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桂枝(《神农本草经》)

 

为棒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野生或栽培,尤以广西栽培为多。春、夏二季采收,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药材性状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以幼嫩、色棕红、气香者为佳。生用。

【历史】桂枝之药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本草著作中,首见于《新修本草》,载“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然宋以前所用“牡桂”、“菌桂”及“桂”,其药用部位皆是肉桂树的枝皮,而非现在所用桂枝。以“幼嫩枝条入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医家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在其“本草別说”中说到“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明清以来,桂枝的药用部位,一直存在着枝条和嫩皮两种观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将桂枝的药用部位统一为嫩枝条,并写入教材。本品别名有柳桂、肉桂枝等。

桂枝功用的记载,始见于《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其“别说”中有“尤宜治上焦药用”之说。此后,《医学启源》载其能“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明代的《本草汇言》言其“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药品化义》增加“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的作用。清代的《本草再新》再次补充其具有“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的功用,用于“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经疏证》将桂枝的作用概括为“合”、“通阳”、“利水”、“下气”、“行疯”、“补中”六方面。目前,本品在温经散寒、温通血脉、温助阳气、化气行水等方面应用广泛。

【性能】辛、甘,温。主归肺、肾、心、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一、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浮散,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缓和,且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使汗液蒸化有源,为治外感风寒表证的常用药物,无论风寒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以及阳虚感寒诸证,皆宜用之。

1. 风寒表实证  治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阻,肺气失宣之恶寒发热(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桂枝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如《伤寒论》麻黄汤、《景岳全书》麻桂饮、《症因脉治》甘草麻桂汤等。

2. 风寒表虚证  治汗出当风,或表虚感受风寒,外邪乘虚内犯肌表,而营卫失和,卫表不固,见发热,恶风,汗自出,脉浮缓者,桂枝宜与白芍配伍。桂、芍相合桂枝辛甘通阳,解散肌表之风寒攘外以调卫;白芍酸苦敛阴,固护外泄之阴液,安内以和营。这一特殊配伍,为《伤寒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

3. 阳虚外感证  本品既发散风寒,又温助阳气对素体阳虚而感冒风寒之证,有标本兼顾之特长,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温病条辨》桂枝姜附汤、《伤寒六书》再造散等。

此外,桂枝亦可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夹湿见恶寒发热,头胀如裹,一身酸楚者,宜与羌活、防风等祛风胜湿药配伍,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桂枝羌活汤。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之喘咳本品外散风寒,除表证,内利肺气,止喘咳,如《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感风寒,内有伏饮者,本品性温,外散表寒,内化水饮,如《伤寒论》小青龙汤。

治疗气虚感冒风寒者本品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人参汤、《症因脉治》桂枝黄芪汤、桂枝续命汤等。

治疗太阳病未尽而入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微呕,心烦者,本品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治疗太阳阳明合证本品可与葛根等同用,如《症因脉治》桂枝葛根汤。表寒里热者,可与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

二、里寒实证

本品既能发散风寒,又可温里祛寒,故又适宜于里寒实证。

1. 风湿痹证  本品温经散寒,“通经络而开痹涩”。与祛风湿之药配伍,可助祛风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因其又长于“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更宜于上肢痹痛者。治风邪重者,常与羌活、独活、麻黄等同用,如《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生地汤。治寒邪重者,常与乌头、附子、细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乌头汤。治湿邪重者,常与苍术、苡仁等同用,如《医醇賸义》桂苓神术散。治疗历节和风寒湿痹,常与防风、附子、白术、麻黄等同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而不燥热,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湿热痹痛,关节红肿,本品多与清热药组成蠲痹除热之剂,如《张氏医通》桂枝白虎汤。治痹证日久,气血不足,经脉瘀滞者与益气、补血、活血药配伍,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2. 寒凝血瘀证  本品善入血分,为温通血脉之要药,且有似肉桂“宣导百药”之能,与诸活血药相使,可增强通脉活血之力,故为治妇女经脉受寒之月经失调、痛经、癥瘕、产后腹痛等病常用药。治妇女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之月经后期,量少,经期腹痛,痛经及崩漏等,与桃仁、芍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经前瘀滞腹痛者,与桃仁、芍药、生地黄同用,如《伤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汤。治妇人血瘀之腹中癥块,与川芎、牡丹皮、当归等配伍,如《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现代运用此方治疗妇女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有效[江苏中医药,201244(6)43]。此外,临床还用本方治疗妇女盆腔炎、产后尿潴留、恶露不尽、更年期崩漏、经期综合征及其他各种内外科病证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

3. 寒凝经脉证  本品温经祛寒,和营止痛,并能“领药至痛处”,前人称其为“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故因寒犯经脉,营气不通之厥逆、阴疽及诸痛证,均宜使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之与当归、细辛、木通等同用,治血虚寒阻肢体失于温养之厥冷或头、肩、腰、腿、足部疼痛。现代还以此类方药治疗雷诺病[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532]、糖尿病神经病变[吉林中医药200626(4)28]、颈椎病[新中医,200739(1)52]、肩周炎[中国中医药报,2010-7-14(4)]、冻疮[临床合理用药20092(13)18]。此外,也可治寒疝疼痛,如《温病条辨》椒桂汤,《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等。

4. 中焦寒证  本品温中散寒,可“立中州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常用于治疗寒犯脾胃之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治脾虚湿盛之吐泻、腹胀,本品配伍白术、藿香、木香等,如《医学启源》桂苓白术散。治虚寒腹痛,以之配伍芍药、饴糖、生姜等,如《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寒气腹痛,二便清利,以之配伍陈皮、生姜等,如《症因脉治》桂枝芍药汤。治寒凝气滞腹痛,以之配伍厚朴、枳壳、苏叶等,如《杂病源流犀烛》桂枝四七汤,上述方剂也适用于脾阳不运所致吐泻、食少者。

此外肺寒咳喘而无表邪者,本品亦可温肺降逆,常与化痰、平喘、止咳药同用。如《医醇賸义》温肺桂枝汤,其与沉香、紫苏子、橘红配伍。《张氏医通》三建膏,其与附子、桂心、干姜、川椒等配伍,制为膏药,外贴肺俞、华盖及膻中穴治冷哮喘嗽。

三、阳虚证

本品能入心、肾、脾经以温助阳气,常用于治疗心阳不振,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多种病证。

1. 心阳不足之证  前人称“桂枝振心阳,如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而天日复明也”,其上助心阳以通脉,故常用于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心悸。胸癖多因心阳不振,气血不运,心脉瘀阻所致本品温助心阳,温通心脉,为治胸痹之常用药,如《金匮要略》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萎薤白桂枝汤等皆含桂枝。迄今上述方剂治疗胸痹仍颇有效验,常为临床化裁用于治疗冠心病。

仲景凡治疗心动悸疾患多用桂枝与炙甘草两味相伍。如《伤寒论》炙甘草汤,以桂枝与人参、阿胶、麦冬等同用,治疗气血虚弱无以养心,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脉气者。现代常以桂枝配伍温阳、益气、补血、养阴、活血之品,治疗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以及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所致的心悸、怔忡。如以之与茯苓、白术等合用,治阳虚水泛之心悸、怔忡[甘肃中医200720(7)25-26]以之与龙骨、牡蛎等配伍,治阳虚虚阳上浮之心悸[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5)1066-1068]以之为主药,配伍黄芪、党参、川芎等,治心脾气虚之心悸、胸痹[中国医药指南,201126(9)307-308]。

2. 肾阳不足之证  《本草述》言:“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桂枝下温肾阳以祛寒,更长于助膀胱气化以行水,常用于肾与膀胱虚寒,气化不行之水肿,小便不利及梦遗失精、奔豚腹痛。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本品常与茯苓、泽泻等同用,如《伤寒论》五苓散。治肾阳偏虚,寒水内盛者,可再配附子等温补肾阳之品,如《程门雪医案》五苓皮汤、《李聪甫医案》真五汤、《邹云翔医案选》芪附汤。偏脾虚湿盛者,可再配薏苡仁、苍术等健脾除湿药,如《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健脾利水汤、《黄文东医案》加减胃苓汤。湿热内蕴,下阻洲渚而不能化气行水者,可再配清利湿热之药,如《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张伯臾医案》桂红汤、《临证治验》五苓加味汤。该配伍形式广泛用于肾炎水肿、特发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尿路感染、黄疸、早期肾功能不全、眩晕、泄泻等病证之气化失司,水湿内蓄者。

因桂枝温肾阳以固肾气,并使阳气归藏,则神动失精可除。故亦可治肾阳被损,心肾不交,阳浮于上,失精于下之梦遗者,如《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验回忆录》以上方加茯神、朱砂,治夜寐不安,寐则梦遗者,也确有良效。

治下元虚冷,冲气上逆而发为奔豚者,《金匮要略》记载用桂枝加桂汤主之。该方目前在临床广泛用于奔豚气也有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报道[四川中医,201230(2)40-41]。

3. 脾阳不运之证  本品温脾阳以助运水,即张寿颐所谓“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常用于脾阳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眩晕,常与健脾除湿药配伍,共收温阳化水蠲除痰饮之效,如《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若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以小青龙汤、桂等五味甘草汤治之。以上方剂,至今仍是临床治疗痰饮咳喘、眩晕的基础方。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2. 本品通血脉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3. 本品用量过大易出现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等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按语】

一、关于古今桂枝药材的讨论

桂枝一名,古今医药人员无人不知。但其药材的变化,却不为后世医家知晓,由此产生出若干不实之词和用药的差错。

明代以前所用桂枝,系以桂树较粗的枝皮入药,其枝条直径应在5cm以上,相当于目前的官桂(桂通)药材。自《本草经集注》起,桂类药材有3类,以老龄树的“老宿”干皮加工为“扁广”(板状)的牡桂。以“嫩枝破卷成圆”,为菌桂,并认为卷至“三重者良”;经实践将枝皮卷为内径如铅笔大的三层筒状,其树枝直径应大于5cm。以更大枝皮或较小干皮,加工为“半卷”状之桂。本草中收载的牡桂、菌桂与桂,并非品种不同,只是入药部位的差异。《新修本草》称桂乃“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牡桂嫩枝皮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蜀本草》进一步解释说“嫩枝皮……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本草衍义》也认为:“《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以上不仅说明古代桂枝为桂树枝皮,同时还说明当时还可以将桂枝称为肉桂或桂心。所以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在《伤寒论》和《千金翼方》中书为“桂枝”,而《千金要方》中写为“桂心”,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又写作“肉桂其所用药材完全一样。

现代使用之桂枝以幼嫩枝条入药,最早记载于北宋七年(公元1092年)之《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谓“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但当时并不称桂枝,只叫柳桂。直至《本草纲目》仍以桂皮“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大约在明清之际才将柳桂改称桂枝,如明末《本草汇言》(成书于1624年)记载“桂枝……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

二、关于桂枝“去皮”的讨论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用桂枝之方,均有“去皮”的修制要求,说明当时之桂枝药材有“皮”叫去,但所去之“皮”为何物,历代本草及仲景医书的众多注家皆持回避态度,无人论及。实际上,其所去之“皮”,又称之为“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即刮除外表之栓皮,以保证用药的洁净和称量的准确。正如《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指出:“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称之。”可见当时所用树皮类药材均有这一制作要求,将桂枝刮净栓皮后,则称为“桂心”,二者同为一物。

有人未加深究,望文生义将目前之桂枝剥除树皮,但用其木质部分,在处方中书以“桂木”、“桂枝木”或“桂心”。这种用药方法肯定是错误的,完全有悖于仲景的本意。试观《伤寒论》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桂枝与厚朴下都注明“去皮”二字,厚朴本为树皮入药,如若去掉树(枝)皮那又使用什么呢?由此可见,其所谓“去皮”,并非剥掉树皮,而是去其栓皮。现已用柳桂作桂枝,因其幼嫩,外表已无粗糖之栓皮可去,故不可拘于古方之规定而强去其枝皮,否则,将难以收到使用桂枝的预期目的。

此外,所谓“桂心”者,在古代与桂枝同物异名,故《千金要方》等将二名互用是无可非议的。但现代之“桂心”乃是肉桂的加工品,不可再与桂枝混为一谈。

三、关于桂枝“调和营卫”的讨论

《伤寒论》以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营弱卫强而汗出者,谓该方具有“调和营卫”的功效。有人据此称桂枝为“调和营卫”之药,则有欠妥当。从生理上讲,营主充养五脏,洒陈于六腑卫主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二者调和,内外俱安,故无病。从病理上讲,若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则卫气盛于外与邪抗争,而致“卫强”;卫因受邪无以固外致营阴难以内守,其汗自出,而致“营弱”。桂枝汤以桂枝辛温透散之性,宣通阳气,祛风散寒,使邪气祛除以治“卫强”;白芍敛养阴液,护营内守,以疗“营弱”。二药合用,方有安内攘外,调和营卫之功。方中桂枝的基本作用仍是祛邪解表,并无调和营卫之能。复方所显现的作用,方中各药未必能一一具有,这是认定药物功效时必须注意的。

四、关于桂枝“止汗”的讨论

桂枝“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说法,在医药文献中时有所见。桂枝发汗解表,其言不假,早为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所证实,正如《本草汇言》所说“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称其“止汗”,则失之片面,故早已受到众多医药家驳斥。王好古认为:“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本草衍义补遗》曰:“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自汗止,非桂枝能收汗而用之”。黄宫绣《本草求真》亦认为:“书皆言(桂枝)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能收,只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有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其对“止汗”一说的批评十分中肯,足供参考。

五、关于桂枝“解肌”的讨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后人因此称桂枝“止烦出汗,祛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本草求真》)至今,谓其“发汗解肌”之书亦不少。仲景谓“桂枝解肌”,本指桂枝汤治疗风寒表虚证之营卫不和而言,并未论及桂枝单味药的功用。《伤寒论》注家多认为解肌是与发汗相对而言,如尤在泾谓“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汤)之发汗不同”,含有不以峻汗而发散表邪之意。桂枝若不与白芍同用,仍为发汗之品,只是不如麻黄之强度而矣。现称桂枝有“解肌”功效,已失《伤寒论》本义。加之这一术语历来界定不明确,诸家使用较为随意,各有所指,所以本书未宗其“解肌”之说。

六、关于桂枝“平冲降逆”的讨论

《金匮要略》以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该证因冲气上逆所致,方中桂枝用量较大,故又有称桂枝“平冲降逆”者。奔豚之证,病因不一,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而冲气上逆者,宜温肾阳,消寒气以治之心阳受损,水饮上冲者,宜助心阳,化水气以治之肝郁有热,而气逆于上者,宜养血疏肝以降逆。桂枝用治该证,皆因其通阳化气,温经散寒,使阳气充阴气散,而冲气自然下藏并非桂枝有沉降之性以直接降敛冲逆。其“平冲降逆”实为温经助阳之间接功效。《本草求真·凡例》中已不赞成将间接之效列为功效认为这种做法是“隔一隔二以为附会,……义虽可通,意难即误”。谓桂枝“平冲降逆”,尽管有助于掌握其主治奔豚之特殊应用,但与其能治脾虚泄泻、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而并不言其止泻、利尿一样,恐不将其视为功效为宜。

七、关于桂枝“宣导百药”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称“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名医别录》又谓其“宣导百药”,说明古代之桂枝可辅助多种药物以增效。目前之桂枝是否具有类似特点,迄今未见论述。从临床用药来看,其结论是肯定的。如桂枝与祛风湿药同用,既可温通血脉又可增强多种祛风湿药宣痹之功。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养营汤、《校注妇人良方》养心汤等,以桂心与人参、当归等相伍,有助于补气滋营,养心宁神作用的发挥,如改用桂枝,同样有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之能。

临床报道以本品为主药,配伍炙甘草、砂仁、佛手、苍术、茯苓、赤芍、阿胶,治疗脾虚型贫血疗效显著,不仅乏无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且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红蛋白(Hb)亦恢复到正常值[中医杂志,198412)709]。上方益气补血之药仅阿胶一味,但收效甚佳,其中桂枝温运阳气,使阳生以阴长,并振奋脾阳生化之机,以助气血生长,可为本品“宣导百药”的有力例证。

八、关于古今桂枝解表作用差异的讨论

弄清古之桂枝与今之官桂(桂通)基本相同,均以较小枝皮入药,目前一般认为桂枝解表,而官桂专于温里而不治表证。如此截然区分二者功效,恐失之偏颇。用枝皮作桂枝祛邪发表,有长达千年的应用历史,其功效值得肯定。陈承等人认为现用之桂枝“尤宜治上焦药用”,但并未否认古之桂枝不宜入治上焦之药。该结论是出自用药效果,还是受当时法象药理之影响,现已无法确定。为阐明两种桂枝在解表方面的异同,学者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官桂虽含挥发油及桂皮醛较高,但在煎剂中二者含量无差异二者水煎液的解热、镇痛等与解表相关的药效作用,亦无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均不支持官桂不能解表的说法。鉴于解表的药效指标是多方面的,其最终结论又必须以临床疗效为依据,故两种桂枝在解表方面的异同还值得多途径的综合研究(桂枝古今名实考证及其与肉桂化学成分和药理的对比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九、关于桂枝性能的讨论

现代认定本品药性为温,无一例外,但古代有谓其性热(如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或微温(如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者。揣测其认识分歧之由,主要有二药之四性本为定性而设,若要进而甄别其热与温、温与微温等细微差异,因缺乏客观度量标准,诸家结论不一,在所难免,此其一也。其更重要的原因,恐与其所用药材不一有关。若以肉桂(枝皮)作桂枝,则其性较柳桂更温,故可言其性热若以柳桂作桂枝,则其性不及原桂枝(枝皮)之温,故又言其为微温。这正与张元素、张璐业医时代所用桂枝药材有区别的实际相吻合,这第二种理由也是很有可能的。现代桂枝药材绝无相混,其药性也就一致了。桂枝辛甘之味,古今均无异议,其真实滋味芳香辛辣而微甘,又与辛能发散、辛甘化阳等药性理论相符,故难生歧义。

关于桂枝的归经,历代分歧较大,至今仍无一定之论。避开经络的归属,仅就脏腑而言,其能解表,可于肺;其温经助阳,可遍及肾、心、脾及其他脏腑其善血分主要作用在肝与心其化气行水,以脏言之则入肾,以腑言之则膀胱……因其归经过广,故诸家认识难趋一致。本书参考众家折衷处理,谓其主归肺、肝、心与膀胱。但本品温经助阳不及肉桂,又非典型化瘀之品,其归经实应以肺为最主要。

本品的升降趋向,历代医药家见解不一。李东垣谓其“阳中之阳,浮也;……上行而发表”;《本草求真》强调其“有升无降”。而《本草思辨录》认为桂枝乃“下冲专药”;《医学衷中参西录》批评众本草家“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近代以来,一些中药学专著称桂枝的功效应增“平冲降逆”。由是容易产生本品既升浮而又能沉降的看法。实际上,李东垣、黄宫绣对桂枝升降浮沉性能的认定十分正确。周岩、张锡纯言其能主治气逆之证,并无不妥。但不能以此作为其又能沉降之根据,实际上二位亦无此意。古今用本品平冲气,治奔豚,有时用为君药,但奔豚一证,未必一定选用桂枝,其所适宜者,或表寒误下里虚,外邪乘虚内入,引动膀胱寒水或中阳不运,寒饮聚而上冲于胸。桂枝外散寒邪,内温心肾阳气既可去其诱因,又可扶助根本,正好以其升浮及辛甘温热、之特性,间接收到“降逆气”之效果,不应将其视为直接平冲降逆而谓其有沉降趋向。

至于桂枝“降气定喘”之说,亦与其治奔豚相似,本品一则散寒解表,以宣畅肺气,可使肺气闭郁之咳喘缓解一则温阳化饮,使之不能上贮于肺而作咳喘。此与沉降性的平喘止咳药并不相同仍然得益于其升浮之力。

由上可知,桂枝并非二向性的药物,其作用趋向性以升浮趋向为主。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挥发油0.2%~0.9%,油中主含桂皮70%~80%,还含有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β-荜澄茄烯、菖蒲烯、香豆素等。

二、 药理作用

桂枝醇提物能抑制大肠埃希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桂枝煎剂对流感亚洲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醛、桂皮酸钠能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提高痛阈值,促进发汗。桂皮醛具有镇静、抗惊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眩晕  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白芍各10g)治疗本病58例。水煎,早、晚分服,1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8例,显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湖南中医杂志2003,(1)40]。

2.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内服治疗本病35例,每次3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显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浙江中医杂志2005,11)506]

3. 治疗盆腔炎症性包块  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生牡蛎、败酱草、三棱、莪术、甘草)治疗本病65例。水煎,分早、晚内服,1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2例,显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3%[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9]。

4. 治疗粒细胞减少症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赤芍、白芍、干姜、大枣)对57例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治疗。水煎服,每日2剂3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22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7.2%[亚太传统医药,201062):34-35]。

5.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采用桂附芍药汤(附子15g,桂枝10g,白芍15g仙茅10g,淫羊藿15g,肉苁蓉10g,补骨脂10g,当归10g全蝎9g)治疗本病60例。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4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河南中医,2012,32(8)1033-1034]

6.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选用白虎桂枝汤(石膏30g,知母10g,桂枝10g,粳米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凉服,治疗本病20例。3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现代医院,20055(10)65]

7. 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选用白虎桂枝汤为基本方(生石膏30g知母9g桂枝9g,粳米9g甘草3g),治疗本病46例。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结果近期控制30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8)25]。

8. 治疗慢性低血压综合征  选用黄芪30g桂枝10g,水煎5~10分钟,当茶饮用西洋参2~3片(含服)治疗本病。2周为1个疗程。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481]

9.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法半夏9g黄芩6g,党参10g,炙甘草10g桂枝8g,白芍12g,生姜6g,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结40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6)68-69]

10. 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选用炙甘草、生姜各6g桂枝、白芍、白术、当归各10g大枣10枚,酸枣仁、木香各12g,治疗本病患者37例。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结果治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19%[山西中医,201127(1)22]。

11. 治疗慢性荨麻疹  以黄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荆芥15g细辛5g当归尾20g,乳香10g,大枣10枚,甘草15g,生姜10g治疗本病66例。药物用冷水浸泡15分钟,煎沸分3次服,每日1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愈57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云南中医药杂志200829(2)27-28]。

12. 治疗鼻窦炎  选用桂枝汤为主方加味(桂枝、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辛夷、苍耳子、桔梗、川贝母、制半夏),治疗本病86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周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8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8%[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43)144]。

13.治疗前列腺增生  以灯栀枝桂汤(灯心草20g木通、栀子、桂枝、车前子、萹蓄、茯苓、泽泻各15g,干姜10g)治疗本病患者42例。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3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河北中医,200931(5)7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