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带雨林中聪明而又有点二的小动物——蜜獾

 风归巢 2018-09-10

热带雨林中聪明而又有点二的小动物——蜜獾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种听起来可爱又可憨的小动物——蜜獾。这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的小动物有哪些特点呢?您慢慢往下看。

    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的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它之所以得名蜜獾,并不是因为它有蜜腺能分泌蜜液或者长相甜美惹人爱,是因为它们特喜欢掏蜜蜂窝,最喜欢的主食便是蜂蜜蜜獾一般独居,一个雌蜜獾常常带领一只幼崽生活,交配也会成对生活,但是属于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即一只雄性獾可以和多个雌性交配。雄雌间的体型差异甚大,雄性的体重有时是雌性的二倍,雄性平均体长98厘米,体重914千克。雌性平均体长91厘米,体重510千克,背部为灰色下部黑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皮肤坚厚,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眼睛小,外观看不出耳朵,有个外观平钝的鼻子。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其寿命可达24岁。

    蜜獾多为昼伏夜出型动物,即它们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在地洞中休息。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出去觅食,这种小可爱是杂食性动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也可捕食剧毒蛇,蜜獾对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三类动物之一。它们见到毒蛇稍微对峙下就会扑上去一顿狂咬,它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吃掉1.7米的蛇。吃到蛇的毒液它们也会中毒,但睡一觉后蜜獾就又能完好如初了。

      蜜獾喜食蜜蜂幼虫和蛹,尤其喜食蜂蜜。它常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后,在响蜜鴷引导下见到蜂巢它们会不顾自身的安危直接冲进蜂箱蜜獾身体粗壮,爪子和牙齿锋利,可以很爽利地捣毁蜂巢,与响蜜鴷共享蜂蜜,所以二者是典型的互惠行为。破坏蜂巢蜜蜂对它会毫不客气,群涌而来,猛蛰入侵者,蜜獾坚厚的皮肤和粗糙的毛却总能化险为夷。如果蜂巢过大、蜜蜂过多也有倒霉的蜜獾可能被群蜂蛰死

    蜜獾是有名的傻大胆,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这位非洲平头哥表面看起来萌态可鞠,实际上它几乎敢攻击所有东西,除了毒蛇、蜜蜂外,面对大于自己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大型猛兽比如狮子等它也会先吓唬对方,甚至自不量力地去和这些猛兽大打出手,一决高下,虽然蜜獾有一系列和猛兽决斗的本钱,比如它的皮肤坚硬光滑,猛兽的尖牙利爪很难伤到蜜獾体内而造成致命伤;颈部的皮毛比自身的其它部位更厚实使大型猫科动物难以咬住它的喉部;还有蜜獾皮糙肉厚的表皮和肌肉并不相连,使它能做出后颈被咬仍能回咬一口来个绝地求生的动作。但是最终也往往只是这些猛兽口中的一顿午餐而已。一般一只狮子要想单独杀死一只蜜獾需要二个小时左右,而猎豹需要三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猛兽捕获蜜獾也是颇费一番功夫的。

      蜜獾虽然有点二,但也十分聪明,它十分清楚敌方的弱点,并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例如,当面对的是一个男人它会攻击他的睾丸。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种动物,例如用原木作为梯子。饲养这种动物对人类来说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这种动物逃跑的技术绝对是一流的,曾经有一家动物园试着养过两只蜜獾,之后的日子开始了蜜獾的逃亡之旅,最开始他们的门是铁门。它们开门逃跑的技术可能连人类也自叹不如,后来动物园把他们关进了铁皮屋子里,但过不多久在这里蜜獾又挖洞跑了。园方为了能关住它把墙换成了混凝土的,结果它们又利用树枝逃之夭夭……,最后园方彻底放弃,把它们放走了事。母蜜獾在抚育幼小蜜獾时,它每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两个月大的孩子,疾奔1英里多去寻找新的洞穴。一旦幼兽能够自己行走,母蜜獾和孩子就会分开在不同洞穴居住,以此来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和寻找更多的食物。种种迹象表明,蜜獾的聪明程度不是一般动物可及的。

    蜜獾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性格极为残暴,凭借有力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在栖息地无时无处不展现它的凶猛,对异类,只要自己能解决的,那是见佛杀佛,遇神杀神,从不留活口的,捕猎效率很高;就是对同类也是毫不留情面,很多幼崽往往不是被其他食肉动物捕食,而是沦为了它同类的爪下之鬼,有人统计,大约只有50%的幼崽能长到成年。可见蜜獾的残忍是多么可怕。

        讲了蜜獾这么多可爱或者可恨的特性,网友们,你们对蜜獾这种动物了解多少呢?是不是有要豢养一只的冲动,我劝你别费心了。我们刚才说了,这种小家伙很聪明,我们是留不住它的,再一个,它破坏力极强,打洞、捕杀其他宠物,关键它还是狂犬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说到这儿你还敢想去侍候这位大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