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缘社会: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

 西窗文乾 2018-09-12

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


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独自居住的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都呈直线上升。试想下,1950年,65岁以上美国人中,只有十分之一独自居住,而今天这个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这个比例更是如此。在日本2010年65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分别只有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独自居住,而日本政府预计,在未来二十年独居老年人口将形成一股潮流。

不可否认,独居老人数量激增的背后是人类寿命的延长,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伟大的变革和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盛行,他们的个体的尊严和完整性取决于个人主义的自我认知。当他们意识到生活生存无法自立,就会带来严重的个体性失调。

在日本,“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老人以及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潮流,实质是象征着关联何等的脆弱。由此带来日本社会的无血缘。

什么是无血缘关系呢?

目前日本有百分之十六的男性和百分之七的女性终身未婚,预计到了2030年,这比例将升高至三分之一及四分之一。老人和家人同住比例也渐趋下降,独居老人死在家中许久才被发现的事件,十年来增加1.2倍,每年约有三万两千名死者身份不明,无人认尸;死时身边没有亲人在场,这种现象还有一个新词,叫做“无缘死”。

有无缘死的人,身边无亲缘关系人的存在,由此而生了一种“直送火葬”的形式。不开追悼会,只需要社会公益组织,在死者无人认领下,从居住地或者医院直接送到火葬场火化。无人送终的生命终点,独自敢与老去的勇气。一方面是日本血亲关系关联以及地缘的弱化与中断,另一方面,人生最后的追悼会,已经是个人事,实质来源于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只想安然安静的独自老去。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都是与别人有关联的,人的本质也是通过社会互动来体现自身价值和活力。

日本无缘老人一点一点的与社会脱离关系与关联,独自生活,最终孤独老去。折射着日本社会脆弱的家庭纽带。无血缘,无地缘的社会无机体。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与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欧美发达国家强调人文主义,个体价值观。一定程度正是他们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让他们出现低出生率,终生不婚,让他们孤独还是独自老去,最终尊重“自由意志”带来的选择性。

年轻化的独居社会

尽管二战已经结束60多年,尽管经过经济的高速发展增长和泡沫时代,日本已经进入了成熟社会。而日本社会中独自生活的单身家庭高达近四成。

日本社交生活有史以来,基本围绕着家庭组织来的,但如今实际上却有30%住户选择独自居住,而在城市比例更高。

而现在至于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则是中国印度和巴西。

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创造的个人财富以及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两者共同使单身独身家庭的趋势成为可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称之为“对个体的宗教崇拜”根据他的解释,个体崇拜产生于传统的农村集舍向工业化发展的过渡期。强调个人主见成为“宗教的实体”来指导现实生活。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预言现代社会必将对“生活中所有一切进行理性化”:“当人们变得功利和实际,并拒绝接受社会环境为他们作出的传统安排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时,当他们学会了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及其他行动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间权衡得失时,当人们认识到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所带来的巨大个人牺牲时”家庭的解体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独立思考的男女们必将选择另外一种更舒适、更自由、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高龄,无子,不婚,单身化,城市化,无缘死,无缘社会。古典社会学家围绕“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西方国家的无缘社会正是自我个体价值性认知失调于社会的整体。而中国往往强调主体性,个人服从组织,集体主义的“社会唯实论”,能否避开无缘社会的到来呢?


“独身社会”“无缘社会”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每个城市都在标榜生活便利、发展迅速,但没有意识到同时也带来疏离和孤独。人们的相互隔绝,主要源于城市化带来的新的人际关系模式。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互动论”实质就是调和人际关系,关注联系互动,增强个体价值观与他人价值性的循环往复,近而激活社会有机体的活力性。


有一种痛苦叫做“无关”,有一种死亡叫做“孤独”。有一种年龄叫“青年”,有一种生活叫“独身”。我们离无缘社会还有多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