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七、家族受辱 离李陵战败不远的汉朝边塞守军,很快得知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但是边塞将领并没有知晓李陵已经投降,就八百里急报了朝廷。汉武帝接到了边关奏报,以为李陵已经战死疆场,召见李陵的老母亲和他的夫人,在召见的过程中,汉武帝还是在三安慰了李陵家人,但是武帝心中一直有个疑团,为啥李陵的家人脸上并没有李陵战死而应有的悲伤。后来汉武帝终于知道了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愤怒的汉武帝即刻派人召见先前奏报回朝的陈步乐,责问陈步乐为什么之前奏报朝廷说李陵英勇作战,可是时间没过去多久,李陵就投降了?陈步乐无言以对,他也不清楚前线的情况,只好自杀了。群臣们都已经知晓李陵已经战死疆场,而且也知道汉武帝对此事,怒不可遏,都一边倒,众口说李陵是有罪之人。 后来汉武帝问司马迁如何看待李陵投降的事情,司马迁回答:“回陛下,李陵向来对母亲孝顺,对士兵同甘共苦,经常为了国家利益奋不顾身。李陵之前的种种为国尽忠的行为,犹如国士的风范。而这一次,李陵率领不足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牵制了数万匈奴兵马,而且还斩杀了众多匈奴兵卒,受伤的匈奴兵卒不计其数,匈奴人发动了大量能射击的牧民们,一起围攻李陵,前后转战了数千里。到了最后,李陵军队的弓箭用尽了,士兵们手无武器,赤手空拳和匈奴人进行肉搏战。李陵终因身陷重重包围,最后战败,但是他斩杀了大量匈奴兵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没有战死沙场,肯定是想寻找合适的机会再次回到长安,想以此立功赎罪以报效陛下和朝廷”。 这次战斗一开始,汉武帝是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而只打算安排作为李广利的副将,负责协助运输军需品及辎重;但是后来,李陵不愿意接受军需品运输任务,请求自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作战,而且也遇到了单于的主力军队,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先后苦战八天并杀死大量匈奴军卒。可是,作为主帅的李广利,却战功平平。因此,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含沙射影,嘲笑自己的作战计划,而且是想据此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同时在为李陵说情。汉武帝怒火中烧,于是把他下狱处以腐刑。就在朝廷大多数大臣们一边倒地认为李陵是有罪之臣,司马迁依然能够客观地分析李陵的作战情形,这是非常难得的。 司马迁因此蒙受了千古不白之冤,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就此沉沦,反而忍辱“偷生”,终于写就了千古绝唱《史记》。就在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全稿并完成最后的一篇《抱任安书》后,就下落不明,也许他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是找个地方彻底隐居起来。 八、武帝悔悟 这件事情过了很久,汉武帝的气,也渐渐地消散了,终于悔悟到李陵全军覆灭,是由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导致的,在一次例行的朝会上,汉武帝面对群臣说:“李陵出塞远征的时候,朕本来是打算,下令强弩都尉路博德负责接应李陵,只是朕看了这个老奸巨猾的老将军的奏书后,影响朕的决策和判断了,朕后来又改变了诏令,从而导致李陵军团孤立无援,这样才最终导致李陵全军覆没”。已经悔悟和有所觉醒的汉武帝,下诏,派使者代表皇帝,去慰问赏赐李陵的那些逃回边塞的四百名残部。此外,在李陵投降匈奴的一年后,汉武帝还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试图找到李陵并打算把李陵接回长安。 不知道是公孙敖故意不下决心寻找,还是此时李陵已经远迁漠北,总之公孙敖此行并没有完成皇帝交办的任务,最终是无功而返,在给汉武帝汇报时说道:“启奏陛下,臣在大漠抓获了一些匈奴的俘虏,据他们招供说,李陵已经在帮且鞮侯单于训练士兵,并且以训练出来的匈奴兵,来对付汉军,也许是李陵已经躲藏到遥远漠北练兵去了,我们这次就没有接到他”。汉武帝听到后,心中泛起了阵阵的凉意,他想起了李陵祖父李广以及李家的其他忠烈之士,对李陵的投降行为非常的愤慨,最后下诏将李陵家族处以夷灭三族,也就是他母亲一脉、兄弟一脉和妻子一脉都被处死。和李陵同宗的其他陇西一带士人,尤其是李姓一脉,都以李陵不能战死或自杀以谢国家,反而投降敌人从而累及李氏家族为耻。 若干年后,汉匈又开始谈判并采取和平政策了,汉朝派出使者出访匈奴,李陵作为单于的女婿,当然有机会接触到汉使,李陵在公开的会谈场合结束后,照准一个空挡的机会乘着四下无人,责问汉使:“我带领五千步兵,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腹地,和匈奴人血战多日,最后弹尽粮绝,走投无路,原本打算诈降寻找机会再返回汉朝,我究竟有触犯了什么大过失,导致皇帝要诛杀我三族”;汉使答:“我汉皇帝接到奏报说李少卿(李陵的字)在教习匈奴作战的方法和军事谋略”;李陵道:“陛下搞错了,教习匈奴兵法和谋略的不是我李陵,而是李绪”。 这个李绪早年担任汉的塞外都尉,后来投降了匈奴,由于李绪也是精通汉的兵法和战术,从而被匈奴大单于奉为上宾,在匈奴教习兵法和谋略。由于李绪先于李陵投降匈奴,故而李绪在匈奴的地位高于李陵。这次听汉使说皇帝诛杀自己家族的原因竟然是跟这个李绪有关系,就派出刺客刺杀了李绪。单于的大阏氏对李绪宠爱有加,眼见李绪死于李陵之手,就想杀死李陵替李绪报仇。大单于是向着李陵的,偷偷地将李陵藏匿到远离匈奴的北方了,直到大阏氏死后,李陵才返回单于庭。匈奴的大单于对李陵非常爱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封李陵为右校王。 九、昭帝请李陵还汉 后来昭帝(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两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两人一向与李陵的关系都还不错,于是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单于庭,想再次接李陵归汉。等到任立政等人来到匈奴后,大单于摆下酒宴款待汉使的到来,席间,右校王李陵和丁零王卫律都在座陪同。 汉使任立政等人虽然在酒席上见到了李陵,但是由于人员众多,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悄悄私语的,任立政只好用目光向李陵多次示意,而且还好几次故意把佩刀上的环弄掉到地上,趁着低头捡刀环的时后,紧紧地握住李陵的脚,低声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汉使在匈奴停留了多日,右校王的李陵、丁零王的卫律,也以主人身份,准备了牛肉、美酒来慰问汉使,他们一起博戏畅饮,而且还都穿着匈奴的服装,并梳着匈奴式的发型。 任立政瞅准了一个空挡的机会,离开了酒席,醉醺醺地拉着李陵外出去撒个尿;然后大声对李陵说:“皇帝已经驾崩了,刘弗陵即位,当朝辅政大臣就是你的多年好友霍光、上官少叔,而且汉已经宣布大赦天下,国内居民安乐”。任立政想用这些话打动李陵并请他放心归汉。李陵沉默了很久一言不发。提了提裤子,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经成为匈奴人了!”。 然后他们一同又回到了宴席;过了片刻,丁零王卫律起身更衣外出,任立政接着说到:“少卿,你这些年在外受苦了,您的家人也蒙冤屈死。霍光、上官桀两位大人,托我向您问好”。李陵道:“谢谢,来自故乡的问候,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别来无恙吧!”。任立政说:“少卿放心,二位大人非常惦记着您,他们请少卿回到故乡去,荣华富贵不用担心,您到长安后,他们会亲自迎接您的归家”。李陵小声地对任立政说:“少公,谢谢您和二位大人的美意,可是您知道,我回去很容易,可是我先投降了匈奴,在匈奴成为单于驸马;大单于,也就是我的老岳父啊,他待我也不簿,这次我不能再背叛单于而返回汉;之前汉皇帝诛杀了我三族,在我的族人中我是个不忠不孝之徒,这次要是再返回,只怕要再一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啊,况且我在匈奴这边已经有妻儿了”。 李陵的话还未说完,卫律就更衣返回了,他好像听到了李陵和任立政之前的谈话了,卫律说:“李少卿啊,你是个贤能的人,大单于非常器重您,您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西戎迁徙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啊,匈奴就是您的家”。说罢,卫律就告辞了。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少卿,您也有这个意思么?”。李陵道:“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了,这样的话,我就会再次蒙羞了”。说吧,李陵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只管喝酒!任立政也不再劝说了,只好回去向霍光等人复命。 就这样,李陵以单于女婿、右校王的身份在匈奴二十多年,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李陵在汉的家人和子女都早已被汉武帝诛杀,今天的中原应该不在有李陵的后裔了,他在匈奴生活的二十年里,和匈奴的居次养育着他们自己的混血儿女,并且在漠北的苦寒地带顽强地生存下来,繁衍至今。 十、是非功过 李陵的功过是非,今天的我们也一定各有各的看法,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史家们都各抒己见,先摘录几条。 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一书中写道:“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2、钱穆在《秦汉史》一书中写道:“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写道:“忍辱负重的人不可能被狂热分子体谅。沉痛的心情,也不可能被浮滑之徒了解。所以李陵、司马迁不得不成为悲剧人物”。 当然王夫之先生对司马迁本人是没有好感的,在其《读通鉴论》一书很明确地表达了:“司马迁携私以成史,班固认其不忠,亦允矣”。也许正是基于这个观点,而且司马迁在李陵投降后还百般替李陵求情并试图打动汉武帝对李陵的惩罚,王夫之才会对李陵的投降才一直耿耿于怀。 李陵之降,原因有多方面,汉武帝的偏心,一味地重用外戚,比如李广利;公孙敖的不作为、路博德的不配合和狡诈,不愿意为李陵的后卫,而且后来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折劝汉武帝不要冬天去和匈奴作战;李陵自己也有义气用事的成分,不愿意给李广利担任后勤运输任务,而且执意要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大漠;汉武帝作为统帅居然也相信了李陵的义气行为。 特殊的阶段、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李陵。 读历史轻松吗? 故纸堆里翻阅,可以见识真实的历史,有阴谋、有血腥、有无奈、有谋略,也有温情、友情、爱情、亲情。 正是这一切构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现实很实在,历史也很实在! 就此,结束了吧!这个历史惆怅之“投降匈奴的汉帝国臣民”的子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