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库门弄堂:老上海的生活缩影

 街心舞苑 2018-09-11

上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上海人在这里出生、长大。



石库门房子原型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在四通八达的弄堂里,既有旅馆、作坊、报馆、小食摊、又有修鞋匠、理发师傅、算命先生,以及穿街走巷的各种露天职业者来此谋求营生。老上海的生活,平日里便在这街头巷尾里铺展开来……


 

“亭子间”是位于石库门房子楼梯转弯处的一间小房间。它通常朝北,冬冷夏热,面积小,因而常被主人出租以增收益。


二、三十年代时,有不少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他们常常租用亭子间,在这陋室中苦读钻研、构思写作,进行着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著名文学家鲁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都在亭子间里居住过。他们的作品中时常提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

 


而今,随着石库门的消逝,住在商品房中的上海人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公用厨房、厕所而排队;也再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站在阳台上边晾衣服边和邻居聊天了。张爱玲和苏青笔下那些穿着紧身旗袍和美国丝袜,从窗口吊下篮子购买进口胭脂花粉的女子,也只能在怀旧电影中才依稀可见。


石库门弄堂生活曾是祖辈回忆里的存在,也是海派文化留存市井中的浪漫想象,它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同时也折射出上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社会特征。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名的上海牌手表自1955年创立以来,不仅记录着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更以不断进取的研发精神,书写着中国表业辉煌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