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东汉不甚了解,顶多就知道东汉末年有个三国演义。其实东汉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朝代,所谓的“三国演义”也早在东汉朝堂上演。 此“三国”当然不是魏蜀吴,东汉的“三国”是指朝堂上的三股势力:士族、外戚和宦官。 之前几篇写了宦官和士族的擂台赛,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外戚,看看这股举足轻重的势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的看,东汉历史非常奇怪:一拨接一拨的外戚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然后一拨接一拨的被皇帝利用宦官清理出局。 对此,我们可以看一下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的评论。 这是一个使人感慨的单调场景,第一批新贵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不久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地杀掉。第二批新贵也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不久也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的也都杀掉。以后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们相信外戚中也有非常聪明的才智之士,如窦宪、邓骘,不可能毫无警觉。但权力的迷惑太大,使他们自以为可以控制局势。 看着这种“如有雷同绝非巧合”的历史大剧,读者们一定觉得奇怪极了,因为不合常理。出场的外戚们难道都不懂得吸取教训吗?为什么都像弱智一样地踏上前辈们的毁灭之路呢? 如果为了省事,自然可以像柏杨先生那样发表一通居高临下的感叹。大多数历史学者,的确也是这样处理相关内容的。 问题是,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不同的主角和雷同的事件,竟然一直这样循环往复,真是因为当事人愚蠢吗?显然不是的。 在我看来,许多时期的历史主角不同,但历史事件常常会循环往复。比如说,在小农社会的中国,不论权力怎样交替,也是一个皇帝倒下了,另一个皇帝站起来。在工业社会的中国,不论谁爬上了权力顶峰,也不敢再玩什么帝制了。 为什么历史会在某一个时期内循环往复呢? 有人认为在同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智力、和眼界大致相似。所以历史舞台虽然不断变化主角,但发生的故事却是大同小异。 有人则认为,当时的利害环境类似,所以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换了一个又一个,即使他们的人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上演的剧目却是大同小异。 他们谁的观点正确呢?我认为后者正确。如果有人认为不对,我也不强求。在此我只想告诉大家:第一种观点是唯心的,第二种观点是唯物的。 我们向前看,西汉外戚专权时,皇帝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相反,西汉王朝因此无疾而终了。 我们向后看,曹氏专权时,皇帝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司马氏专权时,皇帝也无法联合宦官夺回权力;东汉王朝和曹魏帝国也因此无疾而终了。 既然如此,东汉那些曾权倾朝野的权臣,为什么总是无法斗过宦官呢?以外戚们的实力,想要铲除宦官集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位外戚——梁冀的遭遇。 汉质帝说梁冀是“跋扈将军”,就被梁冀毒死了。梁冀改任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梁氏一门前后七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的三人,其余任卿、将、尹、校的共五十七人。 这个实力绝对算得上是独步朝堂了,结果呢?在毒杀汉质帝的十三年之后,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和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其灭族。 最奇怪的事实就是:当梁冀如日中天之际,为什么不把宦官集团彻底铲除呢?因为,皇帝随时都有可能依赖宦官集团翻局,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这里卖个关子,先不解释。外戚的困局我们看明白了,再看看皇帝的困局。 从表面上看,如果东汉的皇帝有着正常人的智商,就肯定不会重用外戚了,因为外戚专权的先例比比皆是。但东汉的皇帝几乎是毫无例外的重用外戚,于是专权的外戚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皇帝的命运就在外戚的掌控中,毫无保障的听天由命。好像如果没有宦官在关键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帝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第二个王莽。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东汉的皇帝为什么总喜欢重用外戚呢?因为简单的去看,皇帝没有必要一定这样做啊。因为,没有外戚专权的王朝实在太多了。 表面上看,这似乎可以证明东汉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可更为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历史上沦为傀儡的皇帝太多了,但是除了东汉皇帝,又有哪个傀儡皇帝可以依靠宦官翻盘呢?显然是没有的! 东汉小皇帝们的经历几乎是可以复制的:利用外戚把持朝政从而获得帝位;再利用宦官把外戚打倒从而成功亲政。其它时代的小皇帝,竟然没有一个能复制这种成功。 我相信,两晋南北朝的小皇帝们,只要看过东汉的历史,肯定会羡慕得两眼都是泪光。因为两晋南北朝的小皇帝们,大多数都被权臣欺负的毫无反抗之力。所以帝国就如走马灯一样,皇帝被废被杀成了家常便饭。 正如同《红楼梦》中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般,贾雨村认为这个案件自己闭着眼睛就能破。结果一个小人物说了一番话,他才明白:自己闭着眼睛就能破的案件,别人闭着眼睛也能破。为什么能破而不破,才是事情的关键点。 外戚们为什么没有铲除宦官集团,以至于被宦官集团灭族? 皇帝们为什么一直重用外戚集团,以至于被外戚集团控制? 这两个问题,那就是闭着眼睛随便破的案件。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看得更清楚了,却再也不敢尝试破案了。 外戚、宦官轮流坐庄,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政治格局。否则它不会一再地成为小皇帝们的杀手锏。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汉献帝依然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曹操博弈时,筹码就会更多。如果曹髦拥有这种杀手锏,他与司马昭博弈时,筹码也会更多。但是,他们都也没有这种杀手锏,所以面对曹操和司马昭的时候都只能徒呼奈何。 基于皇权政治的利益,它永远也不希望人们能看清政治博弈的真正内幕。因为人们对相关内幕了解的太多了,自然不会觉得皇权有多么神圣了。 所以当权者要掩盖的一个历史真相就是:皇帝之所以高高在上,仅仅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如果帝国的强势皇帝不能设计出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政治格局时;如果客观环境决定,强势皇帝也无法设计出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政治格局时。乱臣贼子就会成群结队的出现;沦为傀儡或死于非命的皇帝也会成群结队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通常都是老皇帝一死,小皇帝就会沦为傀儡或死于非命,甚至是全家都被拉上刑场。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只有明白这个基本事实,我们才可以知道,外戚宦官相互制约,是东汉帝国的基本国策。这种事实虽然被人们非议的一塌糊涂,却没有一个东汉皇帝会试图改变它。 在这种背景下,前一个皇帝即位后虽然饱受外戚专权之苦;下一个皇帝还会继续重用外戚。因为这种政治格局虽然充满了缺点,但是想设计出一种比这更好的政治制度,却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背景下,权倾朝野的外戚,虽然都知道,自己全家的性命,以后可能会终结在宦官手中,却无法改变这种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宦官作为帝国最举足轻重的军政集团,是受到制度保护的。 再回到之前梁冀的困局之中。梁冀虽然独步朝堂,但他绝不敢冒朝堂之大不韪铲除宦官,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自己与天下臣工对立起来,当时的梁冀并不具备这么强的实力。而如果梁冀具备这样的实力,他就会去做这样的事,梁冀就会成为第二个王莽,东汉帝国也会提前收场。 须知:外戚虽强,却不足以抗衡全天下。 因为类似的原因,东汉历史就在一个怪圈中轮回,那就是外戚与宦官轮流坐庄;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怪圈子实在不可思议,但是东汉帝国就是在这种怪圈中长久地存在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