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辈亦当向死而生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8-09-13
苏轼:人生如逆旅 我辈亦当向死而生
腾讯儒学 2018-09-08
图片
这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而作。
三年以前,穆父赴任越州,苏轼曾赋诗赠别。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历经漂泊。
分别虽久,朋友间的情谊依然非常深厚。朋友的笑容,犹如和煦的春日。
相由心生,诚于中而形于外。友人温暖如春日般的笑容是澄澈与清明的内心的真实映照。友人始终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便是“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当然,苏子身上同样有此高节之风,不然,又怎会由衷地欣赏穆父这样的朋友呢?
图片
王国维称东坡的词旷且狂,读东坡的词,需观其雅量高致,他称赞东坡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关于伯夷、柳下惠之风,孟子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圣人是千秋万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
因此,凡是听到伯夷的德行和风范的人,即使是原本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即使是原本懦弱的人也知道立志上进;凡是听到柳下惠的德行和风范的人,即使是原本刻薄寡恩的人也会变得敦厚,即使是原本心胸狭隘的人也会变得坦荡。
他们的德行和风范在千秋万代之前得以奋发和表现。在千秋万代之后,凡是听说过这些的人,没有不因为感激而振作起来的。由此,可见东坡之品行与操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图片
夜里送别,多少有些凄冷的,似乎连惆怅的情绪也因是夜间,趁着墨色的裹挟,游走在四面八方。
除了东坡外,来送行的还有天边的一弯浅月和几抹淡淡的云。好在这淡月微云,能一路追随友人而去。
说东坡的词旷达,并非空言,在词的最后两句,东坡超越眼前的场景,以俯瞰的视角写离愁,写人生。离愁虽苦,却不必如此哭哭啼啼。
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上,东坡和友人一样,都是不断远行的人,都要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不必太过感伤。
生死无常,人寿有限。这个世界对个人而言不过是个逆旅,寄寓在此的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
人在世上百余年的时间里,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像是一段未知的路途,行走在其中的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为这些人、事,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有的人来去皆没有踪迹,有的人能在路途上留下些鸿爪雪泥之后离去,还有的人身死名存,获得了精神上的不朽。
图片
之所以称为“逆旅”,因为人是向死而生的。也因为这段旅途并非是条平直的大道,它充满未知与艰辛,需要有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勇气与能力。如此,才可以享受胜利者的欢乐。
在以超脱的胸襟看清了人生如逆旅之后,还能以行人的姿态一边奋力往前走,一边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路途上的起起伏伏,不抱怨,不止步不前,安之顺之,这样有雅量有高致的东坡,怎能不让人敬佩?
免责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