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陵战败滞留匈奴,汉武帝、霍光都希望他返国,为何他终生未归?

 剧透历史 2020-09-08

汉武帝中后期,大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在率军战败后投降了匈奴,余生再没有回到母国汉朝。不仅如此,在后期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他还参与了匈奴骑兵击退汉军的作战行动。

按照古人忠君爱国的理念来看待李陵,他的行为无异于谋反叛国,是彻头彻尾的叛徒。但是儒门出身的司马迁却在《史记》中,对李陵流露出了许多同情的笔触。

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李陵选择在异国他乡生活20余年,最终即便身死他乡,也不愿回到母国呢

首次率军深入匈奴腹地,弹尽粮绝不得已当了匈奴人俘虏

天汉二年,汉武帝命大将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右贤王。为策应李广利的大军,武帝有意让李陵来担任后勤部队的统领,为前线部队输送粮草。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单独建功立业吧,又或者是出身名门的李陵,不愿意为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李广利做偏师(李广利妹妹是武帝宠妃李夫人),总之李陵没有接下武帝的命令。

不接皇帝的命令,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于是李陵请求单独率军去往前线和匈奴交战,以此来分散匈奴的主力,为李广利大部队的军事行动争取更大的成功保障。

这对李陵来说也是个崭露头角,在战场上用实打实战功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即便是武帝向他阐明汉廷没有剩余马匹配给给他的时候,李陵也坚持以5000步军深入草原大漠出击匈奴。

对这个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估计武帝内心是颇为喜欢的。

自从卫青、霍去病这对名将离世之后,武帝后期可堪大任的将领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李广利虽被封为“贰师将军”,但是统兵能力并不出色,多次与匈奴、西域交手也是输多胜少。汉廷此时比较拿得出手的骑兵统帅,是曾跟随霍去病长途奔袭的赵破奴。

与屡战屡胜的卫青,和千里奔袭马踏匈奴的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璧”相比,显然“李广利+赵破奴”的组合,跟不上武帝天马行空的军事战略构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陵这样无所畏惧的年轻将领的出现,或许还真能让武帝看到霍去病的影子,那就让年轻人出去闯闯吧!

李陵抓住了机会,带着5000步兵开拔,在浚稽山安营扎寨,很快与匈奴单于王庭的3万骑兵相遇并展开了战斗。

初期的交战,李陵打得很顺手。匈奴擅长的是骑兵作战,但李陵充分利用浚稽山地形优势,再加上汉军弓弩精准的远程射杀,一度重创了对面的匈奴主力,杀伤的敌人甚至超过了己方汉军的总人数!

然而,李陵这支人马是孤军深入,且军中箭矢消耗得很快,又没有得到大后方及时的补充,所以作战时间一长,就难免陷入了弹尽粮绝、强弩之末的困境。

李陵的被拖垮,也就是时间长短、杀伤匈奴人多少的问题,因为让这支没有后勤的步军跟骑兵打消耗战,一旦军需物资耗尽,步军的所有战术动作,都是没办法跑得赢骑兵的马蹄子的。

最后的分散突围,李陵的副将韩延年战死,而主帅李陵则在被俘后投降了匈奴。这支5000人的步军精锐,成功成功突围跑回汉朝边境的,只剩下400来人。

李陵战败遭汉廷主流声讨,汉武帝选择视具体情形发展再定

李陵战败的消息传回汉廷后,武帝第一时间以为他已战死疆场,可是当得知李陵投降匈奴后勃然大怒,满朝文武顺着武帝的情绪附和,一齐出面声讨李陵,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只有史官司马迁一个人,站出来为李陵辩护:“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在司马迁看来,李陵的投降是山穷水尽之后的无奈之举,以李陵的人品,将来他一定会寻求机会报效汉朝。

武帝气归气,但也不乏理智的一面,冷静下来之后选择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

首先从双方交战的过程来看,李陵做到了一位统帅能做的一切。5000步兵血战到最后,只活下来400余人,前后击杀了匈奴一万余骑兵,是自身兵力的两倍有余。如果不是因为箭矢不足,匈奴骑兵的伤亡人数还会进一步地上升。李陵选择投降,也是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时候,并不是故意避战向匈奴投降。

其次是李陵率军血战的过程中,汉廷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援。李陵战败的地点距离汉朝的边塞只有百余里,但是在当时李广利和路博德两路汉军,都在别处和匈奴交战,导致没有多余的援军能够和李陵的部队汇合。如果当时有汉军及时地进行支援,里应外合,或许能扭转即将溃败的战局。

第三点原因,是武帝亲身经历过多次汉朝高级别官员或将领被俘,后又千方百计跑回继续为汉廷效力的例子。

元光六年(前129年),李陵的祖父、“飞将军”李广率一万骑兵由雁门出击匈奴,因为名气太大,匈奴集结了数倍于李广的人马合击这股汉军骑兵。李广战败被俘,却在被押解的半路上夺下匈奴人的马匹,孤身一人逃回了汉朝;

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身负沟通西域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使命,却在一去一回的路上两度被匈奴俘获,并且滞留匈奴十多年,连孩子都跟匈奴女人生下了,但最终张骞依然历尽艰辛回到了汉朝;

天汉元年(前100年),三年前率2万骑兵出击匈奴左贤王,被匈奴8万骑兵围歼并且被俘的赵破奴,也瞅准了个机会带着儿子赵充国逃回了汉朝。

基于以上这三点原因,武帝完全有理由选择相信李陵,撤回来的400余人都得到了优待,与对待李广、张骞、赵破奴的态度不同,武帝甚至开始计划救援李陵,足见他对李陵的重视程度。

李陵战败一年后,汉武帝派出公孙敖接应他回朝

过了年把光景,武帝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公孙敖身上肩负的任务,除了要与匈奴交战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想办法接李陵重返汉朝。

不过公孙敖带回的信息,却是“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也就是说,根据公孙敖审讯匈奴俘虏的结果来看,李陵不仅投降匈奴,而且还为单于训练骑兵用于对汉作战。

这下,李陵“投敌叛国”的罪名,可就是实锤了!武帝彻底震怒,下令将李陵一族全部诛灭,就连此前为李陵辩护过的司马迁,也被处以了宫刑。

此处需要划重点的,是“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这才是真正刺激到武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李陵光投降,还有可能是暂时诈降,以便将来有机会逃回汉朝,这一点武帝或许还有耐心再等等看,可李陵竟然为匈奴单于训练骑兵,那可就没法饶恕了。

一位汉朝的高级将领,还是名将之后,对汉军的战术可谓是了如指掌,在浚稽山之战的表现可圈可点,如果能重回汉朝,将会是朝廷的一大助力。可是如果他投靠了匈奴并为之效力,那将会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李陵对汉朝的军制、运行可都是知根知底的,一旦汉军的战术全盘泄露,在之后对抗匈奴的过程中,汉朝就要付出更多代价。贼咬一口入木三分,这种泄露军事机密的举动,可是武帝不容挑战的底线。

虽然之后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了解到李陵投敌只是一个误会,那个为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汉朝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但此刻李陵一家已经全部身首异处,他所有的退路都被断绝得一干二净!

李陵多次流露对故乡思念之情,但仍然选择终老匈奴

全家被诛杀的惨痛经历,使得李陵对武帝充满了怨念,他曾对出使匈奴的汉使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显然,这是李陵在通过使者的口,传达对武帝的不满情绪。而从这一番话中不难看出,他最初投降匈奴,背后的确保留着寻机报答汉朝的心思。只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一场误会,彻底改变了李陵和汉朝的关系,也改写了李陵后半生的命运。

后来,在被匈奴关押19年后,终于迎来返回汉朝机会的使者苏武跟前,李陵又说了一番话:“假使汉朝不诛杀我的家人,我或许能像曹沫那样立功赎罪。但皇上杀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可见,武帝诛杀李陵全家的举动,对李陵来说是无以复加的耻辱,更让他断绝了一切回归汉朝的念想。汉朝是回不去了,但匈奴单于对李陵却是优待有加,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他为右校王。

一位汉朝俘虏,摇身一变成了匈奴的掌权贵族,李陵在匈奴的生活还是较为安稳的。如若孤身一人返回汉朝,李陵又是否能够得到安稳的生活呢?即便是可以,他叛臣的身份又该如何处置?

在武帝病逝后,霍光,上官桀掌权辅政,也挂念着远在匈奴的李陵,三人以往有着不错的私交,于是派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试图劝说李陵返国,但是到最后也没能让李陵回心转意。

公元前74年,李陵在异国他乡病逝。据说李陵在匈奴娶妻生子,后代广泛分布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当听到唐王朝建立的消息,这支部族还曾专门前来攀亲戚,说什么双方同是出自陇西李氏一脉,700多年前是一家人呢!

终身都没能回到故乡的李陵,内心真的一点儿挂念都没有吗?在苏武将要返回汉朝的临别宴上,李陵做了一首《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一首别歌,道尽了李陵心中的苦闷与无奈。自己在前线浴血奋战,寡不敌众无奈投降,到头来连自己的老母亲都无法保护,甚至还连累了族人,即便是想要报恩,自己又该去何处呢?

纵观李陵的一生,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作为李家的接班人,原本有机会重振家族,却因为一场无可奈何的败仗,踏上了一条通往异国他乡的不归路,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