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政变,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草原牧歌莱州 2018-09-08

@我是刘荣钦是我 朋友问:

为什么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结局是天壤之别,一个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一个却几乎掏空国家的元气?

 

个人浅见:

如果只论内战本身:

1、 战争持绝时间不同

七国之乱从汉景帝前三年正月开打,打到二月底,吴王弃军而逃、楚王自杀,大局已定,之后不久吴王也被杀。前后不过三个月时间。

但是八王之乱从公元300年赵王篡位引发三王勤王开始,宫廷政变升级为大规模内战。此后差不多一年大打一次,打到公元306年河间王被扼死,前后六年。

2、战争破坏程度不同

七国之乱:

疆域:“七国之乱”中的七国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听起来吓人,其实都不大。吴国是其中最大的,三郡五十三城; 楚国第二,三十六县;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四国与齐、济北两国,是由汉初的齐国拆成六国拆出来的,规模在十个县左右;赵国也不是原装的赵国,造反的赵王刘遂是刘邦的孙子,他的父亲、前任赵王刘友被吕后搞死了,汉文帝可怜弟弟与侄子,因此封刘遂为赵王,又从赵国中割出河间郡,封刘遂弟弟刘辟强为河间王。西汉到汉景帝初年,分天下为六十八个郡,七国加起来疆域未达西汉的四分之一

战斗力:按汉制,当时各国政事由国相负责,国相由中央任命(这个制度在七国之乱后有变更),各藩王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又因为是造反,七国也不能完全如意地调动地方军队。像吴王的军队号称二十万,其主力是他自己招募来的私军以及强拉的吴人壮丁。西汉最精锐的军队是长安的南军与北军,战斗力应该比吴王募来的乌合之众要高出一等级。

战争规模:七国之乱之间,真正与周亚夫交锋的其实只有吴、楚两国。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四国的军队始终没有向西进发,他们先攻下济北国,然后就一直在围攻齐国,汉将栾布、平阳侯曹奇率军一到,这几个王就乖乖投降,最后自杀了。赵王呢也是个没用的,他在等匈奴出兵,结果匈奴没来,来了汉将郦寄,将他围在邯郸城里七个月。后来栾布料理完齐国的事,过来帮郦寄攻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综上,七国之乱战争破坏并不大。

八王之乱:

大规模战役次数:相比之下,八王之乱就是大手笔了。八王之乱中,大规模的战役至少发生了四次:勤王时齐王、成都王对赵王是一次;长沙王对成都王洛阳大战是一次;东海王、成都王荡阴之战与王浚攻陷邺城是一次;关东诸侯联军攻打河间王是一次。邺城、洛阳、长安,当时三大名都,都曾沦为战场。

战场波及规模:八王之乱中,各王的破坏力不是来自他们的封国,而来他们的官职。他们都是一州或者数州的都督,拥有“假节”以上权力,可以调动一州或者数州军队——这是与七国之乱不同的地方。

勤王之役是齐王、成都王、常山王对赵王——齐王是豫州都督、成都王为征北大将军,势力范围是兖州、冀州,赵王手中则有洛阳禁军;

长沙王对成都王、河间王联军那一役——长沙王占据洛阳,河间王是关中都督,成都王势力范围依然是兖、冀两州;

东海王、成都王荡阴之役以及随后的邺城之战,是东海王、东赢公、王浚联军对成都王——东海王手里有皇帝,东赢公是并州都督,王浚是幽州都督——在这一战中,乌桓、匈奴正式参与到汉人的内战。公元304年鲜卑攻陷邺城后的屠城行为,被认为是“五胡乱华”开始的标志;

关东诸侯联军攻打河间王之役——这次玩得最大了。河间王一方是关中都督河间王、豫州刺史刘乔、已成丧家犬的成都王;东海王一方是并州都督东赢公、幽州都督王浚、冀州都督平昌公、豫州都督范阳王、荆州都督刘弘,东海王在徐州。

综上可知,陷入八王之乱的有司州、幽州、并州、冀州、兖州、豫州、雍州、荆州、徐州九个州,占天下十九个州的二分之一弱。但是,这九个州是王朝的腹心所在,是当时天下富庶的区域。

3、政治影响:

七国之乱中,中央干脆利落的获得了绝对胜利。

八王之乱呢,皇帝被废、被俘虏、被劫持、最后死得不明不白,洛阳皇宫多次变成战场,全国最精锐的禁军也被消耗殆尽——此后中央、皇帝都已毫无威信可言。

 

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七国之乱时,除了北方匈奴未平,西汉王朝的其他地方基本还算安定。

八王之乱则不同,当时全国到处都是点燃的火药桶。

西北:在八王之乱爆发之前,关中陇西地区先后爆发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氐人齐万年叛乱;

北方:并州匈奴叛乱,匈奴建国;

西南:关中流民在蜀中发动叛乱,成汉政权得以建立;

华南:长江中游爆发张昌叛乱,叛乱被平定后,没几年又爆发蜀中流民叛乱;

华东:长江下游,江北是封云叛乱、江南是石冰叛乱,石冰叛乱被平定之后,马上又爆发了陈敏叛乱

如果把八王之乱后的西晋比作一个人的话,这厮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好皮肤了。

另外,七国之乱时,汉人地界上几乎没有多少异族人,而八王之乱时,并州、幽州、平州、秦州、凉州、益州,到处都是异族人。

 

如果再把视线拉开:

七国之乱处在第一帝国的初期,从朝堂到草野,都透着一股朴素可喜的生命力。当时是大乱之后,地旷人稀,豪强兼并还没有开始,政府又奉行无为而治,能不骚扰百姓就不骚扰,税赋也还没有像后世那样层层加码,对匈奴的战争也还没开始打——数千年来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几座大山:苛政、土地兼并、兵祸,当时一样都没有。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穷,也不容易有怨气。

而八王之乱处于第一帝国的末期,从上到下,都散发着一股将死的腐烂气息。察举制、役兵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这些曾令第一帝国焕发光芒的制度,到此时全都失去了生命力。

察举制变成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将政治权力龚断在高门大族手中;

役兵制变成了世兵制,这项制度将那些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卒世世代代沦落到社会底层;

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依然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但是当时已经没有人相信,崇尚虚无的玄学理论风靡朝野,所谓“名教”被视为虚伪恶心的代名词;

西晋的天下,政治资源、经济资源都被龚断在高门大族手中,社会阶级不仅仅是固化,而是水泥化。人的一生由父亲的精子决定,最顶层的少数人醉生梦死,被踩在下面的人咬牙切齿。这些人就盼着,快打仗吧!天下快乱起来吧!

本来就已经是洒满火药的房间,偏偏皇帝又是个白痴。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知死之将至也。

怜我晋人,忧虑实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