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学庸论语》国学经典吟诵本对现代人的启迪

 郝易晟 2018-09-11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现在社会,网络流行,人们对写在书本上的文字多是“无人问津”,有什么事情都是“百度”一下,而且太多的人对于“道德风范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多不削一顾。在此我呼吁一下社会的关注,尤其对孩童的教育。
​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成就。对于这样的话,这样的论调,大家或许能够耳熟能详,却大多数是态度散漫不以为意,或者觉得甚有道理,却所谓的无力“执行”。终是有各种理由和借口,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小我们就熟读《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或许有的可能学的更多,可是长大后有几人记得其中的零星内容?或许别人一提之下,豁然道:“哦,这是三字经啊!”不过也是仅此而已。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多么熟悉的句子,也仅仅是句子而已,或许很多人都未曾想过背这样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更不会想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字教化孩童的深意。或许大多数人是小时候老师让背就背吧,从不会想老师让我们背的用意,所以沿袭到现在,仍然是老师让背就背吧,至于含义,管它呢!
​    对于我,在起初也是如此的心态,虽然自己也是文字文学的爱好者,却从未想过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直到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其姑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虽然几次三番的提醒我们要好好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我们就如“应声虫”而已。不过他姑姑却早早的给孩子开始了兴趣培养,起初和孩子一起背读《三字经》,孩子经常在我们面前炫耀他姑姑教他学的《三字经》内容,我才初初的意识到,这个社会不仅仅是孩子需要习惯培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我们这些成年人,似乎更需要读书,读好书,读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于是我拾起来这本《学庸论语》,起初读起来生涩,而且里面多有繁体字,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简体字,习惯了电脑的人,确实有些困难。而且对于这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从小我们似乎就有些抵触,现在再看时也不免有些逆反心理,经常会读不下去,而且意思也不全懂,这时候就又想到了手机啊,电脑啊,想查查其意思,可孩子的姑姑却说了一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来也是,古人读书时,哪里有手机电脑之类,甚至于上私塾都是困难的,能得到教书先生的指导的也是少之又少,多数是书读的遍数多了,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我选择了《学庸论语》是汇集了《大学》《中庸》《论语》里的经典,先让自己入个门,所谓修身养性。
​    《大学》中有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是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古人所追求的三纲八目,不过我对这些的理解就是“修身养性,才能有所得。”​这里的所得自然是自己的追求,有人追求健康,想有一个好身体,修身修心之后,人自然会看开很多事情,对别人的嗔癫怒怼会平和心态,所谓他气我不气,气坏身体无人替,自然而然变得开朗,身心愉悦的结果自然会是身体康健,这样对别人会越发的宽容和善,从另一个角度说,谁也不会对一个笑呵呵对你的人而大发脾气,这个世界上无理取闹的人毕竟不多,多数人还是讲道理的,只是世人多烦躁,本就心气不顺时,很难做到对别人的“无理取闹”会平心而对。有的人想事业有成,那更要修身养性自己,自己的“硬件”很到位,自然会有领导赏识,再加上自身的修养到位,对于客户的“嬉笑怒骂”能够得体对待,自然会在官场上,职场上,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也只是其中《大学》里的一段。对于《中庸》中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于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讲的很多,而我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本性是什么呢?这个《三字经》里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个性本善如何才能真的体现出来呢?《三字经》里也说了:“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一切归于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那自然是父母师长的教会和引导,所以这就是所谓的“道”。想要有道,还是要“修身养性,从己做起。”这也是天道,都说顺应天道,天命不可违,可这个天命其实也是习惯养成,习惯决定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这命运就是所谓的天道使然。对于《论语》大家更是不会陌生,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熟悉不过的句子,在这里我就不絮絮叨叨的说了。
​   总结来说,要意识到“读书好”,要养成“好读书”,要体会“读好书”,才能使得我们不被世界各种汹涌的浪潮所误导,所打败。我们才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成为真正的“炎黄子孙”,真正的“龙的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