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古代诗歌的必备常识

 君临天下100 2018-09-09

这几年一直尝试给学生讲诗歌,对于中国文化的精华——诗歌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深刻的认知。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汉语是最适合写诗的语言。中国的文学史,一半是诗歌史。小小的诗歌,包容万象。我常对学生说,能读懂诗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能读懂诗歌,就能理解一切文学的东西。 

 

(一) 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词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

这个鉴赏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觉。

鉴赏从诗词作品中获取到具体的、感性的知觉形象。

这种知觉形象比诗词作品中的形象更为具体、更为生动,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第二阶段是感染。

要真正地深刻感觉,就是在鉴赏诗词作品时,为诗词所影响,引发出与诗人相同的思想感情,也即受到诗作的感染。

所谓感染,简言之,就是鉴赏者与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阶段是感触。

感触,就是鉴赏者为诗的形象所激发出来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这可能是对诗词的形象的感触与认识,也可能是由诗的形象联想到对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与理解。

 

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哪些呢?
1、清新。

其表现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
2、平淡。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样一首语言平淡、感情丰富且深厚的诗。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4、明快。

如白居易的许多诗作都显示出这样特色,即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
6、简洁。

简洁的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这方面,贾岛的诗作比较突出,如《题李凝幽居》一诗开头两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幽居的环境:杂草遮掩的小路;近旁,亦无人家居住。只淡淡两笔,就十分概括地写出了一个“幽”字,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二) 意象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诗人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鉴赏诗词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营构意象的方法可分为三类:

①赋,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诗人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②比,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诗人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③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三) 风格
    体味诗词的不同风格,如什么是雄浑豪放,什么是苍凉悲壮,什么是婉转缠绵,什么是清新自然,以及诗词的雄浑、豪放、婉约、慷慨、激昂、热烈,幽婉、幽怨、缠绵,飘逸、隽永、绮丽、清新,清丽、典雅、淡雅、古淡、恬静、浓郁、淋漓、浓烈、纤穠,盎然、含蓄、朴素、静谧……

体味和把握这些风格是提高古代诗词阅读鉴赏水平的关键,或者说是鉴赏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无论是诗,是词,还是曲,我们都必须对诗词风格作出比较准确的归属,才能对诗歌作出较为正确的鉴赏。

当说到某某诗人飘逸绝尘,某某诗人幽婉凄切,某某雄浑而某某典雅时,我们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经验,立刻就会意会到一些什么,把某一诗人的许多作品的共同特色一下子串起来,想象起某种美的境界。


1、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势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气势浩瀚,雄伟壮丽;孟浩然的《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这些诗句都可以以雄浑称之。


2、豪放。

豪放就是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3、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

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5、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被称为“诗佛”。在王维的笔下,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静谧空寂的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

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


7、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把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浑然天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省净、洗净,字法句法的运用之妙使人深咏不尽,是洗练风格典范之作。


8、清新。

清新就是清秀奇丽。这种风格往往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感情舒缓。这种风格的诗,内容上总是叙常事,抒常情,写常景,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这种风格的诗,其艺术境界如同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花蕊上散出的沁人芬芳。

 

(四)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叙事抒情。
4、托物言志。
5、借古讽今。
6、用典抒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