领纳以后想,想完了以后就生出感受来;感受不清楚,再接着了别,再接着想,再接着了知。了知以后,还有那个感受,看的时间越长,了别的时间越长,我们的感受越多,它越有变化;说明不断的想,不断的受;不断的受,再不断的想。这五个心法来回串,谁在前,谁在后,到以后就不一定了。
    比如这个思,我们感受明白的时候,就思的不明白;不明白以后再接着思,思到以后没思明白,我再了知;了知以后再感受,感受以后再了知,了知了以后又再思,在没思明白再作意。作意了再接着触,触了再有想,想完再受,受完再思,思完了再受,这都不一定。这五个心法的排序,你想想这个过程,你就懂了。
    要作意的话,必须把注意力引到那个境界上,然后这三者接触:和合触。和合触了以后,先接受领纳了,然后再去了知;了知清楚了,你就感受了嘛,感受了以后,你若没感受清楚,你再接着了知,那都不一定的。都了知了,感受了以后,你才采取行动;你就得思考,思考以后再采取行动。这有许多步骤,如果好没思考明白,再接着触,再接着作意,再接着想,再接着了知。
     我们六识对待境界,了别时间长度不一样。为什么了别时间这么长?因为我们没有感觉透,没有了知清楚,也没有思考决定,没有想明白,没有思量明白,没有考虑明白,所以再不断的了别嘛!我们看一件事物看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物会思考很长时间,就是我们没有决定。了知的不清楚。感受的不清楚,思考思量的不清楚,我们就总在作意,总在触;作意和触到后边,谁在前谁在后就不一定,受和想谁在前谁在后也不一定,思心所和那几个识谁在前谁在后那也不一定了。
    五遍行心所法来回互换的关系,可以打个比喻。比喻有一个画师在画画,五遍行心所法可以比喻为画师,心所法所了别的六尘境界,就比如那个画师所画的山水画。画师要画画,先看眼前那个风景,看了眼前的风景,让眼识作意,相当于把眼识引到风景上,画师就先看那个风景。这个画师看风景就是作意,作意然后触,触了受,这个受一般是领纳,把六尘境界给领纳过来,接受它。
    这个时候没带着情绪,没带着苦乐忧喜舍的情绪,只是单纯的给接受过来。接受过来以后,再了别,了别就是想,他就知道这是什么。知道了以后,回来心中作想,牢牢记在心里头,这叫思心所。记在心里以后,回来在画板上开始描画,描画这些个动作,就是思心所后边的起身口意行。他画的一会,没画清楚,然后再去看外边的风景。那又作意了,又触,触了以后,他就又领纳又领受,领受了以后再了别,了别以后再思考该怎么画。思考了以后就开始画,这一系列的行为造作就是作意触受想思,它们是来回来回的运行的。
     作意以后,就触;触了受以后,他不清楚,再触;他可能不作意了,因为眼识一直在那上面,他再接着触,触了以后再领受,再了知,再思,这一系列行为造作直到把这画给画完为止,就了别完了,五遍行心所在这一个境界上就运行完了。
    五遍行心所可以比喻这个画师,他总在接触那个境界,作意那个境界,了别那个境界,思考那个境界,然后照那个境界开始画了。我们的五遍行心所法也是这样的,这个境界也是不断的这样运行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