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华(吴江县丝绸公司)
吴江西濒太湖, 南接浙江, 境内水网密布, 气候温暖湿润, 宜于蚕桑自然生长, 为我国著名的太湖桑蚕丝产地之一。该县植桑养蚕历史悠久, 1959年梅堰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 出土黑陶缸上刻有丝绞纹及蚕之象形图案。 县境滨湖一带,“田多洼下, 不堪艺菽麦”①,栽桑补歉, 缫丝织绸, 由来已久, 相传晚唐诗人陆龟蒙寓居吴江期间, 其诗作中有“每和烟雨掉缫车”之句② 。唐宋以来,屡有绢、帛、丝、纩、绵纳贡的记载。元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吴江见到大量生丝, 大为惊奇叹赏③。明代朱元璋奠基之初, 鼓励农桑, 刺激了蚕桑业的发展。洪武二年( 1369年)诏课民种桑, 吴江境内凡一万八千三十三株, 宣德七年( 1432年)至四万七千七百四十六株④。 明中期, 民间服饰转向奢华, 乾隆《吴江县志》(卷五)载:“邑在明初, 风尚诚朴, 非世家不架高屋, 衣饰器皿, 不敢奢侈, 若小民咸以茅为屋, 裙布荆钗而己……至嘉靖中, 庶人之妻多用命服, 富民之室亦缀兽头…… ”⑤, 加以东南沿海商事之繁盛,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生丝及丝绸需求日殷,以致“丝绵日贵”,“于是治蚕利厚, 植桑者益多, 乡村间殆无旷土, 春夏之交, 绿阴弥望, 通计一邑, 无虑数十万株云”⑥。境内现存之古石桥楹联上还能见到“桑麻蔽野”、“两岸桑麻丰且稳”等句。乡民逐利,“日夕治丝”⑦, 缫车轧轧, 不绝于耳。植桑、饲蚕、缫丝虽为农家副业, 经济上却成为主要生活来源。“凡折色地丁之课及夏秋日用皆推蚕丝是赖, 故视蚕业綦重”⑧。而“丝之丰歉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也”⑨。《皇朝经世文编》记述震泽严氏一家植桑养蚕的景况“一亩之桑, 获丝八斤, 为绸二十匹, 夫妇并作, 桑尽八亩, 获丝六十四斤, 为绸百六十匹”。按清道光年间丝价每两一百八十文计⑽, 严氏八亩桑园的产丝所得达一百十五贯之多。无怪乎“居民以农桑为业……养蚕之事纤悉不遗”⑾。 太湖沿岸所产之丝, 统称湖丝, 明代已有湖丝遍天下之说。其后, 辑里丝崭露头角, “得丝辑里为著, 而尤以北乡称最细,亦称经丝, 可为缎经” ⑿。北乡者即南浔以北吴江境内吴溇、贯桥、庙港一带, 其丝称为北庄丝, 色洁白而略带竹青,
为上品, 受到苏杭织造的青昧。乾隆《震泽县志》亦载:“西南境所缫丝, 光白而细, 可为纱缎经, 俗名经丝, 其东境所缫丝稍粗, 用于织绫绸”。乾隆《震泽县志》所指的西南境亦即吴溇、贯桥、庙港等处。 古代吴江蚕农积有丰富的育蚕缫丝经验, 擅于根据茧种及市场需要缫制各种用途的生丝, 除缫丝而外还善于纺经(摇经)。道光《震泽镇志》记述:“丝有头蚕二蚕,较他处色更光白, 其细者多为缎经( 经以二丝纺为一), 谓之经丝, 丝粗者曰肥丝, 织绸绫用之”。取丝两根合而为一, 摇成小条,再以若干条为一经, 称为苏经, 专销苏宁,用于织缎。 近代, 震泽摇经户用单根生丝去类分档复摇成经,
以适应国外机械织造新工艺, 称为辑里干经, 干经品质优于农家土丝, 身价大为提高, 如上世纪法国里昂白丝每公斤47法郎, 而干经值63法郎。于是, 摇经业益见扩展, 震泽农村成为我国近代唯一的摇经基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 沿震泽四乡三十里之遥, 摇户约有一万数千户, 男女人工当在十万左右⒀。明清以来, 震泽位于蚕区中心, 依傍丝业及丝经业成为著名丝市和商业重镇。“茧丝上市之际, 毂击肩摩”⑧。市上桑、茧、丝、经行鳞次栉比。 吴江桑园分布在江南运河以西, 愈西愈密, 民国时期以五区(震泽), 七区(严墓)为盛, 与浙江桐乡、吴兴两县的桑地连成一片, 运河以东则渐稀疏。西南地区历来为粮桑混作区。桑树品种以湖桑为主, 火桑次之。民国初年, 全县桑田面积20万亩, 桑田6千万株, 养户数2.1万, 养蚕人数10.5万, 占当时全县总人口数的22% , 仅次于无锡、溧阳, 居全省第三。一般农户养3—5 张蚕种, 能自缫2—3 车丝(每车30一40两)。民国8年产茧6.22万担。沪、苏、锡一带机械缫丝业兴起后, 部分鲜茧由茧行收购外运, 最多时全县各地共设茧行34家。 吴江历来沿用浙江土蚕种, 长期以来,病毒蔓延, 种性退化, 加以缫丝工具陈旧,方法落后, 所产土丝难以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二十年代前期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震泽市政当局合作,
开展土丝改良运动, 倡导科学养蚕, 成果卓著, 如郑辟疆、费达生等在开弦弓村采用改良蚕种, 推广共同催青、稚蚕共育, 并用改良丝车缫出优质丝,售价比常价每百两高十余元。 在土种革命声中, 吴江于1925及1926年先后开办友声蚕种场及大有蚕种场, 二十年代后期全县逐步推广秋蚕, 使夏秋茁壮成长之桑叶得以充分利用。 土丝改良运动挽回了吴江蚕丝业的颓势, 三十年代前后, 一度出现兴旺景象,即:1、科学养蚕结果使蚕茧单产、总产大为提高, 1931年蚕茧产量6.8名万担, 创历史最高纪录。2、 运用集体力量, 以共育共缫、共同运销为目的的蚕业合作社风起云涌, 1935年,全县共兴办31家之多, 遍及蚕区各乡村。3、机械缫丝业的兴起,
如1929年2月震丰缫丝厂, 8月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实验丝厂的开办, 其技术业务骨干如费达生、孙楫、项志生等人都是土丝改良运动中的身体力行者。而第一代缫丝产业工人也都来自缫制改良土丝的农家妇女。1937年又开办平望制丝所, 规模虽略小(60台立缫车), 但其生产及检测设备堪称当时江苏第一流。 1907年1月日寇入侵, 平望、震泽制丝所俱被焚, 开弦弓村惧怕日军下乡骚扰, 自毁厂房, 吴江机械缫丝业夭折。沦陷时期, 日军以清乡为名, 将平望至湖州公路沿线的桑株砍伐殆尽。其后, 华中蚕丝公司在吴江设驻在所, 对蚕丝事业进行统制, 日商在震泽镇开设太湖洋行压价强制收购土丝及丝经,吴江蚕丝业经此摧残, 奄奄一息。以震泽区为例, 1944年仅产土丝七百余担。而1945年则降至五百余担。 抗日战争胜利后, 蚕丝事业虽略有起色, 终未恢复元气。1949年全县年产蚕茧仅2.15 万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蚕桑业几经起伏, 五十年代前期, 人民政府扶持蚕桑生产, 至1956年产茧3.8万担, 为1949年的l.8倍, 以后逐年上升, 五十年代末吴江成为全国16个蚕桑重点县之一。按照“苗为根本、桑为基础、茧为结果”的辩证原则, 1958年,建立占地2400亩的国营八坼桑苗圃, 以后续建乡级、村级桑苗圃89个, 改变桑苗历来依赖浙江的局面。 三年困难时期, 桑园内大种杂粮, 疏于管理, 以致成片荒芜, 1962年蚕茧产量剧降至7 924担, 为历史最低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桑苗培育, 蚕茧生产又渐有起色,1967—19
74年逐渐回升, 平均每年递增5000担, 1974年达到6.23万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落实了两个农业文件,
推行各种生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提高蚕茧收购价格25 %
, 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养蚕积极性, 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2年产茧7.8万担, 破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增至9.42万担, 获全省增产幅度冠军称号。1988年13.40万担, 其中七都、八都、庙港、震泽、横扇五个乡均超万担。 建国初期, 吴江桑地7.74万亩。以后,洪水两度冲毁部分滨湖桑地, 水利工程、建厂建房以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而毁桑种粮等因素, 致使桑地面积一再缩减, 1982年仅存5.34万亩。1983年起, 县政府核减粮食定购任务, 分批进行稻田改桑, 至1987年桑地逾8万亩, 1 988年增扩至9.32万亩, 其中, 七都、震泽两乡近万亩。 吴江县还设立各级蚕桑科研及服务机构, 采用适当密植, 及时施肥, 合理采叶,方格上簇等措施, 使蚕茧单产稳步提高。 1981年, 江苏省科委下达《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攻关课题, 由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吴江蚕桑研究所等单位在庙港乡进行协作, 从培桑、养蚕、收烘、缫丝各道环节探索研究, 翌年即取得可喜成果, 鲜统茧出丝率达15
.94 %,较上一年增加27.32% ,创国内较大面积提高蚕茧出丝率先例。 建国以后, 吴江蚕茧多外调至苏、锡等地缫丝,“文化大革命”中城市丝厂“停产闹革命”, 县内蚕茧积压, 农村为消化蚕茧一度恢复缫制土丝, 在此基础上于六十年代末兴办乡村缫丝企业, 目前共有乡办10家、村办1家, 分别在蚕区各乡, 形成一个群体。乡村丝厂始于农村, 固定庄口, 消化蚕茧资源, 多产多缫, 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近年来, 乡村丝厂还以价格补贴形式让利于蚕农, 使厂、农利益结合, 厂方还购买桑苗赠送给蚕农, 鼓励另星栽种, 互利互惠, 成为良性循环。1970年, 震丰缥丝厂(全民)复建, 全县缫丝厂共12家。19 88年, 全县产白厂丝2039 吨, 为1966年的24倍。近年来, 用本地厂丝织成绸缎获国家金质奖1项、银质奖3项、部优与省优产品30余项。 目前苏南某些地区蚕桑业已呈萎缩状态, 吴江县仍然欣欣向荣, 前途尚较乐观,除历史传统久远, 自然条件优越外, 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一、明清以来, 吴江所产之丝及丝经商品性极强,
历销不衰。盛泽近代丝绸工业兴起后, 本县生丝一直供不应求, 仰仗浙江输入。吴江现为我国重要丝绸出口基地, 产品之80 % 以上外销, 年耗生丝3200吨, 本县自给仅l/3 弱。又由于丝绸工业是吴江的主体工业, 产值及利税几近全县之半, 举足轻重,
县内各级机构在制订计划和措施时对蚕桑业高度重视, 给予种种优惠。 二、吴江蚕区之经济结构大致为蚕、粮、菜三分天下, 饲蚕周期短收益快, 卖茧鬻丝所得用于耕作及日常开支, 曾有“上半年靠蚕, 下半年靠田”之俗谚, 又有“蚕箔落地,
有钱栽秧”之说。三十年代缫丝专家费达生在天津《大公报》上著文, 称养蚕是吴江农民的生命线。五十年代, 吴江蚕区人均养蚕收入达二百余元, 养蚕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 吴江西南境蚕区人民收入普遍高于东北境纯农业区。 吴江蚕农善于利用饲蚕过程中的残梗及蚕沙饲养长毛兔及湖羊, 并在桑地内间种蔬菜, 蚕、畜、菜三业结合, 立体经营, 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吴江历来重视饲蚕技术, 乾隆《吴江县志》载:“自初收以迄浴种, 其爱护防维, 心至周而法最密”, 又说:“江南诸群县颇多治蚕, 而辛勤瘁苦, 莫有如吾邑之甚也”。吴江西南隅视蚕桑为首业, 栽桑缫丝技术世代相传, 精益求精。女童六、七岁即随母习缫丝摇经, 丝从两指间通过就能感知粗细而加以分档, 打结快捷, 牢而平滑。当地风俗, 姑娘出阁时, 丝车为必备之嫁妆,新媳妇至婆家的第一个缫丝季节, 在廊前排在第一部丝车, 当众表演, 技巧精湛者受人称道。 参考资料: ①⑥⑦⑧⑨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崇尚。 ②陆邑蒙《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韵》陈去病辑《吴江诗录初编》卷三第五页。 ③李季译《马可·波罗游记》二卷七十五章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版本。 ④⑥乾隆《昊江县志》卷五物产。 ⑽道光《黄溪志》。 ⑧道光《震泽镇志》。 ⑿《 ⒀《吴江县实业视察报告》《农商公报》六十八期,民国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⒁康熙《昊江县志续编> 卷一
市镇。 原载《江苏蚕业》1990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