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8年9月4日下午,由凤凰网、一点资讯联合岳麓书院、敦和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问道武当:解码道家文化真精神”高峰论坛在湖北武当山的太极剧场隆重举办。 本次高峰论坛下半场的圆桌论坛围绕“天人|道家文化如何连接未来”这一主题展开,由特邀主持人蔡紫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道医名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道教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泰科道长,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詹石窗教授,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锡琛教授,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主要发起人、一点资讯CEO李亚先生,同台论道,共话道家文化传统与未来。 下文根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论坛发言实录整理而成。 孟至岭道长在“问道武当:解码道家文化真精神”高峰论坛之圆桌论坛环节发言 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万事万物根本 主持人:孟道长是修道多年的高人,您能不能讲讲养生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在道教,因为我们知道道教里有很多名医,比如孙思邈,张仲景,他们都是修道士,我们说十道九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道和医都是在一个体系中分不开的,您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孟至岭:养生文化为什么出现在道教,这个问题我是第一次遇到。其实应该说很好理解,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如果说有一种文化能够求根救本,追溯万事万物的根源,这个文化就是道家文化。道教全部继承了道家的理论学说和实践之法,道教从事的也是对万事万物求根本。别的文化里不容易有,诸子百家里都是说人,道教文化则是求索人的根本。比如我们说养生,我们把养生放低一点,放在身体健康这个层面,低层面来理解。我们一般人的健康观念比较停留于表面,比如我怎么用人为的方法让身体健康,跑步打球游泳等等锻炼。但是道教文化由于任何方面都追究根本,包括人,他追究人的生命,什么是最根本的东西?不是肉体,我们说血液五脏是重要的,但是血液五脏也不是根本,他的根本是无形的气。我刚才讲了中医西医的问题,用中医来说,你这个有形的形体,比如说内脏,心脏,他的心气虚,亏,这是他的概念,气虚气亏,气实,气滞、气郁,实了要发生萎缩,郁在那里会长一些东西,道家文化讲求的是最根本的东西,别的文化流派没有。 所以当一个道家人,尤其是专注养生的,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一个是生命活的比较长,可以现身说法。再一个理论,道教养生理论非常完善,从古到今,随着一代代高人出现,理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中医就是我们的国医,如果没有道教这个人群,我们的中医不会发展到这么成熟,现在看到的中医已经很退化了,黄帝内经不是治病的书,是让人不得病的书,养生文化出现在道教这是不奇怪的事。 养生重在“收心” 主持人:您有没有比较简单的养生方法告诉我们,或者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养生中的误区,想提醒我们的小方法。 孟至岭:因为时间关系,说一个小概念,两个字,收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不在自己的身上,这个心是心神,只有搞养生的人会把心收回来,一般人心不在自己身上,老在外面游逛。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理解一个人出神了。 孟至岭:我现在跟你说话,你现在关注我,你的心在我这儿。你想回家了,人还没走,心跑回家了。要养生的话,你总是要把心收回来,不要走出去。怎么证明心收回来了?有一个标准:当你这个知觉在自己身上,说明心没有在外面,但是它在身上哪个地方呢?要聚拢在丹田。如果你的心在丹田里不出去,他会有特别的效果。我们散乱的气是元气,我们平常的气散乱的也好,或者不滞留的气也好,当我们的意念能保持在丹田的时候,任何想法都没有了,所有的气都往丹田聚拢,他会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元气的力量,这个力量大到一定的程度会慢慢的走动,他走到哪个地方堵塞,会把哪个地方打通。心收不回来,一天24小时打坐都没有用,哪怕在工作之余,你能有十分钟的空闲,五分钟的空闲把心收回来,只考虑自己。守丹田很难的,只有那个知觉知道自己就有效果,关键是长期坚持,只要坚持时间长了,就像打太极拳,打三五年自己不知道功夫上升了。我胃原来不好,现在没有这个感觉了,原来的一切毛病感觉找不着了,这就是先天的气苏醒了,原来是先天的气在睡觉,慢慢的把它唤醒了,这个气就强大了。 主持人:那还是需要安静的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