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百度见贤思齐 2018-09-10

作 者:高仕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 辑:彭   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视频导读


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高达35-40%,该类骨折有骨折粉碎的潜在风险,即使接受相对合适的内固定仍然有发生骨不连的风险,因此临床治疗相对棘手。


本视频介绍了一例粗隆间骨折手术失败翻修的典型病例和相关文献,主要讲述了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总结指出对于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需要明确骨折线的走向,注意术中的陷阱。需要判断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完整性,术中尽量减少对骨折部位血供的破坏。内植物的选择非常重要,术者需要根据患者的伤情,骨折类型和内固定的应用范围、指征和熟悉程度综合考虑,正确选择内固定。


此外,外科医生可以通过细致合理规范的手术操作,将内固定的功能和价值最大化,以部分弥补内植物设计的缺陷,帮助患者达到最好的预后。


长按二维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病例介绍:


66岁,男性,跌落伤,导致A2.2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


行髓内钉+张力带钢丝固定


术后4个月与10个月复查,骨折愈合不理想


术后19个月,突然髋部疼痛


CT复查内固定失效


术中翻修,采用重建钉+两块钢板(外侧和后侧)


翻修后1年,骨折愈合


 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取决于5个因素:

➤ 1、骨质量(患者);

2、骨折类型(患者);

3、复位程度(手术医生);

4、内固定选择(手术医生);

 5、内固定物的位置(手术医生)。

即便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也难免完全杜绝内固定的失败。


重点一:粗隆间骨折中,外侧壁的厚度是一项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性外侧壁骨折的可靠因素。外侧壁厚度小于20.5mm,不应单纯采取DHS固定。



重点二:骨折线延及转子下的骨折,推荐使用长钉固定。



重点三:髓内钉的颈干角应大于患者的颈干角,否则会增加内翻的可能性。



总结


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取决于5个因素:骨质量、骨折类型(患者),复位程度、内固定选择、内固定物的位置(手术医生),即便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也难免完全杜绝内固定的失败。


近年来,粗隆间骨折的外侧壁、内侧壁一直是讨论的重点。其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因素和血供因素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因素,骨科医生需要注意多个细节,综合处理好每个环节才能有效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