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昌带你看展览】故宫武英殿书画再次来袭 清初“四僧”正式开展

 古今游侠 2018-09-12

  四僧中最具有声望者八大山人,取标题为“圆融冷逸

  八大山人(1626-1705),是四僧中声名最隆者。后世多认为八大的绘画永远在表达悲愤之情,饱受冷落之意。其实,这些只是他创作早期阶段的意象。他在或禅或道的漫长修行过程中,渐渐放下心中的愤懑,向着更博大的心灵世界出发。

  本次展览也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作品序列,可以通过画、书法、印章、题跋,全方位走进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寻觅他更为真正的人生轨迹。由于八大山人综合的人文修养和长期的佛道修为,他的绘画作品多运用象征手法将物象人格化。他的艺术根脉源自明代的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山水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等而自出己意,风格枯索冷寂,于凄凉中现雄健之气。

  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纸本墨笔 1696年

《猫石花卉图卷》局部

  《猫石花卉图卷》此次展出为全本的一半,图中,猫、石、兰花、荷花等物搭配得极富意趣,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墨色淋漓洒脱,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风格简约,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将图中各景物紧密的融为一个整体,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可见八大山人的精心程度。

  此图作于八大山人71岁,是其晚年时期,此时的八大山人生活逐步趋于安定,虽依旧心怀故国,满腔忧愤,但心境亦渐入平和,对于生活和书画创作的感悟已经渐脱锋芒,绘画风格上则隐现圆润和清寂,相对于八大山人为世人所熟知的白眼向天,充满反抗和悲愤的动物造型,此类富含逸趣的动物形象,在他众多的花鸟画作品中是极为难得的佳品。

  八大山人《行书十三札册》 纸本

  《行书十三札册》为八大山人书札十三通合装而成,皆以行书写就,因是生活书信,所以书写则更为放松,是八大山人最为自然的行书作品。札中字体大小错落,结体不拘一格,笔法灵动,与他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转折方圆有度的结字风格,具有较大的区别,行笔纵横之间,全无拘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八大山人《枯木寒鸦图》纸本 设色 178.5x91.5cm

  《枯木寒鸦图轴》是八大极为有名的作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结构,体现了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巨大的影响。他用左右一高一低的两块石头形成对角线构图。4只落寞的寒鸦在残石败枝上栖息,寒鸦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顿现笔底。此图虽无年款,但是依据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写法的特点,可推断此幅是朱耷70岁以后的代表作。

  八大山人 行书《兰亭序》扇页 纸本

  八大山人至今留下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临兰亭序》,说明他对《兰亭序》的喜爱。《兰亭序》自古都是书法家临摹的重点,但在过程中很容易走不出《兰亭》秀美桎梏。八大山人的不俗在于把晋人的韵味表现了出来。他用圆润的笔法,没有一个字像《兰亭序》,但实际上他写的是王羲之的“韵”或者是天朗气清那一天的心情。八大用他的笔法走出前人的典范画成自己的,这是欣赏他的书法《兰亭序》的一个宗旨。

  

  八大山人《行书弇州山人诗》 纸本,200.9x76.5cm

  《行书弇州山人诗》为八大山人晚年创作,所书的这首七言律诗乃明代王世贞所作,原题为“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其二。八大将篆书笔法融于行草书中所形成的独特书体,在清初书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多藏锋运笔,点划圆融,转换轻便,章法布置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于均衡与工整当中呈现出奇特、险怪、夸张的艺术特色。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分间布白与其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大山人《芦雁图》轴,纸本,墨笔,221.5x114.2cm

  《芦雁图》中,八大描绘了6只芦雁在水际岸边飞、鸣、行、止的瞬间。芦雁的造型准确严谨,动、静的体态表现得出神入化。芦雁背部的羽毛与《枯木寒鸦图》异曲同工,显现出羽毛柔软细密的质感和厚重的量感。图中描绘山石的笔墨老辣娴熟,石上的青苔以卧笔横锋点染,纵横随意中不失章法,其苔点与芦雁身上的墨点在笔法上形成呼应,令全幅深得酣畅淋漓之趣。

八大山人 《杂画图册》纸本墨笔 1684年

《杂画图册》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