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心的運作過程 介紹 識心緣慮塵境,是由八個識協同運作。 這八個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時,所產生的感知。 其中, 眼識是眼根緣色塵所產生見的感知, 耳識是耳根緣聲塵所產生聞的感知, 鼻識是鼻根緣香塵所產生嗅的感知, 舌識是舌根緣味塵所產生味的感知, 身識是身根緣觸塵所產生觸的感知, 意識是意根(末那識)緣法塵所產生思的感知。 法塵儲存於阿賴耶識中。 識心緣慮塵境的過程是:受→想→行→識。 1.「受」是六根(眼、耳、鼻、色、聲、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領納(感知)。 2.「想」是第六識(意識)依「受」而生起的思惟(分析、判斷、綜合),其分析和判斷的依據則是由第七識(末那識)從第八識(阿賴耶識)中取出有關的法塵供給它 。 3.「行」,是第六識(意識)依「思惟」而起的心行(內心的造作,例如愛憎、好惡、取捨),以及向身、口下達行動指令等等,這就是造業。 4.「識」,是將前面受、想、行這三個環節的全部信息彙總,形成綜合的了別相(「全息攝影」)——[業識],經由第七識輸入第八識儲存起來,以備後用,這就是所謂的[業種子],亦稱之為[法塵],為第七識(末那識)所緣。 〔業種子〕眾生所造之業存儲在阿賴耶識中,因其能生現行而開花結果,故名[種子]。 業種子又稱[業習氣],亦簡稱為[種子]、[習氣],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潛在的影響乃至操控。 有一首偈(「八識歌」)描述八識在識心運作過程中的作用: 兄弟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信息。 一個痴,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它不分別、不判斷、不造作,傳進來的信息好壞不拒;若從它那裡提取什麼信息,也從不說「不」,故稱之為痴。 最伶俐,是第六識(意識),它分別、判斷、造作,最為活躍。 門前做買賣的,就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境,它們專對外境,應付事宜。 在第六識(意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之間往來傳遞信息的(遞進傳出),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的遞進傳出,遞進是結業(將業識遞給阿賴耶識儲存起來),傳出是供燃料(法塵)給第六識,令其繼續思、想。 故祖師云:「七識不死,法身焉活?」 (末那識如果還繼續不斷地結業和攀緣法塵,怎麼能夠證得法身呢?) 以現在的話語解釋,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雲端硬碟(雲盤),是隨身硬碟,儲存了所有信息。 第七識(末那識)是提取資料的工具,是滑鼠,是鍵盤,是網路....等。 在心的運作過程中,「想」這個環節能夠人為地控制,修行人是通過智慧的「想」, 因而導致正確的「行」,來削弱和消除習氣。境由心轉的關鍵, 就是在「想」這個環節上做功夫,即所謂轉念。——這是除習之道。 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否被無明所掌控,是否陷入了習慣的思考模式(習性反應)? 如果是,就要立即跳出來,令智慧做主。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ABC理論,A代表引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B代表信念(Belief)——對引發事件的詮釋,C代表情緒和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 人們總是期望好的A(事件)而躲避壞的A,並不斷為之努力。卻不知道B(詮釋)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後果)的不是A,而是B。 這裡的B(詮釋),就是受想行識中「想」這個環節。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麼?就是對事件的詮釋不同(想法不同)!因此,聖人轉心不轉境,而凡夫轉境不轉心。所以,要有退步一想、轉念一想的智慧,將當下的條件為我所用。 例如,被分派擔任掃地的工作。一種想法是為什麼要派我去幹這種瑣事,感覺到委屈。轉念一想,掃地掃心,這正是歷境驗心的大好機會,而愉快地接受。掃地的過程,由事到理,外掃垃圾,內掃煩惱,於是掃地便成了磨除我慢,修動中定的大好機會。不同的「想」,其後果往往有天淵之殊。人們常常在災禍之後,嘆息反省地說道:一念之差!這就是「想」錯了。 上面是說明智慧的「想(思惟)」,因而導致正確的「行(心行)」,所以要經常智慧觀照。每當貪、嗔之業種子起現行時,就要如理作意地思維、觀照,修正身、語、意之行,將這些種子削弱、拔除;以善種子取代惡種子,以清靜種子取代煩惱種子。當然,若能除想,那就更為猛利直接,如伐毒樹,直斷其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