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案称奇】十五、同病异治学眼光

 醒真 2018-09-10

前贤说,“读医不如读案”。学医犹学弈,医案犹弈谱;学医犹学书,医案犹古帖;学医犹演兵,阵图无一不当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道理也适于读案与行医。


拍案

称奇

十五、同病异治学眼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中医学院赵绍琴教授主持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科研项目。初步发现黄芪建中汤对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消息传出后,北京协和医院遂用黄芪建中汤进行临床观察,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转而向北京中医学院求教,赵绍琴来到协和医院会诊。查方后发现,在全部14例住院的溃疡病人中,仅有2例适合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其余病人则改用其它方药,所处之方各不相同,有失笑散、金铃子散、左金丸、逍遥散、六君子汤等等。协和医院的医生大为惊奇,以为同一种病却用多种方药治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二周后复查,14名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有的已经接近痊愈,这即是中医同病异治原则的体现,即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

在西医看来,有是病用是药,千人一方,基本没有差异,讲究的是辨病论治。中医讲究有是证用是药,因证而异,即使同为消化性溃疡,其证千变万化,据此分别治疗,可谓一人一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一直有人孜孜以求致力于研究治疗某某病的特效方、特效药,试图以一方一药包治某某病,其实从根本上就未明白中医治病的辨证原则。

曹颖甫先生说:“治病之法,愚者察同,智者察异。”(《伤寒发微》) 清·曹仁伯说:“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中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大约工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疏球百问》)。也是说的这个理儿。按“大约工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医家学的就是这种眼光。“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看不出同中之异,恐怕就像协和医院欲用黄芪建中汤统治溃疡病一样。下面举例以学习“智者察异”之眼光。

1.夫妇同病药不同


名医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性夫妇二人均受染易。同一天发病,症状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氏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水,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冉雪峰医案》)

按:《内经》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是说像霍乱之类的“五疫”之病,互相传染,病状都是相似的。但治疗却不一定用相同方药,原因就在于同病异治的辨证精神。如本案夫妇同患霍乱,同时染易,“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应该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峰辨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一人偏寒,一人偏热”,据此分别用药,均获良效,这也正是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的高明之处。

2.两次失眠治有别


有徐姓巨商,患有失眠症,甚则终夜难以合目。前医屡进养心补血之药,迭治罔效。其人经营棉纱,日夜操劳,观其面色苍白,神采却不稍减,双目隐现红丝,脉来双关弦长。范文甫据此谓曰:“夫子之症,形之有余,脉气亦有余,何可再用补剂?当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投以活血理气的血府逐瘀汤,一服即入睡泰然,连进15剂,乃得深睡。

时隔二个月,失眠再次复发,又来求原方医治。范氏察其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两关尚弦,由此辨证,虽同为失眠,但缘由有别,此乃肝火旺而魂不入舍,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5剂而愈。(《范文甫专辑》)

按:像上案夫妇二人同病而异治,那么同一人前后两次患病相同,治疗是否就一样了呢?本案就给出答案——照样需要再次辨证。患者第一次失眠,投以血府逐瘀汤治愈。二个月后失眠复发,“又来求原方医治”, 范氏认为“虽同为失眠,但缘由有别”,改投龙胆泻肝汤而愈,显示同病异治的光辉。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文章来源于张存悌老师、卓同年老师《拍案称奇》,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