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外感风寒所针对的治法了,辛温解表治法里呢,我们讨论完了四个方,后面还有两个一类、二类方,后面两个小青龙汤和止嗽散,都是属于一类方,常用方了。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是两张方,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
《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了,
一个以君药命名的最多, 麻黄汤、桂枝汤,这一类的命名很多都是以药物来命名的,方中作为主要的,或者认为非常重要的这些药物来命名。
还有呢以证候的特点,或者证候里面主证,这类命名的, 譬如说,四逆散啦,这些它是这个证候里反映的主要症状,构成主证的那个部分。
还有的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具体的治法,或者是一些治法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 譬如,通脉四逆汤,又有功效,又有它的主要临床表现。
象我们现在遇到的小青龙汤,和前面讲到的大青龙汤,以及后面要讨论到的白虎汤,真武汤,这又是一类命名方法。 这个命名方法,我们现在看到似乎比较生疏,但如果看到《汉书》,《汉书》里边所反映出来的,当时汉代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 所以受此影响,张仲景《伤寒论》整体来看,我们估价的话,它仍然是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纬,这样构成。
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那以脏腑辩证为主,适合与内科杂病。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分为两本,三阴三阳那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到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那样形成一种六经辩证。
《金匮要略》以病来分类,而病下面以脏腑辩证,实际上也奠定了脏腑辩证的基础了。
那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青龙配的东方了,东方主春天,青。 在过去《内经》之前的话,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的五行学说,
地上之五行,方位是东、南、西、 北、 中, 相应的 天上的五行,它是有辰、镇、岁、太白、 荧惑星,五颗星,
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了,主要的了,这五个星的名字《内经》上有,《内经》上还是用的这五颗星的名字。 但是到了西汉的后期,东西汉交界的这段时间开始,基本上也全部转过来,转完了,西汉在前期仍然是按照《内经》上,以及在春秋战国期间,天上五颗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对应。 到了东汉、西汉之间,由于整个的,你譬如从这个方位结合五行以后,包括我们建筑方面的,包括天文学方面的,那都要用很多,这个五行学说用五颗星来代表,用这些名词,所以当时统一了一下,象早上的辰星,
东方的,星为辰星,启明星一样升起,早晨嘛,那就把它定为青龙, 西方的,星定为白虎, 中央的,星是黄龙, 北方的,星是玄武,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把它避讳,改为真武, 南方的,星叫朱雀,过去南方的荧惑,在春秋战国时的荧惑星,改为朱雀了。
(地上之五行,方位是 东、 南、 西、 北、 中, 天上的五行,对应有、 青龙 朱雀 白虎 真武 黄龙。真武即玄武)
所以如果你到了北京的故宫,或者到了南京的明孝陵,南京朱元璋开国的建的首都,北京是明清两代主要帝王都在那里。它宫殿的四平八稳,东南西北中,建筑物上面都能反映出来,这五颗星是以五类动物,结合方位,结合五种颜色,这样来概括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
所以这些方应该都是很重要的,据此推断《伤寒论》里应当有朱雀汤,应当有黄龙汤,但是《伤寒论》经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那个时候保存比较困难,都是象竹简啊这些上面刻字的书了,所以,王叔和在晋,西晋王叔和整理的时候,已经是看得不全的了。 以后又到了宋代再整理呢,这个期间人们也多发现,就说缺少黄龙、缺少朱雀,那就不是缺少两个方的问题了,纲领性的,三阴三阳那也得套五行啊,那纲领性的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么会没有了呢?
有些人也想增补,在隋代出了个朱雀汤,后来《千金》《外台》里都反映出来的,那朱雀汤性味上应当是苦寒的,朱雀南方,应当是苦寒的,类似于推论的,类似与黄连解毒这一类的。
应当中央一个黄龙汤,黄龙汤应当性质比较平和的,在中央,类似与四君子一类的,这一方对后世,它有的想,你譬如黄龙汤,到宋金这个时代,出现黄龙汤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等于伤寒五行构架里边,应当有黄龙汤的特点。 所以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多古籍里边,它是经过了历史时期很长,由于过去保存文献的一种手段,不象现代了,所以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残简,这些情况。
所以我看《伤寒论》里缺少了很多东西,我们现存的,当然从这点也看出小青龙汤这类方,包括白虎、真武汤,那这类都是我们整个经方里,居于很重要地位的方剂了。说明这一方的重要性,这都是一类方剂了。
那小青龙汤为什么叫小呢? 大青龙汤为什么叫大呢? 那青龙,龙,古代都是跟水有关的。过去的县城里边都有龙王庙,一般来说两种情况老百姓要去求他, 一种情况呢,老天不下雨,干旱。古代呢要求龙王下雨。 还有一种情况呢,发大水了,发大水了也要去求龙王。
说明什么呢? 都跟水的分布这些有关。所以所谓 大青龙汤之所以称为大,形容它 相对麻黄汤来说,它发汗力量大。这个《伤寒论》里边用到麻黄用六两,又是麻桂合用,发汗力量很大,所以说它大青龙汤如龙势行云泼雨,龙王下雨的时候,天上乌云起了,行云泼雨,发汗力量大,是形容这个大。
小青龙汤呢,它是用来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它擅于祛除寒饮,强调这点,所以说它如龙潜波涛之中,水泛能除,就象发大水了,龙在波涛之中,祛除水泛。
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当然这个也有助于通过方名去引导学员推导它的功效。 ---------------------------
下面我们看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主证病机分析, 它是表里同病,在《伤寒论》上主要讲解小青龙汤病机和它证候的条文谈到,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那这一段条文我们分解一下,从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那张仲景首先就摆了一个总体外寒内饮这个病机在这儿,那它由表里两部分构成:
在外,是个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它仍然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这是麻黄汤证的范围,所以它应该有外感风寒表实这个病机,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了,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治证,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以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
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很多平素就有寒饮,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呢 & 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 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是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
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 & 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表现。 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个基础的方剂。
那小青龙汤内有寒饮,所以 & 苔是白滑了,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了,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这是我们分解开来看。
分解开内外的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临床上。所以我们说这两者呢,外邪往往引动内饮,内饮又可以招致外邪。
外邪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这什么意思呢? 同样是譬如外感风寒证,同样发作的时候,有内饮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你这外邪可以引动内饮。 内饮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呢,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他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
而内外相引呢,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外邪引动内饮,内饮要招致外邪,这样相互地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这个寒饮就可能泛滥,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表现的可能性。
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发热(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这一块) 而咳(代表了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 然后一大串或,或就是内卫相引,饮动不居了, “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当然这具体一点点研究,是伤寒的一些加减方法针对的,而且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内容,那我们作为《方剂学》来说,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
泛滥到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 & 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 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象溢饮一类,《金匮要略》上讲了。那至于这个原文当中《伤寒论》上,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邪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种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下发生。
我们刚才讨论到小青龙汤的病机分析,要注意内外两部分:外寒、内饮。 再结合临床上,要注意内外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孤立地看。有很多学员开始学习方剂,他往往外头里头两个,外头是个基本麻黄汤证,背下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了,里边有寒饮,那记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临床上多数病人你治疗外寒当中,当然不能忘了内饮。那治内饮的时候,考虑防御外邪。 而且它本身应当有个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不同。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
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那就不行了。 在后面临床应用我们要谈到,但治疗并没有结束,真正的这类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象苓甘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我们刚才这里是重点讨论的病机分析了。 ---------------------------
小青龙汤方解,方义分析。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去皮,三两(9g) 五味子半升(6g) 半夏洗,半升(9g)
从刚才的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里饮,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寒饮,内有寒饮。 至于各个书上提法有时不同,但是总体就是说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证的寒饮证。
那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 表证,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 内证,温肺化饮。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了。
外寒方面的治法呢,这里君药,
& 治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 所以有人说 从麻黄、桂枝看呢,有点象麻黄汤的主要的结构,麻桂相须; 从桂枝、芍药看呢,有点象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了。 所以我们有些本科学员开始,他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的呢? 这里关键就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作是君药了。 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太过,用它的酸收,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 在里饮这个方面呢, 姜、辛(细辛)、味(五味子)的组合,是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
具体分, 干姜、细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
一味药一味药分析呢, 干姜是归脾经,虽然它温中为主,温脾胃,阳气,土能生金,往往温脾肺它都可以。 甘草干姜汤,干姜和下面佐使药甘草相结合,《伤寒论》甘草干姜汤,就是用来温肺化饮的,而且体现了温补结合,针对脾肺之寒,内生之寒,温必兼补。干姜、甘草温和补相结合,所以它体现温化的特点。
辛呢,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散寒,那帮助麻、桂了,这里更主要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它有温散水饮的作用。
五味子,能收敛肺气,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 所以, 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这表实证用麻、桂发散, 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应该说,如果分别药物来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药范围。
但是也有方义分析,认为不必要一味一味药来分析。 因为你把姜、辛、味这种一温、一散、一敛,来温化水饮,敛肺,防止肺气耗伤太过,这种结构看作是一个治疗寒饮的基础结构。
那尤其是将来后面,温化寒痰里面那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它里面也是姜、辛、味,包括苓甘五味姜夏汤,姜辛夏仁汤,《金匮要略》一个系列了,都是建立在姜、辛、味的基础上的。所以到后世的话,这个基本结构影响是挺大的,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组。 如果看作一组的话,外面麻桂这组看作是主体的,有表证当先解表,它作为一个君药部分,姜、辛、味是臣药部分。也可以这样看。
半夏,作为佐药, 在这个地方,一个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就帮助了、增强了姜辛味化饮的力量,温化寒饮的力量,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
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 佐药呢,他治疗寒饮的方面,它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整个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
这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方义分析, 这样体现了一个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这个结构是比较严谨的,在这个方里体现出来的基本配伍结构,象前面 & 麻黄、桂枝、 & 桂枝、芍药,这些在前面的基础方里讨论过了。这个方反映出来的主要是 & 姜、辛、味,还在三仁方里第一次出现, & 干姜、甘草配, 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这一种基础结构了。一种基础的配伍结构。
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过,汗之太过。
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作为基础见证,作为参照的话,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和麻黄汤证不同,能够有这种寒饮,说明正气已亏,所以它发散当中要用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
那你作为寒饮来讲“一温一散”温化寒饮要开,但是又怕肺气耗伤太过,所以开中有合,又有五味子,这是小青龙汤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内的化,都是考虑到这个使它祛邪不伤正,全面兼顾的。
至于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呢, 姜辛味这个组合,当然后来象射干麻黄汤这些,那作为表证较轻,它散水饮力量要大一些。 内饮、表证较轻,不象风寒表实那么重,它不用桂枝和麻黄合用了,那这个时候那个方里用生姜,也是姜辛味的一种组合特点,因为温化寒饮力量小一点,祛水力量大一点。那后来形成了用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都是这样用的。针对的情况要根据寒饮内寒证的轻重,以及外来需要发散的情况。
在运用方面来看, 辩证要点,以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是和寒饮的最基本表现作为根据,加舌象、脉象。
辩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是最起码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的表现, 咳喘痰多而稀,寒饮的特点反应出来了, 结合舌象、脉象。这就是运用小青龙汤的一个辩证的要点。
它的使用注意, 应该说是不难识别了,痰热类型的,以及阴虚干咳无痰,这个是不适宜了。因为这个方总体比较温燥。
那用这个方随证加减呢, 那就围绕几个方面,刚才这个病机讲的时候有个方面特点,既然表里同病,那就有表寒的轻重问题, & 表寒轻,那你去桂枝,不必要发汗力那么强,那麻黄改为炙麻黄,但一般来说,我们喜欢麻黄改成麻绒。
& 如果表证还在,即是轻改成麻黄绒,麻黄绒咚咚敲一下,炙麻黄呢,它当然有宣肺,一般用于咳喘,宣降肺气作用为主,散表力量更缓和了,用麻绒就比较恰当了,当然更不用麻桂同用,发散作用太强了,这是外寒轻证的方。
而这类证呢,由于内有寒饮,外寒相加,外寒束表呢,也有可能& 内在的寒饮化热,临床常见的,所以仲景方里也有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在临床出现苔上面白滑,上面有一层黄色。 总体白的,上面开始有黄,有心烦,那这个兼有总体寒证,寒饮,这个跟痰热不同,寒饮郁而产生热,这种热产生,寒饮可以化热,外寒入里逐渐可以化热,但总体仍然是表寒、里寒的,那还是寒证,所以也可以根据寒热程度,加石膏、黄芩。
一般的使用药物呢, & 寒饮痰多清稀,开始有点等于说排痰不利了,转黄用黄芩、瓜蒌这一类。
& 外寒入里化热,发热开始明显了,它加石膏,加减上它还有这个区别,笼统讲它都是兼热象。
& 另外呢,有寒饮,我们讲的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是典型状况,那胸膈满闷,痰饮阻滞气机严重的当然要降气了,增加降气化痰力量,这个方面来讲,不仅张仲景后世在麻黄和射干相配,是治疗痰气互结很常用的一个组合。
现在很多医家包括象近代的施金墨,他们很多都是用麻黄和射干相配,痰气互结,射干是降气的,一宣一降,同时痰气互结,化痰,散结,降气效果很好,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还有喘了,当然这里举了几个药物,射干、冬花这个作代表。
& 如果外寒引起了肺气不利,也常用这个苍耳子散里一部分了。 所以讲到这个呢,象台湾有一个挺大的医院的一个中医,也是个主任,他一天开方里头很开小辛香,所以这个思路来,大家喊他小辛香,病人发作,经常外感咳嗽发作,就是小青龙汤加辛夷散,因为他们用科学中药啊。 所谓科学中药就是说颗粒剂一类的了,电脑里一打一开药方出来了,病人冲着可以吃,那配好了的比例的,它小青龙汤几克,辛夷散几克,控制一点呢,用什么呢?象香砂六君子,那也是对啦,调理脾胃啦,培土生金的控制阶段啦,就是不发作,寒饮不发作阶段,所以基本上是这个思路,后来大家都喊他小辛香。 一说小辛香,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小辛香,那是小青龙汤加辛夷散,因为那里面慢性鼻炎之类特别多,所以这个思路随证加减,跟我们这个很符合。
刚才讲到小青龙汤可以用于溢饮了,内有寒饮,外邪引动泛滥,那也可以兼水肿,象猪苓、茯苓,根据水肿的程度,这也是张仲景常用来治疗溢饮的一个方。
这是随证的加减,结合《伤寒论》方里的一些用药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