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都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值得赞美的,孔子为何批评这是小人?

 行走与写作 2019-11-30

不用质疑,在正常情况下,“言必信行必果”肯定是值得赞美,也是应该受到赞美的。孔子为何批评这是小人?其实,孔子不是批评拥有“言必信行必果”行为的人是小人,而是另一层意思。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第20章,是子贡与孔子讨论 “怎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士’”的问答对话中的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

孔子回答,士分为3等。第一等是“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的人。”第二等是:“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的人。”第三等是:“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种浅薄固执的人。”

接着子路还问了孔子一个问题:““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是士呢?”

在孔子看来,只有能力出众而且品德高尚,能受人称赞的人,才能称得上士。

当时在朝中执政的人,由于尔虞我诈,阿谀奉承,气量狭小,孔子认为他们连士都称不上,反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的人还可称为三等的士。

可见,孔子首先是肯定“言必信行必果”这种行为的,他只是不赞成浅薄地看不懂时局, 看不清变化 ,僵化固执地守着“言必信行必果”这种行为的人。

所以,这里的小人,是指浅薄固执不懂变通的人,而不是我们常规理解中的无耻之徒。

确实,有些说出去的话,到最后却无法兑现承诺。不是不想兑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觉得,这些承诺已经不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决定,如果固执地一定要求一个结果,会闹得很不开心,甚至害人害己。

孔子把这类人归为三等的士,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可见,“言必信行必果”是值得赞美的,但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如果自己说出去的话,与变化了的环境和道德规范相冲突和相违背,那就要学会变通,不必要一定践行自己的承若,固执地求一个错误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