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高尔山上原有两座古塔,并立于山城南壁东西两翼的山岗上,属于城内辽代贵德州寺庙的附属建筑物。东塔已经倾斜,惟西塔撑起一片天地。寺名、塔名今已湮失千载,我们只好把幸存孤塔名作高尔山塔。古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塔刹5个部分组成。塔基圆形,为1928年维修增加的固基工程,原塔没有这个塔基。塔座为八角柱体,原为束腰须弥座,浮雕力士、莲台、壶门,是佛教教义中须弥山的建筑写意。后世维修改成等腰八角柱形座,造成硬伤。塔身八面皆有佛龛。佛龛上有砖雕宝盖,宝盖为垂嶂悬珠,宝盖两侧浮雕飞天。佛龛上雕卷门,下雕莲台,莲台上浮雕佛尊。 抚顺高尔山辽塔 塔顶砖雕9级密檐,系仿自中国楼阁式建筑的重重飞檐。各层密檐的8个角脊上各悬一只惊雀铃。第一级密檐下接塔身,檐下角柱砖雕仿木五铺作斗拱,两个角柱之间补间铺作一朵(斗拱是柱子与屋顶的过渡部分。由于我国古建筑的屋顶脊为伸出于柱外的悬空屋檐,为解决承重问题,就在柱上设置斗拱,犹如伞面一样,托举起前伸悬空的屋檐。铺作是对每朵斗拱的称呼。斗拱由层层木料铺迭而成,每层算作一跳,两层算作两跳,依地类推。出跳级数加上常数3就是铺作数字。例如高尔山塔出跳两级,加上常数3,就是五铺作。补间铺作是指两柱之间的斗拱)。 塔刹是在塔顶竖起一根刹杆,直插云天。刹杆由下向上依次套接莲台、相轮、覆钵、圆光和仰月,莲台象喻佛尊;相轮意谓“表相高出”,起着仰视敬佛的作用;覆钵为僧人餐具,意指圣贤应该受人供养;圆光与仰月象喻光明日月。“刹”是梵语“刹多罗”的略称,原意指土地、国土,引伸为佛寺和佛国,所以我们往往把佛寺称作古刹。 根拓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古塔附近的石经幢上所刻写的“大安四年”铭纪,可知贵德州寺庙和寺塔建于1088年。 晚清《抚顺县志略》和民国的《抚顺县志》异口同声的说高尔山塔“年代无考,疑为唐住持僧复赓藏骨之塔”。唐代是否在高尔山上建塔,没有确正。此塔为辽塔无疑,与唐无关,此其一。其二,塔属辽代寺庙附属建筑。其三,古塔若为“藏骨塔”,那就是认定高尔山塔为墓塔。如果是墓塔,塔上必题刻塔主姓名或供奉塔主塑像。而此塔八面供奉莲台佛尊,非是墓塔。假如西塔是为复赓藏骨的墓塔,那么,已经倒塌的东塔又是为谁藏骨呢?其四,高尔山塔是佛塔,通常胎藏佛牙、佛舍利、佛经、佛像或其他法器,因此,通常又叫作xxx舍利塔。其实所谓“复赓”是“不空”的谐音讹传。 我们还是说说从古塔附近出土的石经幢吧!这个石经幢的造形为八角石柱,柱上八面满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其实就是一所大座袖珍的经塔,多由捐资修建佛寺者刻制,一般立在寺前或塔前。以,经幢上刻写的年代通常就是佛寺的起建年代。根据经幢上“大安四年”的纪年,可知费寺、佛塔建于辽代道宗时期。 抚顺高尔山东塔塔基 石经幢是尊胜佛的经塔,主要刻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尊胜佛是佛祖释迎牟尼头冠上的5尊坐佛之一,位置在佛顶正中,地位最尊,故名尊胜佛顶。根据佛教典籍,位居33天之首并统领其他诸天的帝释天因为悯善住天子将临畜生恶道的业因,去求见佛祖,请求救助之法。干是,佛祖讲说了陀罗尼经,并告诉帝释天,无论何人若能一耳闻听此经,或者被刻写此经的幢影映照于身,就可以免除一切罪垢,这样就产生了尊胜费。尊胜佛能净除一切恶道,在尊胜佛及陀罗尼经幢前,一切苦难灾病都被荡涤无存,有着解救众生于现世的无上法力,因而备受民众推崇。所以,经幢上的内容便有了祈求消灾祛病的启请文、陀罗尼经文和佛号三部分内容,这是出现石经幢的社会背景。 陀罗尼经于唐永淳年间(682年)由婆罗门僧人佛陀玻利传入中国后,先后有了8个译本。而在辽道宗时期,即高尔山塔创建的年代,经幢上刻写陀罗尼经均采用唐代高僧不空的译本。不空是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灌顶国师,宠遇甚隆。考虑到高尔山塔出土陀罗尼经幢这个情况,此塔基实是供养唐代高僧不空译本的陀罗尼经和其他佛教圣物的舍利舍。复赓是不空的谐音流传。历史的真实在岁月的消磨中常常增向扭曲和变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