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里面为什么说打尖?

 田申申 2018-09-08

我们看明清时的古装剧,游行旅人走进一家客栈总会有一个笑呵呵的小二巴巴地问到“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显然,住店就是留宿过夜了。那打尖与住店联系在一起,没有别的,应该是指吃了饭后继续赶路。

我记得清代福格就专门说过“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日中途住宿之间。”

显然,古人的事,古人最有权威与资格评论。福格所说与我上面所说不谋而合。所谓打尖概是从“打间”望文生义而来,间者一如上面所说“吃了饭后继续赶路。”既打个“间”隔,在正餐之“间”垫补一下的意思。

而之所以有如此误传,福格又举《翠华巡幸》说道“中顿日中火。谓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

意思简而明了。“明前,说中饭为中火(起火做饭引申而来),旅途中吃饭称为打火,大概是因为这层缘故,加上火字与尖子写法相似,慢慢将打火传成了打尖。”

比如《水浒传》有“你母子二人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食?!”一句,说明明前,确将旅途之餐称呼为打火。

等到清时,就有了打尖的说法。《镜花缘》有一句“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闻是上等过客,必杀鸡宰鸭。”

显然,杀鸡宰鸭是为了给上等过客打尖吃的,此句精髓在一个“过”字。

当然,打尖传到了现在,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普遍认为打尖是因“人吃食物由舌头而知其味,其中尤以舌尖最为敏感先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足一下口腹之欲,此处我们可以理解为满足一下舌尖之欲。

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美味》以“舌尖”而命名并非没有道理。我们也有“打牙祭”一说,这么看来,再将满足舌尖之欲与“打牙祭”的“打”字联系起来,“打尖”一词也就应运而生,顺理成章了。

综合以上,既是“打尖”一词的由来。

其实,我华夏泱泱几千年,其中很多典故与方言说辞,都是经过历史无数次沉淀、熏陶的,他们正是我华夏历史淳厚与深韵的魅力精髓所在。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