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上海药讯 2020-11-27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姜旻

结直肠癌是全球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确诊的结直肠癌病例约140万,因结直肠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病例约60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列第三位和第二位。

药物治疗结直肠癌的总原则是:必须明确治疗目的,确定属于术前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必须及时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目标和药物及剂量的调整。重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合并症处理,包括疼痛、营养、精神心理等。

从1946年氮芥治疗淋巴瘤开始,拉开了近代肿瘤化疗的序幕;经过近60年的发展,至新世纪以来,根据肿瘤的基因、受体和激酶而发展的靶向治疗,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且用药更加个体化,成为了内科药物治疗肿瘤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经FDA批准使用的结直肠癌靶向药物主要有: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或融合蛋白(代表药物:贝伐珠单抗);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代表药物: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多靶点磷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代表药物:瑞格非尼)等。

EGFR是一种络氨酸激酶受体,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结合后激活细胞核内激酶并引发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围血管的形成,阻断EGFR信号转导,发挥其抗肿瘤的效应。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IgG抗体,对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有疗效。并且对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以FOLFOX、XELOX、FOLFIRI等方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疗效可获得进一步提高。

西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型EGFR IgG1单克隆抗体,2004年被FDA批准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不同于传统化疗在消灭肿瘤细胞时也会造成体内很多正常细胞陪葬,最后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靶向药物找准靶点,瞄准目标提高了疗效。然而“是药三分毒”,西妥昔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毒性反应,包括丘疹脓疱型皮疹(又称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在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约80%左右发生了痤疮样皮疹。轻度皮疹一般不需要停药或减少剂量,可用一些外用药膏对症治疗;当严重皮疹发生时,需停药约3周或立即停药。该药物其他的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输液及过敏反应,轻度到中度过敏反应包括寒战、发热、头晕;严重过敏反应有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皮肤荨麻疹、低血压、休克、意识丧失,心肌梗死甚至心脏骤停。绝大多数发生于首次输液开始1小时内,可在输注西妥昔单抗前应用抗组胺药物减轻其输液及过敏反应。另外,低镁血症也是西妥昔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可视低镁血症程度而定,1级低镁血症一般不需要治疗。

此外,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逐渐显现出了优势。未来,结直肠癌手术经验的积累、新辅助治疗理念的发展、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及应用和免疫治疗的发展,以及中医药的良好发展都将为结直肠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方案。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