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灭鲁

 兰亭文艺 2018-09-09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地点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取国名叫“鲁”,当然不是乱叫的。“鲁”的本意是“鱼儿摆尾”,周立朝时,最大的敌人是东部沿海的东夷集团,周室希望周公像鱼儿摆尾一样扫荡东夷,拱卫京师。可周公实在太忙,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他这辈子一直在朝廷,从未去过封地。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

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商朝的原贵族被迁移到了鲁国。这些人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个人修养都很高,为鲁国的发展帮了很大忙。

因为周公对周朝的贡献很大,所以鲁国的地位在诸侯中是很高的。成王为表彰周公的功劳,特许鲁国可以奏天子礼乐,鲁从此成了“礼仪之国”。诸侯们想学“礼”,都上鲁国去,那儿正宗。必须的呀,周礼都是他们老祖宗周公制定的。

一直到西周末,鲁都是东方的强国,周围小国不但要去周室朝见,还得定时上鲁国报道。这当然是因为它身后有周朝这棵大树罩着。

鲁跟周的关系一直很好,但要是碰上不靠谱的天子,它也没辙。鲁武公时带着儿子去周朝见,周宣王非要废长立幼,害得鲁国动荡了几十年(见《烽火戏诸侯》)。

进入春秋,周朝倒了,鲁国失去了依靠,国势江河日下,很快被其他诸侯国远远地抛在后面。

鲁惠公治国倒还可以,私生活上有些乱七八糟。惠公正妻没有儿子,而且早早去世。他的长子叫息,是小妾所生。除非惠公没有嫡子,要不身为庶子的息是没有当太子机会的。

息长大后,惠公为他迎娶了宋国的一位姑娘。姑娘到鲁国后,惠公一看,太漂亮了!得了儿子,好姑娘有的是,你另娶一位吧,这位老爹我笑纳了。

没过多久,惠公又喜当爹,宋国姑娘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允。惠公乐坏了,将宋国姑娘扶正。子以母贵,允成了嫡子,被惠公立为太子。

惠公年纪很大了,在位就46年,年龄至少六七十岁,不久去世了。

允还在襁褓之中,宋国姑娘在鲁国又没有什么势力,于是息当仁不让执起了政。执政就执政吧,息这个人好面子,怕别人说闲话,对外宣传自己只是暂时摄政,不是即位,弟弟允仍然是太子,法定继承人。话说得是很漂亮,可他又不说什么时候还政。

息手下有个很有势力的大臣叫羽父,也是宗室,连息轻易都不敢惹。

公元前712年,息执政已经十一年了。羽父想讨好下他,向他建议:“您看允越长越大,您的处境越来越尴尬。现在民心都在您这一边,不如让我杀了他,您即位做个真真正正的国君可好?到时只要任命我为丞相就行。”

息死要面子,又搬出那套大道理:“我爹立我弟为太子,我只是暂时摄政,等他再长大点就还政给他的,这种话不要再提了。”你倒是还啊!

羽父马屁拍在马蹄上,灰溜溜回去了。回家越想越懊恼,越想越怕。这脑残要把我的话泄露出去,允真的执了政后,会放过我吗?

羽父跑到允那儿说:“你哥打算除掉你,自己即位,你要早作打算啊!如果你有意的话,我帮你杀了他如何?”小孩子还是很好骗的,答应了。

一次,息出去祭祀,羽父趁他戒备松懈的时候,派人杀了他,然后立允为国君,是为鲁桓公。息在执政期间,实际上就是国君,谥号为鲁隐公。

恶人不一定有恶报,鲁桓公即位,羽父依然高官厚禄,作威作福。后来史书中再未记载,估计是善终。

鲁桓公娶了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妻,这本是场政治联姻,娶到手一看,大美女啊!真是意外的惊喜,文姜给他生了个儿子,跟桓公生日同一天,于是取名为同。娇妻爱子,这下齐活了,鲁桓公乐得屁颠屁颠的。

万万没有想到啊!文姜居然跟她亲哥哥齐襄公有奸情。乱伦可以吗?咱说了不算,在贵族的眼中,或许那都不是个事。

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桓公要去齐国和齐襄公相会,文姜以回娘家为借口随行。

兄妹俩很多年没见了,相见泪眼婆娑,离别之情都来不及叙,直接到床上滚起了床单。大概是久别重逢吧,动静闹得有点大,方圆一里的人都知道了。

有好事之徒告诉了鲁桓公,桓公气得浑身发抖,带了这么大一顶绿帽子,以后还能见人吗?他找来文姜好一顿臭骂,最后放了狠话:等回国后,看我怎么处置你?

文姜预感到大事不妙,看样子这家伙玩真的了。自个有事,连带着儿子太子的位置都不稳。她溜出去找到齐襄公,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将桓公的话全告诉了襄公。

襄公温柔的抱着她,轻轻地擦去了她脸上的鼻涕,在她耳边说:“别怕,有哥在!”

襄公请桓公赴宴,桓公虽一肚子火,但现在人家地盘上,不敢不来。酒席上,桓公连客套话都懒得说,低着头喝闷酒。会喝酒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很容易醉的。

桓公醉倒,襄公吩咐一个叫彭生的大力士把他送回家,暗中命令:弄死他!彭生把桓公抱到马车上,两臂一使劲,生生把桓公的肋骨全夹断了。桓公就此殒命,死得倒是没什么痛苦。

鲁国人不干了,我家国君不明不白死在齐国,总得给我们个交代吧!迫于压力,齐襄公只得杀了彭生,把所有的黑锅全推给他。

有个交代就行了,鲁人也不敢太放肆,毕竟齐是大国。随后太子同即位,是为鲁庄公。他妈文姜怕回去后有人找她算账,就留在了齐国,跟哥哥双宿双飞。

桓公统治鲁国时间不长,作为也很有限,但对后来的鲁国影响却很大。他有四个儿子,太子同成了国君,另外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和季友分别形成了三个大家族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人称“三桓”。三桓把持鲁国朝政几百年,鲁国的国君都得小心翼翼的看他们的脸色做人,一有什么让他们不满意,马上就能把你赶下台。

鲁庄公是个很浪漫的人,有一次他无意中见到了党氏家的女儿孟任,惊为天人,也不管国君的体面,死皮赖脸跟在人姑娘后面。孟任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管你国君不国君,闭门不见。

庄公在门外苦苦哀求,孟任提出了一个条件:嫁你可以,必须明媒正娶,立我为夫人(正妻)。庄公此时精虫上脑,你就是要天上的月亮他也想办法摘给你。忙不迭答应了,怕孟任不信,还把胳膊割出血来对天盟誓。孟任这才从了庄公。

得手之后,庄公选择性失忆,绝口不提立夫人之事。孟任无可奈何,男人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只怪自己当初太单纯。孟任给他生了个儿子叫斑。

作为小国的鲁,最要紧的是搞好身边大国齐的关系。庄公迎娶了齐国公室的女儿哀姜为夫人,哀姜顺便把自己妹妹叔姜也带过来了,买一送一。哀姜没生儿子,叔姜倒是生了个儿子叫开。

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庄公得了场重病,自感不久于人世,遂考虑起了继承人的事。因为他没有嫡子,继承人得从庶子里选,他一直感到对不起孟任,心中是偏向立孟任的儿子斑,可又打不定主意。

庄公先找弟弟叔牙商议,叔牙是庆父的死党,他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咱鲁国的一贯传统。咱大哥庆父天资聪慧,定能光大鲁国,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庄公听后很不爽:你当我绝后了吗?我这么多儿子,论得上他庆父吗?他又去找弟弟季友商议。

季友早猜到了庄公的心思,他装出一副忠贞不二的样子,故意很激动的说:“我誓死支持立斑为太子。”

庄公很高兴,可是有很担忧的说:“叔牙想立庆父,怎么办?”

季友拍拍胸脯:“这事包我身上了。”

季友借用庄公的名义把叔牙骗过来,叫人拿了杯毒酒给他,明明白白告诉他:“喝了,就死你一个;不喝,杀你全家。”叔牙走投无路,只得喝下毒酒。叔牙的儿子继嗣,把叔氏改为叔孙氏。

八月,庄公病死。按照他的遗愿,季友拥立斑为国君。

庆父很不爽,他一直认为自己才应该是鲁国的主人。他有个优势,宫里边有人,跟嫂子哀姜通奸很久了。按说庆父身边不缺美女,可咱都知道男人有个最大的特点:贱!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跟国母偷情那是多刺激的事啊!这种感觉一尝就会上瘾,政治考虑反倒是其次。

哀姜的意思是立自己的侄子开,好歹还沾点亲。庆父颇不以为然,不过现阶段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先搞掉现任国君斑。

可怜的斑只当了两个月国君,十月,被庆父使人刺杀,连个谥号都没混上。季友反应快,看形势不对,立马跑到了外婆家陈国。按哀姜的意思,立侄子开为国君,是为鲁湣公。

庆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鲁国人的愤慨,鲁国局势动荡不安。庆父反而很高兴,乱才好呢,乱了我才可以浑水摸鱼啊!

齐桓公得知鲁国动荡,派使者去探探情况。使者回来报告了八个字: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演化为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齐桓公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使者说:“看戏,多行不义必自毙,庆父迟早会把自己作死。”

齐桓公又问:“现在可以灭鲁了吗?”

使者说:“还不行,鲁国虽然动荡,但周礼在他们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征服一群心中有信念的人。”齐桓公遂打消了伐鲁的打算。

庆父和哀姜现在没人管了,公然住在了一起。经不住情郎甜言蜜语,软磨硬泡,哀姜终于默认了庆父想当国君的想法。侄子再亲,毕竟是外人,哪有身边的情郎亲?

湣公二年,庆父又派人杀死了湣公。齐国使者的话不幸言中。

两年内死了两个国君,鲁国人的愤怒达到了顶点,鲁国局势像个火药桶,就差根导火索了。

庆父以为,现在自己即位为鲁国国君是水到渠成之事。哪知道哀姜刚宣布让庆父嗣位,鲁国就发生了暴动,就像星星之火,很快席卷了全国,成燎原之势。在陈国的季友看时机已到,带着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申高调回国,被国人拥立。

庆父见大势已去,只得匆匆逃往莒国。哀姜逃到了与鲁国相邻的邾国。

申即位,是为鲁僖公。他即位第一件事是重金贿赂莒国,想将庆父买回来正法。庆父自知罪孽深重,自杀。季友看在兄弟的份上,没有赶尽杀绝,让庆父的儿子继嗣,是为孟氏。

齐桓公此时“尊王攘夷”已经很多年,身为诸侯盟主,自身形象太重要了。他认为哀姜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丢他的脸,于是将哀姜引渡到齐国,杀了,再将尸身送回鲁国。

后人对齐桓公的这种做法颇有非议,就算哀姜犯了死罪,人家也是在鲁国犯的事,应该送回鲁国该怎么办怎么办。你把她叫到齐国杀了算怎么回事?用一个女人的血来证明你特面无私,合适吗?

不管怎么样,两年多的“庆父之乱”总算是结束了。不过鲁国并没有恢复平静,日益崛起的三桓和公室为争权,起了激烈的冲突。

季友去世后,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遂乘机接管了朝政,开启了东门氏执政时代。为什么叫东门氏呢?因为公子遂家住在曲阜东门,于是以东门为氏,这也太随便了吧?

公子遂的权力大到什么地步呢?鲁文公去世,他把文公两个嫡子全杀了,立自己亲近的庶子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此事引起了三桓的极度不满。孟氏首先跳出来反对,被公子遂击退,家族一度被赶出鲁国;接着是叔孙氏,也被击败;只有老谋深算的季文子(季友的孙子)表面上依附东门氏,支持鲁桓公,暗地里沽名钓誉,收买人心。

公子遂临死前,安排儿子公孙归父接班。

鲁宣公见三桓势力日益强大,心中不安。他跟公孙归父商量:“咱是不是去灭了三桓?”

公孙归父正中下怀,随即又愁眉紧锁。灭三桓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动用本国兵马看来不大行,鲁国国民明显倾向三桓。两人商议了半天,最后做出一个决定:鲁宣公国内坐镇,公孙归父去晋国借兵。引狼入室也顾不上了,先铲除心腹大患要紧。

事不宜迟,公孙归父马上动身去晋国。鲁宣公在国内翘首以待,等着等着,死了!应该是正常死亡,要不史书上肯定会有记载。八成是沉溺酒色,把身子淘空了。照算岁数不大,最多也就三十来岁,年轻轻的还是多锻炼身体吧,酒色这种事,适度为好。

这是老天要把鲁国送给三桓啊!季文子反应相当快,趁群龙无首,发动政变接管了朝政。公孙归父借兵的事还没谈妥,听说宣公去世了,赶紧往回赶,路上听说季文子反水,得!这下鲁国也回不去了,只好改道去了齐国。鲁国进入了三桓执政时代。

鲁襄公时,三桓将全国部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一人领一军。国君真正成了傀儡,现在不是看三桓脸色的问题了,三桓不同意,你说什么都是白说。

襄公的儿子昭公本事不大,志向倒不小。公元前517年,他带着自己的警卫班,出其不意向季氏发起了进攻。季氏猝不及防,家被攻破。

季家老大季平子逃到高台上,向鲁昭公哀求,饶他一命,他情愿出国流亡,放弃一切。鲁昭公不许。手下有个大臣劝他:“季家执政近百年,党羽遍天下,咱见好就收得了。真要把他逼急了,后果不堪设想。”

鲁昭公不听,还恨恨的说:“这次一定要杀了他。”命令手下加紧进攻。

叔孙氏和他的手下们商议:“有季氏和没有季氏,对我们来说那个有利。”

手下纷纷说:“那还用说吗?没有季氏就没有叔孙氏。”于是叔孙氏发兵救援。

鲁昭公的部队本就少得可怜,用来偷袭都相当勉强,哪是叔孙氏正规军的对手,一触即溃。孟氏见叔孙氏已动手,也紧跟其后起兵。

鲁昭公只得意了一天,接着就是逃命,一路狂奔跑到齐国。

齐景公收留了他,第二年,为他攻下了鲁国的一个小城,让他住在那儿。

三桓内部在是否接鲁昭公回来继续当傀儡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只得先搁置,让昭公在小城里呆着。那些年,鲁国实际的执政者是季平子。期间,晋、齐两大国都曾动过硬将昭公送回去的念头,三桓抢先一步,贿赂了两国的大臣。大臣们都说:“这国君连自己手下大臣都不依附,送回去又什么用?”于是这事又黄了。

这场闹剧一直到鲁昭公病死小城,三桓立昭公弟弟定公为国君才结束。

鲁定公时,三桓家的大人在一年间相继去世,毫无背景的季氏家臣阳虎趁机控制了三桓少主,成为了鲁国的执政(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但阳虎的执政梦只做了三年。三桓的少主长大后,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赶跑了阳虎,鲁国又重新回到了三桓怀中。

此后孔子短暂为相,不自量力发起了“毁三都”运动,被三桓赶出了鲁国,四处流亡(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一直到公元前415年,鲁穆公时,进行了改革,三桓才逐渐退出了鲁国的政治中心。当然也是形势所迫,鲁国被周围大国欺压,领土越来越少,其中孟氏和叔孙氏的封邑被齐国攻占,失去了根基。季氏独木难支,索性独立,以自己的封地成立了个小国费。

在进入战国后,鲁这样的小国活得越来越艰难,特别是在郑、宋等小国相继灭亡后,鲁国预感到末日越来越近。不过它还是坚强的活到了战国末期。

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欺负得喘不过气的楚国拿鲁国出气,一举灭了鲁国。与此同时,秦灭了周。鲁和周手拉手来,又手拉手灭亡,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