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城的变迁——济州东阿县城位置探秘 单清林 东阿自秦朝置县至今,已悠悠2200余年的历史了。历经朝代更替,属地变迁,河流冲刷淤积,使得地名地貌发生巨大变化。县城有记载的大迁移多达六次。 一、 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 东阿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的位置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北魏太和十年(486),后魏重设东阿县。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今东阿县(平阴县东阿镇)境西”。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到宋开宝二年南迁,历时483年。 宋开宝二年(969),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向东南迁址到南谷镇(今东平县旧县镇)。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因山水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东平县大吉城),共历156年。 金天会十一年(南宋绍兴二年,1133),因山洪冲毁县城,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今东阿县鱼山乡旧城),当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佛事兴盛,所谓通都大邑也!该镇建有“荐诚禅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新桥镇历金、元、明初三个时期,为治242年。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随着区划的调整,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成为东阿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治所在地。 二、济州东阿县城城址位置之谜 在历代县城的迁移中,自公元宋朝开宝二年(969),县城向南迁至南谷(旧县镇),然后依次再迁利仁(大吉城)、新桥(旧城)、谷城(东阿镇)、铜城计5次,地点、年代甚至县令都有较准确的记载。唯独北魏太和十年(486),后魏重新设置东阿县(《括地志》称为“济州东阿县”),其治所城池的位置,地方志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如今东阿人不知道,明朝以后的东阿人也不清楚,明朝以前的记载也极少涉及。 难道这座经过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见证九个朝代更替,历时483年的古城,真的会一点遗迹没有留下吗? 东阿县最早续修县志时间是明弘治十三年,由县令秦民望组织,此前的所有旧志已散失殆尽,不知所云。明万历十年,由于慎行、孟一脉主编的《东阿县志》,是史学界公认的东阿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县志。但对于济州东阿县城址,也没有提及。后来的历代县志,以于慎行的县志为蓝本,也未加记载。由此,这座神秘的城池由于诸多不可知的原因,已经湮没日久,面目模糊了。 但是,笔者调查发现,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也并不是没有丝毫踪迹可寻,只是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详细考察罢了。 当年,于慎行对《通鉴》中提到的阳谷、东阿位置,与他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所产生的不一致,就曾经提出过怀疑。在他所著的《杨刘辨》中,就这样发出疑问:“弘正奏败师道兵于东阿。注云:东阿,汉古县,唐属郓州,九域志:在州(郓州)西北六十里。与今旧县和。而旧志载宋时始由阿城迁于南谷。审如所纪,则唐时邑城方在故阿,去州百里而遥矣。然则南谷有城,不至宋始迁可征(证明)也。” 造成于阁老疑惑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九域志里记载的东阿便是唐济州东阿,而不是东阿故城。记载说田弘正打败李师道的位置是在唐朝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并不清楚这483年东阿县城的位置,而是说“则唐时邑城方在故阿”,接着又误以为是南谷以前就有城池。但他忽略了,即使南谷有城池,也不会称做“东阿”的。因此,以于阁老所著《东阿县志》为蓝本,去寻找北魏所设立的济州东阿县的位置,是不可能的。 依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东阿县在“故城东二十里”的说法,以及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的推论,城址到底在哪个具体的方位,后人均莫衷一是。雷嘉正、刘玉新主编的《东阿县方志辑要》也得出结论: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谜。 三、历史文献其实早有记载 其实,古文献对这时期东阿县城的位置早有描述。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于太宗贞观十二年整修,唐王朝对全国政区进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10道358州,李泰以此为纲,编著了一部全面反映盛唐时代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的专书,该书按当时的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多为唐宋著作所引用,遗憾的是南宋后此书散佚。《括地志》记载:“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东阿县城,秦时齐之阿也”;“霸王坟距济州东阿县二十七里”。把这两段文字反过来推论,已经清楚地指明了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东阿故城在阿城西边,有古阿井可以确定位置;霸王坟在今东平县旧县镇铧山之阳,汉高祖刘邦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首级所修筑墓葬地。我们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数据,以今霸王坟和今阿城故城为两个圆心画弧,在今东阿界内的一个交汇点,大体就可以确定为济州东阿县城址的位置。 清顾炎武的《山东考古录》中说:“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二十里”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叶圭绶一说则断定:唐朝的县城依旧在此地。 笔者查阅到了《中国历代地理图集》。这本图集唐府、州、县建制以开元二十九年(741)为准。所标示十分准确。唐时期地图上明确标示的东阿县城的位置,与《扩地志》的描述一致。也与笔者推测的位置一致。它就在鱼山西北十多里地的位置;在这座济州东阿县城的正北方向,正是黄河南岸的济州府地。历史地图是最好的见证,这一切都早就明确的摆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真探讨,没有去详细研究,才把它作为一个存在至今的谜。 查阅魏、晋、十六国的地图内容,笔者发现:齐建武四年(497)、东魏武定四年(546)、陈齐周时期陈太建四年(572),一直到隋唐期间的地图标示,黄河在这个区域的走向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条河道就是东汉王景治理后的黄河道,它从阳谷向东北到铜城西侧的济州州治转向东去。直到隋、唐、五代时期,滚滚的黄河一直就在这里流淌。 南北朝时期,北魏设济州治在卢县(铜城西偏北),直到唐天宝十三年(755),因黄河发大水将济州城西北部分冲掉,这座城池才废弃不用。地图上,地处黄河道要津的杨刘古渡位置十分清晰,就在济州的正东方。 而这一发现,已经令笔者欣喜不已。这些地图是最好的证据,它准确标示出了唐东阿县城的位置。根据实地推测,它应该在鱼山西北10多里地的安平店附近,确切说是在前王营村东,邓庙、赵洼村南,单庄村西的这一区域。 四、古城的位置演变成沉陷洼地,留下许多神奇传说 如今的这片地域,曾经是一条古河道中心地带,呈西南东北走向,约40多里大小的一片洼地。笔者发现,这片洼地又是整个沉陷地的中心区。这条河道从刘集镇狮子宋村西南流来,到鱼山乡安平店向北流去,直到铜城镇大店子村西转向西北方向。 由于本地居民多是明朝洪武年以后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或本省文登、益都等地迁移而来,再加之人们出行不便,所以对这条河流的名称、走向都不十分清楚,只从极少数本地居民口中得知:这是一条大河;祖辈人讲,这条河里曾经行过大船;迁民来时地势就一直低洼……。据考察,这里的村落均是人们在这条河道两侧居住而形成的。从附近村庄的名称,比如河洼、姚洼、赵洼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朝迁民之时,这里依旧十分低洼,水流蜿蜒,赶上雨水旺盛的年份,便要坐船乘渡。 前王营村东三里,安平店正北,曾有一座古庙,当地人称为官庙,又把这个地方叫做官庙洼。200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在前王营村一位82岁老人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官庙洼。老人带我们找到了庙的遗址,经勘查发现,此处有大量庙宇用残砖碎瓦和红陶器皿残片。不久前清淤时,这里还挖出过一通石碑。老人小时候亲见,这里曾有一面山墙,有许多残碑。老人还听别人说,由此往东,曾是旧城池的西门。 “狮子红眼陷旧城”。在这个位置,陈店村陈兆于老人复述了小时候听人讲过的这个著名故事:先前这里是县城时,县衙前有一对石头狮子。有个上学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告诉孩子,如果狮子的眼睛红了,就要发大水,这座城池便要陷落,一定要早些准备船只。孩子感到好奇,就天天到狮子前观看。见狮子眼一直不红,孩子便自己用洋红把狮子的眼珠涂红了。不想,就真的引发了大水。结果整座城池都陷落了。人们大多没有逃过劫难,倒是孩子等几家,因事先做了准备,幸运地逃了出来。 关于官庙洼,还有许多个传说,其中一个“金门开了”的故事:大洼里藏有一个金库。一天,王营村有一位农民,犁地时,从地下翻出了大量金子。金子太多了,他一时拿不完,便就地做个记号,奔回家去取布袋。但回来后,在发现金子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一块金子了。人们知道了,都说他贪心,才和财富交臂而过。这个故事是不是说明,此处真得不是平凡之地呢?而它的不平凡处又是从哪里来? 距官庙洼西南五里,就是狮子宋村。 在狮子宋村口,立有两尊石狮。该村张子平老人告诉笔者:这些石头狮子年代不详,老辈人都说,它们因为黄河发大水,从水里自己跑出来的。黄河水把那里冲了个大坑,水过后,里面便出现了这两尊狮子。有人认出来,它们是东阿县衙门口的两头狮子,因为那尊母狮子与众不同,两个前爪下各按着两个小狮子,胸脯上还爬着一个小狮子。这是不是说,狮子红眼陷旧城后,狮子和旧城都陷下去了,被汹涌的大水一冲,它们就到这里来了?当时,此地还叫苗家庄,庄主找来人,把石头狮子移到了苗家林里,去给他祖先看坟去了。后来苗家败落,他的亲戚从河南小宋庄迁来,继承了财产。由于狮子在坟地里不安分,村里又把它移到了关帝庙旁,并专门给它盖了一座狮子庙,还立了碑。狮子神奇的来历曾有碑文详细记载。 如真所言,这对狮子就是县衙门口的狮子,那么这座迷失的古城应该就在狮子宋下游不远的地方。狮子宋村前原来的那条大河,也就是那条流经安平店的河流。该村距离安平店有5里路程,这对石头狮子能逆水跑这么远吗?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水利专家。他们肯定地说,石头在水中,绝对是逆流而行的。 五、消失的瓠子河及因河而湮没的城池 关于这个地域的河流变迁,据笔者考证,曾经有5条河流在不同一个时期内,于此地流过,它们是:济水北流、瓠子河、赤河、赵王河、黄河。 春秋战国时期,济水从大野泽(古巨野)分两条线路北来,东线过今梁山南,向北经须句(今须昌)西北,直达留舒(今鱼山),在古城谷城北沿今大清河道向东北走去。而西线过今梁山西、古范县(今寿张)东侧,直向北过郿地(今张秋)东侧,直到柯(今阿城),在鱼山西北十多里流向东北,经临邑(今铜城)县城与古茌平(高垣墙村)间转向东,到巫山西侧再与东线汇合,继续东北流去。 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境内的瓠子口向东南决口,滔滔洪水直灌巨野泽,然后又漫流经泗水入淮,泛滥十六郡,形成黄河历史上的一次大改道。而洪水沿济水北线所走的河道,从此称做瓠子河。而此时的济水东线称作“涕”。瓠子河就成为夹在黄河与济水之间的一条大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修渠筑堤千余里。而这时的黄河道始从濮阳向东过秦亭北(今范县),经过今阳谷城西莘县东南,东北走向过铜城与茌平(济州)之间,向东与原瓠子河流相汇向东流去,过杨刘直达祝阿北去。而黄河在这条河道上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时期。 到五代十国时期,晋梁两国战事不断,从濮阳到博州再到杨刘,此段黄河线成为主要战场。史书记载:梁将王彦章以十万之众与晋国李周,沿黄河在博州至杨刘间展开血战。后周显德年(951-960)中,史书记载“河决杨柳”。黄河从杨柳古渡至西南博州长达120里的河堤向东南全线溃泻,滔滔黄河水在低洼地顺势漫流,冲没瓠子河,形成一条新赤河(郓州河)。河水不再入故道。铜城以南成为水国,这便形成后周到宋朝初一个时期的黄河故道。 这条河在地势低洼的东阿境内,左右冲撞,终于直逼当时的东阿县城。郓州设六埽用来防止黄河决口。其中有关山埽、子路埽。关山、子路都是东阿的村名,就在狮子宋南方,我们可看到的河道正是从西南而来。这条河道应该就是那个时期的黄河道。 而县城的南迁,正是在宋朝刚建国的宋开宝二年(969)。为避开直冲而来的黄河水,南迁是明智的选择。 在调查关于宋开宝二年(969)因避水患县城由第二县城的位置南迁南谷镇的原因时,笔者从《苫山村志》查到这样几组文字: “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4月,郓州、东阿河溢,各坏民田数百顷,苫山禾稼没。”“971年(开宝四年),郓州河及汶水、清河皆溢,注东阿,坏仓库村庄,苫山田庐没。”“979年(太平兴国四年),郓汶二河涨,坏东阿民田,苫山甚。” 可以看出,曾经地势很高的县城,由于连年特大水灾,河水冲淤,县城周围地势迅速抬高,已经低于四周,必迁不可了。正是在县城南迁之后,黄河水如约而至。城池沦陷,连同衙役门口的石头狮子一并沉没。我们难以设想,同时陷落的周围村落和村落里的百姓,是否能够逃过这天塌地陷的灾难? 六、湮没的历史 安平店村处于当时河洼地中比较高昂的地带。村东头原是天齐庙遗址,上面长有一棵柘木树,是1957年位山修拦河坝放水,此地做沉沙池用后,村里唯一留下的明朝以前的东西。这里当做河道6年,其他东西都湮没了,只有这棵树还没有被淹死。这是一棵怪树!村领导朱某告诉笔者:如果不是这棵树奇怪,恐怕也早就没有了。1962年,这个村里的人搬回来时,有人就来到这里,砍伐柘树条做锨把用,结果得了大病。后有人又砍,又得病。此后再没人敢来砍它了。老辈人说,天齐庙是个三进出的院落。(天齐庙,是唐玄宗封泰山神之后,命人在各地兴建的庙宇)。 当年(1957年),村西北围堤打坝子挑地漕时,曾经挖出了大量细瓷碗,还有不少石臼。石臼是椿面用的,比蒜臼子略大些。那时几乎家家都有。如此集中出土这么多细瓷碗和石臼,可以肯定,此地人口兴旺,居住集中,且生活富足。 安平店村过去叫舟桥镇。祁姓人家于明朝洪武七年迁来时,这里已是一个很大的村庄,主要有董、侯两姓人家,都是土著居民。与祁家一个时期迁来的,还有朱、阎两姓。后来,董家和侯家均败落了。村名也改为安平店。如此说来,董侯两姓至少在元代就生活在这里了。当时安平店村的位置较高,但四周则是凹地。朱某说:原来村子周围很凹,下了雨,会积存2米深的水,乘船才能出去。据说,村东面有一条大河自西南而来,朝东北方向流去,而上游正是狮子宋村。 不由让人想到,汉朝地图所标示的那条流经这块土地的瓠子河,当年河决瓠子口发大水,汉武帝发十万大军抗灾,沉白壁祭奠河神。面对无法堵塞的滔天黄水,汉武帝做《瓠子歌》叹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己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拂郁兮柏冬日……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那条河流正是在这个方位。诗中的吾山就是今天的鱼山,同时提到的卫国都城,正是此地西南方向的莘县朝城。 后魏所选择的县城位置,应该具备几个条件:地势一定要高,可以防水患;人口一定要相对密集,不会是一个普通村落,而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城镇;取水一定要方便,附近有较大的河流。所以这座东阿县城历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到北宋初年9个朝代483年的更替而不变。可谓时间长矣! 在这座城的南面,有苫山、贾山,东有曲山,西北是千里沃野,城前有瓠子河流过。在这块土地上,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沉淀。苫山、贾山、曲山都有大批汉代古墓发掘出来,北面邓庙村有大型汉画墓葬出土,村内还有古吾当庙存在。这一切均说明,自那个时期起,这里就人烟稠密,物产丰厚,经济发达。 只是到了宋元以后,尤其是元朝末年,这里才因人灾和水灾,使得土地渐渐荒芜,曾经丰厚的人文渐趋消失,这不能不说是这片土地的悲哀。如今,这里泥土淤积高达5米以上。不知浑浊的黄河,过眼的云烟,曾经掩埋了多少历史陈迹,留下多少难解的谜团! 济州东阿县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模样,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只好等待考古工作者来做深层的发掘和探讨了。无论如何,483年的历史见证者,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县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东阿人都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作者单位:东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