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中古代大文豪,无论如何绕不开清代李调元。他到底有多厉害,先看看对对子的功夫。
李调元去湖南当主考官,当地学究对这位“外来户”不以为然,敬酒之余出一上联:“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大师从何而来?”李调元略一思索,出口成句:“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官从天而降。 ”虽然好大口气,人家确实也有底气。 据说,李调元小时候被父亲出的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说:“李调元一时无对。”意思是自己对不出。不料,父亲大喜,这不正是挺好的下联吗? 李调元在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 ”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晓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