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观点 | 田园牧歌:西部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二)

 杨柳依依bnachr 2018-09-12

READ


乡村振兴需要走“五行相生”的发展路径



过去的几十年,在市场经济的城市吸虹效应与城乡二元体制的政策安排下之下,城乡关系逐渐走向失衡。迅猛城镇化的过程让我们对城市的创造与发展路径驾轻就熟。那么,对城市发展路径“了然于胸”的我们就就一定能够建设好乡村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过去我们的城市发展经历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彼时的开发建设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肆意挥洒。即使面对旧城改造,因为有了大规模拆迁的兜底,主导者依然可以延续这种“任性”的发展模式。其次,城市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人提供居住、服务等,这些功能具有一定的标准性,例如容积率、绿化比例、配套设施安排、道路宽度的考量等等,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创造一个满足功能的城市空间。城市是工业文明的结晶,工业文明的内涵就是标准化与规模化。城市开发建设标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质化,也就形成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可复制性”。政府与企业等发展主体为了追求效率与收益,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大量地采取“粘贴、复制”的方式,造成很多城市新区都一个样的“千城一面”。“任性的复制”成了城市发展的惯性。

乡村的发展基础与条件与城市面临的情况区别巨大,乡村是一个有别于城市且具有独特性质的系统。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此村与彼村的差异都让城市发展的惯性在乡村的土地上失灵。甚至可以说现时乡村脆弱的生态,薄弱的产业,繁琐的乡风习俗与独特的生活形态都让乡村发展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乡村的发展路径不能套搬城市建设的路径,更不能简单复制“他山之石”,而要探索出一条能适应乡村复杂情况的路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乡村发展的最高引领目标。从目标出发、结合乡村实际,笔者总结了生态系统、业态系统、文态系统、形态系统、人态系统“五行相生”的乡村发展路径。“五行”是指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着眼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生活形态的营造以及乡村中的人的价值实现这五个方面。“相生”则是指各路径彼此相联,从而以“系统”的联系构成整个乡村发展的综合战略系统。

1

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治理



笔者在田园牧歌理论中提出,生物环境是现代田园牧歌的大舞台。生物环境是环境及生物的统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及人工控制下的动植物环境,人们生产、生活、游历环境。乡村的发展,始终要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要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循环发展思维实现人与自然的美美与共。自然生态本底是乡村成形的基础,是生万物的“一”,没有了生态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乡村的建设及发展首要任务是梳理乡村的自然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在不改变自然肌理的情况下结合乡村的生态系统做一些适当地再创造,可以在完善乡村的绿地系统的同时设计一些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建立乡村植物苗圃基地等。例如在巴山“金色小镇”的营造中,我们修正了企业填滩修建娱乐场的设计,转而利用现有的河滩资源,舍弃大型游乐设施的安排,而开发了一些河滩亲水生态项目,反而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家庭带着孩子来感受亲水。因此,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资源观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利用,造就的是原汁原味的自然趣味体验,不损资源才有资本。

2

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



1. 乡村产业要警惕“假、大、空”的陷阱

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乡村盘活发展要素、激活内生动能的重要手段,更是乡村换发生机的重要抓手。但是,笔者发现,许多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产业上。

乡村发展一定要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这是对乡村发展主导者的挑战,更是乡村发展必须完成的使命。现在很多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陷入“假、大、空”的陷阱。为什么说假?因为现在诸多的乡村在产业发展中脱离了农业。现在有的乡村提到产业就是康养,就是旅游,甚至有的乡村将大棚改造为房屋,完全规划为高档的度假小区。为什么说大?现在一些乡村片面追求大规模、大效益,一提就是“万亩葡萄园”、“亿级中药材产业园”,没有考虑在规模化现代化手段还不健全的时候,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半径及劳产品辐射市场半径都是有限的。为什么说空,脱离了农业,片面追求大规模、大效益产业发展项目就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即使硬性上马,也是大面积的滞销。

2. 两步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首先是确定主导农业。乡村的产业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在地条件,在产业安排上优先考虑是利用在地自然形成的土壤生态系统(一地的土壤生态系统是经过上千年演化而来)发展已有基础的产业,或者在产业前景较差时,经过农业科学的研究寻找适宜的、有市场价值的产业。例如西昌的月亮谷农庄中,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该地有与原产地最为接近的种植油橄榄所需的环境条件,适种性好,并且以有小规模的种植经验,于是确定了油橄榄种植的主导产业。

然后是考虑产业的融合。在确定主导产业后,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产业延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同样以上述西昌月亮谷农庄为例,在确定油橄榄种植为主导产业之后。我们以“农旅融合”为路径,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庄园主干路沿线农田,种植各类蔬菜、花卉等景观作物,形成可食、可赏、可亲近的大地景观,催生了景观农业、特色农业以及采摘农业。依托农舍周围的田园,大力发展无公害、旅游和有机农产品,奠定康养旅游的食品基础,催生了健康农业;以“工旅融合”为手段,发挥油橄榄产业生产优势,依托油橄榄种植园,发展油橄榄香皂、油橄榄经由、油橄榄榨油、油橄榄果脯、油橄榄护手霜、油橄榄面膜等系列美容、保健、食用等加工产品。以休闲农品为主要方向,强化新产品研发,形成特色饮料葡萄酒品、休闲食物,催生了食品加工业;以“文旅融合”为手段,依托彝族歌舞、火把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月亮相关的传说、诗词、戏曲等遗产,发展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

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抓手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确定主导农产业,并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3

构建乡土文化系统,传承乡风民俗



目前一些乡村建设及发展通常将重点更多地投入与基础设施的安排,而忽视了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承载的物质与精神价值,致使乡土文化的典型性特征不断消亡、承载形式与生存空间逐步发生变异。对乡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去了解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而体现乡土文化是一个路径操作层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乡村建设及发展中应该把握住以下原则:

首先是保持、创新地域乡土建筑。针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应以整体性保护为根本,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村落结构与聚落空间环境等要素,充分考虑村落的历史沿革,继承、创新乡土村落环境的布局、结构、样式、色彩、材质等构成要素。其次,延续、传承乡土文化资源。以村落为载体,对优秀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利用,尽可能避免因过度建设、开发所带来的破坏。在乡村建设及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地域乡土文化本质与内涵,结合被村落现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设计,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与村落规划布局、民居形态、乡土景观、产业布局等问题进行整体考虑。乡村文化是一种文化生态,具有季节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和系统化特征。乡村文化的区域特征,是乡村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来源,这要求我们在涉农项目的开发中要更多往内看,去寻找我们有什么?

例如绵阳世界月季花博览园以月季花的种植、观赏为基础,延伸至月季花相关的民俗、农家乐、美食的开发以及月季花绘画、音乐、文创开发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以月季为主题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月季花是绵阳的市花,区域内有浓厚的月季花文化氛围,当地居民对月季花很是喜爱。绵阳世界月季博览园正是契合于于这种区域文化土壤,将市花作成产业,才能取得项目的成功。如果忽视这种区域文化,而选择当地居民完全没有感情的“薰衣草”,纵使能够取名为“普罗旺斯”,那必然也旺不起来。

4

乡村生活形态系统的营造



1. 乡村发展要警惕不正确的“全域旅游”观

对发展要素贫乏、发展选择匮乏的乡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往往成为首选甚至是突破口。旅游作为一种综合很强性的服务产业,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带来多维度的拉动效应。在全民旅游的热潮中,很多乡村也的确因为乡村旅游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笔者注意到,许多乡村在“全域旅游”的误解中往往走入了“生活与旅游”本末倒置的现象中。有的乡村违背了乡民为主体的基本要义,纯粹用旅游风景区的“套路”来打造乡村,修建了气派的游客中心,一年接待不到1000人,长年紧闭。旅游节带来的人气的聚集更是符合基层政府追求短期效果的发展观,有些乡村通过流转土地,号召农民等方式大面积种植某样作物,然后用几百万、几千万去修建包装、打造、宣传“XX采摘节”“XX乡村旅游节”,然后请来上级领导站台,搞得那两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但是,随着热度下来,统计一算,前来的游客人均消费不过几十元,收入不抵支出。旅游与生活的本末倒置,一昧地打造旅游景区,得到的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不仅是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违背了乡村振兴的初衷。科学的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观化,不是用三农资金建景观,而是提升三农,让农民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让乡村大地成为一幅绿色美丽画卷。

2. 用最美生活场带动旅游场

现代田园牧歌理论提示我们,农民是现代田园牧歌的主体,让农民愿唱、能唱、唱好田园牧歌,形成脱贫致富的现代田园牧歌的合唱队是现代田园牧歌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要义,为乡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发展的最高追求。乡村建设要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

对于旅游产业导向的乡村来说,在生活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意的手法,将生活设施景观化,以承载旅游景观节点的功能。例如在巴山金色小镇建设中,为了实现全域旅游的目标,我们将旅游节点设计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生产生活设施的景观化处理的手段,将田边的灌溉渠道透明化处理并铺上小卵石、将抽水站改装成可体验的灌溉水车,以场镇建设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整个小镇充满了别致的风情。不仅使得田间灌溉得到了解决,更是以田园风光吸引了游客,使得来到新场体验灌溉劳作的人数年年升高。

乡村旅游,看的不是奇、也不是险。对大多数乡村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是乡村生活承载的绿色、自然与乡愁。旅游者感受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地的生活与生活在其中的人。只有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做好最美生活场,才有最强的旅游场。乡村振兴要实现的是乡村的生产场、生活场具有旅游场的附加值,使得生活场象旅游场一样美,而不是另建一个旅游场。

5

构建乡村人态系统



在当前的乡村振兴的前期规划中,很多村忽略了对所在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查研究,不懂得如何依靠乡村本地农民及村干部开发建设乡村。我们的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各个部门在乡村振兴中主要以项目形式落地乡村建设,出现了项目与人两张皮,就项目而项目的现象,不少地方在项目推动中还主要以“赶走农民,圈净地”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这使得个别以振兴乡村为前提的开发项目往往成了对农民权益的又一次剥夺。

笔者认为,在所有乡村项目的规划中,要率先考虑人的规划,从产业企业带头人、农场新型农民、农村生产能手、乡村旅游人才、农业电商人才、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到村社干部要纳入统一规划。从回乡创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返乡大学生到本土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等低素质人才,要根据乡村人力资源的不同特点及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让在乡村振兴中的每一个农民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生产场和生活场。

【未完待续】


连载链接

专家观点 | 田园牧歌:西部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一)


文章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经济要参》

图据网络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