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句话人们都很熟悉:“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出自《论语》,但完整版的句子并非只有以上两句,如果接上后面一句,想必不仅是我,连你都会震惊。或许也就是因为那不被人们知晓的“第三句”,使得这一句没有出现在《论语》十则里。那么,完整的说法是什么呢?请看:“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这句话宣扬的理念似乎与我们平时接受到的正统教育相违背。小时候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可是,为什么在孔夫子眼里,这么做就是小人了呢?硁,形容浅薄而固执。所以说,在孔子眼里,“言必行,行必果”之人似庸者,且庸言庸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认为,他想两遍就足够了。可以看出,孔子眼里的小人,一是固执,二是磨叽。这些小人有点儿别里科夫的影子。 小人即庸人,想得多,多的有点儿杞人忧天,而且总是执念于心中的小事,结果是自己的担忧拦住了行动的脚步,行动时一直被心中的条条框框所约束,以至于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本领。这样的人在孔子眼里,注定平庸一生。 那么君子应该怎样做呢?孟子为了填前辈挖的坑,说了一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便没有那么多“所以然”。君子要逍遥,不顾小的规矩,只要合乎义,便不算坏规矩。怪不得孔子老人家可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告不告诉父母,在君子看来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儒家思想中隐约体现了道家的处世哲学。君子要洒脱,追求自己心中的道义,便可算有“道”,世俗陈规只能约束住小人,而对于君子来说,不过就是些糟糠。不被尘世间的枷锁困住,便是君子。 君子的一生应该是追求自己人生信条的一生,寻求的是一种超脱,而小人总是在墨守陈规。君子们遵循于精神层面的教条,而小人,只能不触犯行为上的规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