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1、中国绞胎艺术瓷的产生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绞胎工艺最早产生于唐代。有确切纪年的唐代胎瓷出土过两件,一件是唐神龙二年 (706)懿德太子墓出土的绞胎骑马俑,另一件是唐开元二年(714)杨谏臣墓出土的绞胎钵。还有一件青瓷绞胎枕,虽无明确纪年,但出土于宁波市和义路唐末遗址里,也可确定为唐代。其他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绞胎瓷器,根据造型、胎质、釉色、纹饰和工艺,可确定为唐代产品的有绞胎枕、钵、炉、盂、碗、盘、球、高足杯、茶叶锤等十多件。焦作市温县和武陟县博物馆也各藏一件唐代黄釉绞胎枕。 故宫博物院藏唐绞胎三足瓷罐 唐代绞胎工艺有三种作法:一是将褐、白两种色调的瓷泥相间揉合在一起,一次成型;二是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型,小方枕都是这样做成的;三是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更薄的薄片,贴在一般胎泥做成的器物表面上,如同包镶工艺一样。还有一种绞化妆土,将两种不同颜色的化妆土制成糊状泥浆,搅抖几下平洒在工作台上,然后将陶瓷坯体在泥浆上滚动蘸浆后,再罩透明釉。用这种方法制出的产品有人称为“绞釉”器,实际上绞的不是釉,是化妆土,有学者形象地称为“流泥纹”、“流沙纹”。其装饰效果更具动感,如浮云流水,变化蒸腾。唐代绞化妆土的产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陶骑士俑,有人著文说不是绞胎器,是画上去的。
波士顿美术馆藏唐绞胎瓷盘 唐代绞胎瓷的装饰纹样一般是变化自然的团花纹和木理纹,没有宋代纷繁,但罩上透明釉、绿釉、黄釉、亦达到艳丽无比的效果。唐代生产绞胎瓷的窑口,就目前所知,仅有唐代河南的巩县窑,登封曲河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微的寿州窑,浙江的越窑。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杜家花枕”款长方形绞胎枕和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裴家花枕”款的如意形绞胎枕都是巩县窑的产品(在巩县窑址找到的同类瓷片可以佐证)。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创新的朝代,人们求新求美求华贵。陶瓷工艺百花齐放,越窑仿玉器,邢窑仿银器,长沙窑仿金银器,而巩县窑仿漆器,绞胎瓷就是仿漆器当中的一个独特品种——犀皮漆器。犀皮漆器早在三国时已有生产,唐代广为流行。犀皮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有片云、花、松鳞等,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但也有学者推测,我国的绞胎器取法于西方的玻璃器或与一种特殊的木器——瘿器有关,还有人认为它是受到唐三彩的影响。
2、中国绞胎艺术瓷的繁荣 尽管唐代陶瓷业比较发达,新产品不断涌现,但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茶具之外,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在贵族的生活中,陶瓷器的地位并不高。人们以华贵为美,金银器、玉器、漆器及其他稀有的工艺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高于陶瓷器的地位。从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仕女手中拿的器皿有玉器、金银器、玻璃器,惟独没有陶瓷器。敦煌石窟的大量唐代壁画中,所画唐代人们的生活用品有玉器、漆器、金银器,几乎没有一件瓷器。即使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宴乐时桌上的用具亦多是漆器和金银器,瓷器只有一套温酒的壶。到了宋代,瓷器外贸出口量大增,饮酒斗茶的社会风气兴盛,人们的追求由金银器转移为高档瓷器,从民间到贵族到官方,需瓷量猛增,刺激了瓷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最终形成五大官窑和六大窑系。绞胎瓷这株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就在这时怒放。据统计,宋、金时期烧绞胎瓷的窑口除焦作的当阳峪窑、恩村窑、牛庄窑、矿山窑、王封窑、焦作街窑外,还有巩县窑、郏县窑、密县窑、鲁山窑、宝丰窑、钧台窑、新安窑、登封窑、寿州窑、淄博窑、长治窑、浑源窑、榆次窑、耀州窑。但除当阳峪窑外,其他窑口皆数量少,品种单一,不够精致,微不足道。所以,我国陶瓷界一致认为:宋代绞胎瓷以当阳峪生产的规模最大,周围其他窑是受当阳窑影响所致。 故宫博物院藏宋修武窑绞胎瓷罐 当阳峪窑的宋代绞胎瓷虽然比国内其他地方出土的数量多,工艺高,但在焦作矿山窑发掘之前,修武当阳峪窑、焦作恩村窑、牛庄窑、王封窑和2003年发现的焦作街窑的绞胎瓷并不多。矿山窑的发掘,使我们大开眼界,这些精巧玲珑、美妙莹润、光彩夺目、纹理变化多端、富丽堂皇的绞胎瓷,连同其他五窑(当阳峪、牛庄、恩村、王封、焦作街)的产品,成了当阳峪窑系构成的重要条件和内容。现在说当阳峪窑系以绞胎取胜一点都不过分。在矿山窑发掘之前,其他窑的绞胎产品比较单调,有碗、盘、罐、钵、球少数几种。现综合当阳峪窑系来看,有碗、钵、盘、罐、盒、壶、枕、球、瓶(含玉壶春瓶)、盆、茶叶锤、围棋子。釉色有透明釉、绿釉、黄釉。 关于绞胎生产的年代,有关文章没有严格的界定,说法过于笼统。那么社会上大量的绞胎瓷是什么时期生产的呢?
国家博物馆藏宋绞胎瓷杯 焦作矿山窑H1的发掘,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这个坑内出土了一枚元祐通宝铜钱,元祐(1086——1093)为北宋晚期,说明这批绞胎瓷上限不能早过北宋后期的元年。那么它的下限呢?一个灰坑的堆积时间肯定不会很长。如果它从元之后的北宋晚期开始堆积,不可能晚到金代。那么它是不是埋有宋代元祐通宝钱的金代灰坑呢?也不可能。因为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金兵多次南犯,河南的窑场遭到破坏,窑工南逃,一直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瓷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许多金代能确定年代的瓷器多在大定年之后,金初即使烧造,也不可能有这么高水平的绞胎瓷。在焦作很多有明确纪年的金代墓葬里,从未出土过一片绞胎瓷,仅发现有“大定二十九年正月”墓葬题记的绞釉瓷片,这说明绞胎瓷在金代就可能不生产了。矿山H1内出土的黑釉凸线纹罐、白釉瓜罐、白瓷碗、三彩炉等,皆和北宋晚期的观台窑二期后段的同类器相同。而焦作可以定为金代早期的为牛庄瓷窑二号灰坑,该坑内没有一件绞胎器,大量的白瓷碗,盘内壁有许多篦划纹,整体风格和矿山H1截然不同。所以,矿山窑H1的年代应在北宋后期。这一灰坑年代的确定,也为一批海内外传世的绞胎瓷找到了窑口和年代标尺。 另外,北宋中后期繁荣的社会背景也为绞胎这种高档瓷器的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宋神宗元丰时期 (1068——1085)是宋代仅有的繁荣时期,如王安石《歌元丰》所言:“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家家露积如山垅,黄发皆叹见未曾”。元祐和元丰是紧连着的两个年号,元丰时期的繁荣一直延续到哲宗时的元祐时期。在和矿山窑相距不超过十华里的当阳峪窑址上,有一块崇宁四年的窑神碑。碑上记载:“世利兹器,埏填着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可见北宋晚期当地瓷业的兴旺发达。另外,我们调查的36个窑址中,烧宋金瓷器的30个,且堆积厚、内涵丰富,延续到元代的10个,单独烧元瓷的6个,说明宋代窑场占绝大多数。总之,北宋中后期繁荣的社会背景,窑场林立的瓷业环境,为绞胎这种工艺复杂的瓷器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要之,当阳峪窑系的绞胎瓷在北宋前就有烧造,但数量很少,中后期为繁荣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元绞胎高足杯 元明清时期,就全国来说,绞胎瓷器逐渐衰亡,元代还有一种绞胎高足杯传世,明清时期则基本未见绞胎陶瓷器。这种结果当与北方战争频繁,窑工和制瓷高手大量南逃有关。这期间,景德镇发展成我国最大的陶瓷基地,遂使北方瓷系解体。植根于中原的绞胎瓷被遗弃失传。元明之后,焦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失去了艺术环境和文化包融性,绞胎这种高档瓷器自然不会在这里成长发展。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