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附:葛花)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葛根(《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前者全国各地广有分布,后者主产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野生或栽培。一般春秋二季采挖,由于根多粗大,不易干燥,故产地多趁鲜品纵切或横切成块片,晒干或微火烘干。生用、煨用或磨粉用。药材性状气微味微甜,以块大、质坚实、色白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炒葛根、煨葛根。

【历史】葛根既可鲜品入药(古方称生葛根),又可鲜品切片干燥后入药。为示区别,唐代《药性论》称后者为干葛。干葛之名,宋以后医方多用之。至明代又将葛根称甘葛,《滇南本草》谓“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苦葛乃为野葛的同属植物云南葛根,其根味苦而不甘,有毒,一般不作药用。

葛根入药的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中品,谓“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对后世医家应用葛根影响颇大。其后,《名医别录》据《伤寒论》等医方使用葛根的经验,补“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之重要功用。并谓可“疗金疮”。此应用一度为晋唐五代医家青睐。如《本草经集注》“取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为要药”;唐代《药性论》称“熬屑治金疮”;《本草拾遗》言其“破血、合疮”;五代《日华子本草》认为其可“排脓破血,傅蛇虫啮,解窨毒箭”。唐代,《药性论》提出本品可“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尤其“主解酒毒”,为其后临床医家所重视。金代《医学启源》称其“通行足阳明之经”,并可“发散小儿疮疹难出”;《珍珠囊》又谓本品能“升阳生津”,李杲言其“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虽葛根功能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除烦,透疹,升阳止泻,止呕,活血疗疮,解酒毒等,然金元尤强调“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明代,《本草纲目》增“散郁火”功效。至此,本草对葛根功用的认识基本趋于完善。现代对葛根的应用,除继承前人经验外,通过研究和实践,又扩大了葛根原有功效和主治范围。尤其在对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呈现出较好前景,值得临床重视。

【性能】甘、辛,凉。主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活血疗疮,解酒毒。

【应用】

一、表证

葛根为辛散之品,既能发散表邪,又善清退肌热。《本草汇言》称“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尤多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风寒表证   葛根虽为辛凉之品,然临床尤多用治风寒表证。《本草纲目》引《伤寒类要》以葛根、豆豉煎服治伤寒。《澹寮集验方》二姓不传散,以本品配苍术、甘草,加葱煮散服治外感风寒证。若风寒表证,发热恶寒,项背强者,葛根不仅可散表邪,解肌热更能升津而使筋脉得以舒缓,故临床多用。若证属风寒表实无汗者,可与麻黄等发汗力强的药配伍,如《伤寒论》葛根汤,《寿世保元》发表丸(麻黄、葛根、苍术、甘草);若证属风寒表虚汗出恶风者,常与治风寒表虚之桂枝汤合用,如《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幼幼集成》柴葛桂枝汤。若外感风寒,寒邪人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葛根外能散表寒内可清里热,常为主药。如《寿世保元》发表散,以葛根与川芎、黄芩、甘草配伍,加生姜、葱白水煎热服治此证。《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以之与柴胡、黄芩、石膏、羌活等同用以解表清里。《证治宝鉴》加减丽泽通气汤,以本品配苍耳子、辛夷、细辛等治外感风寒,鼻不闻香臭,涕出不通者。《医学入门》十味芎苏散,用葛根合川芎、紫苏等药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疏风止嗽丸,以之与苏梗、前胡、桔梗、半夏等同用,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或久咳有痰,表邪未尽者。若外感风寒又出痘疹者,葛根既解表又透疹,十分常用。如《扶寿精方》和解散,以葛根与升麻、防风、羌活等配伍,治小儿外感风寒,遂发痘疹者。《原瘠要论》升发汤,以葛根同升麻、苏叶、赤芍等同用,治外感风寒,皮肤干燥,毛窍不开以致疹子不出,甚则内攻腹胀气喘者。

2.风热表证   因葛根发散表邪,“解肌热”,且性凉而兼能清热止渴,故现代临床亦有将之用治风热表证者。如《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银柴散,以本品同金银花、柴胡、荆芥、牛蒡子等配伍,治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口干而渴者。《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复方银葛芷汤,以之配金银花、板蓝根、白芷等,治风热感冒效佳。同书奇灵感冒汤,以葛根同柴胡、黄芩、荆芥、防风、菊花同用治此证,称“是方药廉效奇”。若外感发热甚者可用葛根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如《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之柴葛解毒汤。

二、痘疹

葛根升散外达,于痘疹斑痧等颇为常用。《医学启源》谓其“发散小儿疮疹难出”。明代《药品化义》曰:“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无论斑疹等已透未透,均可使用。《药盒医学丛书》曰:“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已见点不可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如《诚书》十神汤,以之与升麻、赤芍、麻黄等同用治壅热将发疮疹。《证治汇补》升麻玄参汤,以葛根、升麻、玄参、甘草等份水煎服,治外感热盛发斑,隐隐未透。《医钞类编》升君汤,以葛根、升麻等同补气之人参合用,治因元气虚弱,斑出不透者。《种痘新书》百一快斑汤,以之配荆芥、升麻、连翘等品,治痘毒壅不起者。《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用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配伍,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入柽柳、蝉蜕、紫草等品以增强透散之力,如上海中医学院编《儿科学》之清解透表汤。对痧证,《喉痧证治概要》解肌透痧汤,以葛根与荆芥、鲜竹茹、浮萍、蝉蜕等配伍,治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烦闷呕恶者。《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亦用葛根等品治痧疹发不出,烦闷躁乱。《幼科直言》葛根解肌汤,以之与防风、薄荷、桔梗、山楂等同用,治痘疮顺证发热,或未见点,属疑似之间者。

葛根亦常用于痘疹的中后期,可外散邪毒,解肌退热。《医宗金鉴》加味升麻葛根汤,用以合防风、赤芍、淡豆豉等,治痘方出而身痒者。《麻科活人全书》化毒清表汤,以葛根配薄荷、连翘、黄连、玄参等品,治麻疹发疹期,皮疹已出,红肿剧烈者。《寿世保元》十仙汤,以之同柴胡、黄芩、栀子、生地等用,治麻疹后余毒未清,余热未尽者。

三、 烦渴

葛根治渴,《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谓能“主消渴”,唐代《药性论》谓其“止烦渴”,无论虚实均可使用。如虚者,《珍珠囊》谓:“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而实者,《本草正》曰:“热而兼渴,此为最良”。其生津止渴除烦,单用即效,如《太平圣惠方》以葛粉煮粥或葛根煎水服,治烦躁热渴。《御药院方》水葫芦丸,以之与人参、乌梅肉、木瓜等炼蜜为丸,含化咽津治烦渴。更有《寿世保元》千里梅花丸,以之与乌梅肉、腊梅花、百药煎等为丸噙化,用于夏月长途,津少口渴者。因葛根味甘而善生津止渴,故古今亦多用治消渴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之与生山药、生黄芪、生鸡内金等合用,治消渴病(气虚型),气不布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者。《仁斋直指方》天花散,以之与天花粉、鲜干地黄、麦冬等同用,治消渴属阴津不足者。对气阴两虚消渴,葛根常与人参、黄芪、麦冬等同用,以气阴双补,如《杂病源流犀烛》之玉泉丸。

四、 泻痢

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之效。于泻痢,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实证;既可用治热证,又可用治寒证。如《临证实践》藿香汤,以本品与藿香、苍术、草豆蔻、薏苡仁等配伍,治因湿所致腹泻、暑泻。《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刘氏止泻汤,以葛根、车前子、甘草三味煎服治小儿湿热型腹泻。若病情稍重,《中医精方荟萃》热泻散,以之与黄芩、半夏、鸡内金、柞树叶同用。若湿热泻痢,热重于湿,可以之配伍黄连、黄芩,即《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此方原书虽治表证误下而成之协热下利,然临床应用表明热利而有表邪者用之辄效,热利而无表邪者用之亦佳。此方已成为后世治湿热泄泻、湿热痢疾之代表方。现代有以此方为基础,加白头翁、槟榔制成保留灌肠液以保留灌肠,治湿热泻痢者,如《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之清肠液。同书之海葛地连汤,以葛根配伍铁苋(又名海蚌含珠)、地锦草、黄连等治痢疾下利赤白者。

对虚证,临床常以葛根煨用,且尤强调治脾虚腹泻。李杲曰葛根为“治脾虚腹泻圣药”。如《小儿药证直诀》之七味白术散,以之与人参、白术、木香等配伍,治小儿脾虚腹泻效佳。《吴少怀医案》葛术汤,以本品配山药、白术、煨姜、肉豆蔻等健脾温中止泻之品,治属中焦虚寒之腹泻。若脾虚之泻不止者,《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米壳焦山楂汤,以其与补气健脾之山药、白术,收涩止泻之罂粟壳、焦山楂等配伍,共奏补气健脾,涩肠止泻之功。

五、头面诸疾

葛根轻扬发散,上行头面,《本草经疏》“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于头面疾患,实者可散邪,虚者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正义》)以充养头面。又因其乃“阳明经药”(《本草纲目》),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本草正》),故临床尤多用治足阳明经相关之头面疾患。

1. 头痛   前人有“高巅之上,唯风可达”之语,对外邪风邪之头痛,葛根可入头面而散风。如《伤寒大白》二白干葛汤,以本品配升麻、白芷、葱白,治阳明表邪头痛,额前痛连及目眶者。《审视瑶函》升麻芷葛汤,以之再配薄荷、川芎、石膏等品,治阳明经头风头痛。现代临床常以葛根与川芎、白芷等功善祛风止头痛药同用治多种头痛,如《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芎芷汤(葛根、川芎、白芷、丹参、地龙)治偏头痛,经验方蝉葛芎芍汤(葛根、川芎、白芷、蝉蜕、细辛、白芍、甘草)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17]。

此外,因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头痛眩晕,可与人参、黄芪等补脾益气药合用,如《证治准绳》益气聪明汤。

2. 鼻渊   葛根散邪排脓,以宣利肺气。又为阳明经药。鼻虽属肺,然“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本草纲目·辛夷》),葛根能升阳明清气,以充养上窍,可以消除鼻渊之因。如《证治准绳》温肺汤,以本品配黄芪、升麻、丁香等治因肺气虚弱所致鼻塞或鼻流浊涕。《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治鼻渊方,以葛根同苍耳子、白芷、黄芩、桔梗等同用,治鼻渊偏热,可奏清热排脓止痛之效。《中医精方荟萃》桔葛苍耳煎,以之与桔梗、苍耳子、辛夷、连翘等配伍,亦用治鼻渊偏热者,临床观察,有比较满意疗效。

3. 面部疮肿   葛根能入头面散邪消肿,活血疗疮。《外科正宗》柴胡葛根汤,以之配黄芩、连翘、牛蒡子等清热解毒散邪之品,治颐毒表散未尽身热不退,面颊红肿坚硬作痛者。《医宗金鉴》升阳散火汤,以之与升麻、羌活、芎、僵蚕等同用,治颊疡(生于耳下颊车骨之疮疡,始发如粟,色红渐大如榴)失治或过敷寒凉,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现代还以之用治腮腺炎,如经验方腮腺宁,以其与连翘、大青叶、赤芍、全瓜蒌合用,治疗腮腺炎49例,临床疗效满意(腮腺肿6天内完全消失,发热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中医杂志,1984(4)45]。

此外,《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以葛根配秦艽、升麻、防风等,治阳明经中风,口眼埚斜,恶风,四肢拘急。《中医精方荟萃》止痉汤,以之同丹参、白芍、地龙合用,治面肌痉挛者。

六、酒醉

葛根在唐代已用来“解酒毒”,如《千金要方》以鲜葛根捣汁饮治酒醉不醒者。宋代《本草衍义》以葛根取粉治酒醉者,并曰:“病酒及渴者,行之甚良”。饮酒过度者多烦渴,损伤脾胃者又可出现纳差、呕吐等症。葛根能“主呕吐”(《神农本草经》)、“开胃下食……止烦渴”(《药性论》),故对醉酒者,有对症之效。临床亦可配入健脾开胃止呕之品,《药品化义》称葛根“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如《普济方》葛花丸,以葛粉末与葛花、砂仁、(草)豆蔻、乌梅等同用,治饮酒太过,呕吐者。《儒门事亲》葛根散,以之与葛花、砂仁等合用,治饮酒过度,酒毒内蕴者。《嵩崖尊生》二陈汤,以之同陈皮、青皮、半夏等配用,主治酒厥。

葛根除用治因酒所致脾胃不和,也可用于非酒引起的脾胃不和。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散,以之与人参、藿香、木香、茯苓、甘草配伍,治脾胃不和,昏困多睡,乳食减少者。《保幼新编》消胀散,以之同莱菔子、苏梗、陈皮、白术等合用,治小儿腹胀,并称“此方治儿胀之圣剂,累试辄效”。对胃热呕哕,又可清热和胃。如《肘后备急方》以葛根捣汁服治(胃热)干呕不息。《外台秘要》小品茅根汤,以白茅根、葛根煎服治热哕。《普济本事方》竹茹汤,以葛根配竹药、半夏、生姜等治胃热呕吐。

【用法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升阳止泻用于脾虚腹泻宜煨用,清热生津以鲜葛根为优,若用鲜品,剂量可适当增大。

【使用注意】本品毒副作用不明显,古代还以葛根“蒸食”(《本草经集注》)。或“切入煮茶中以待宾”(《本草衍义》)。然亦有医家认为用之当慎。如明代《本草正》云:“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清代《本草从新》言“夏月表虚汗多尤忌”。临证亦当注意。

【按语】

一、葛根性能的讨论

本品真实滋味甘,又具升阳生津功效,故自《神农本草经》标甘味以降,历代统一。《本草纲目》言其味“辛”,虽非真实滋味,然与其“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作用吻合。对其性的标定,历代本草以“平”为主流药性。然《本草蒙筌》认为葛根性“寒”,《本草正》言:“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考虑到葛根确有清热生津作用,本书标“凉”。然若将葛根煨用其性偏于微温。若用鲜葛根,其寒凉之性较干葛为强。《名医别录》将鲜葛根汁定为“大寒”,主治“消渴伤寒壮热”。

葛根归经,素以胃(按经络辨证称足阳明经)为主。亦有谓其入脾、肺、膀胱经者。因本品尚主治风寒风热表证、痘疹、烦渴、泻痢、酒醉等,并不限于胃(或足阳明经)。尤其肺、脾二经,亦很重要。自金元以来,强调为足阳明经药,凡阳明之病,尤多用此。张元素更称此“非太阳药也”,并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从临床实际看,张氏之语,言过其实。

二、粉葛根与药材质量的讨论

葛根入药,近代多以纤维少、粉性足者为佳,处方专以“粉葛”为名。然考诸文献,却非如此。如梁代《本草经集注》即云:“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南康、庐陵(江西境)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所谓多肉而少筋甘美者,应指甘葛和食用葛而言,虽食用较优,然药用却次。从现代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看,葛根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含量以纤维重、粉性差的野葛为最高。故临床不应片面强调粉性足之“粉葛”入药。

此外,还当注意“粉葛”不同于“葛粉”。葛粉首见于《开宝本草》,即葛根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嘉祐本草》称“中品上卷葛根条,功用与此(即葛粉)相通”,现代临床多用葛根而少用葛粉。

三、野葛与葛根名实问题的讨论

葛根古今药用不止一种,而且野生品和家种品均供药用。《本草纲目》“葛有野生,有家种”。由于古人早以葛根蒸食,故有栽培。然从食用者“多肉少筋,甘美”推之,当主指甘葛和食用葛而言。相对来说,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以野生为多。故植物学又称此种为野葛(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但应注意,中药野葛与植物学野葛同名而异物。中药“野葛”一名苜,见于《神农本草经》,谓“钩吻,味辛,温,主金疮……一名野葛”。《名医别录》称其“有大毒……(主)恶疮疥虫”。《岭表录异》云“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从植物上看,古人所称野葛,为马钱科胡蔓藤的全草。药理研究表明,其根、茎、叶三部分均有剧毒,故临床不内服,《名医别录》言“不入汤”。对痈肿疮毒、疥癞、瘰疬等,常捣敷或研末调敷或制膏外用。由于葛根与野葛名相近而性大异,临证切忌混淆,《本草纲目》亦强调“钩吻,虽名野葛,非葛根之也者”。

此外,在对古方挖掘整理中,对这类名实问题亦应有相当警偈。如《太平圣惠方》有野葛膏,以野葛同乌头、巴豆、雄黄等制膏外用,治江南风毒,脚气肿满及筋脉拘急疼痛。《圣济总录》野葛膏,以之同附子、牛李子并根制膏外涂抹患处,治风瘙隐疹肿痒,状如搭瘇或如茧粟。方中野葛当然非豆科药用之葛根而实为钩吻。

四、葛根所治阳明表证的讨论

葛根自明代以来临证多用治阳明表证。阳明表证源于朱肱《类证活人书》。其曰:“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长,此足阳明胃经受病也”,“今言一二日传阳明经,可表而已”。继之,明代陶华《伤寒六书》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制柴葛解肌汤以补朱氏用方之不足。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及《类证活人书》的论述,提出了阳明表证一说。其目的在于与阳明经证的白虎汤区分开来。故表证有太阳表证、阳明表证。太阳表证即伤寒与中风;阳明表证即上述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等症。王泰林《退思集类方歌注》云“阳明表证初起微恶寒,及至壮热则寒不复恶矣。”

从前人对阳明表证的论述及其代表方柴葛解肌汤解表药与清热药同用的事实来看,阳明表证实际上就是外感风寒,寒郁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的病证(可兼见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寐,眼眶痛等症)。因其表寒未解,里热已起故治疗上当解表清里。葛根既“清风寒,净表邪”,又善清里热,“散郁火”。且“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故每为阳明表证主药。与功善解表清里之羌活、柴胡、黄芩、石膏等组成的柴葛解肌汤对外感属寒郁化热,表邪未解者,常用屡效。

五、葛根“解肌”功效的讨论

“解肌”这一中医述语,其含义可因不同语言环境而异。当然就字义而论,最直接的解释即剖开肌肉。但中医多用其引申义。作为药物功效或治法,现代倾向于将之释为对外感风寒表虚的治疗方法,以区别于发汗作用强、临床用治外感风寒表实的麻黄或麻黄汤。如王子接《古方选注》曰:“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阳篇云:‘桂枝(指桂枝汤)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称解肌“是治疗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方法”。然考诸本草,却不尽然。作为药物功效的“解肌”,首见于《名医别录》。如麻黄“通腠理,解肌”;葛根、石膏“解肌发汗”。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曰:“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可见“解肌”并非专指桂枝等治风寒表虚的药物。其实,凡能透散肌表之邪,解除因肌表闭郁而致肌热,无汗或有汗者,均可称之为解肌。《证因脉治》曰:“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温病条辨》谓“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再从具体药物看,如葛根之解肌《药品化义》称“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本草汇言》云“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何以热退渴止汗收,乃因葛根可透散肌表之邪(解肌)而去病之因。再如桂枝,《本草纲目》言因“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经逢原》称桂枝因“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至于石膏之解肌亦与前人认为其辛散透表有关。如《本草经疏》云:“石膏,辛能解肌”,《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有透表解肌之力”。当然,葛根在很多现代中药专著功效项中仍保留使用“解肌”(其他药物已由同义的其他功效述语取代),还与其自明清始强调入阳明经,治阳明表证有关。《本草纲目》“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本草求真》曰:“阳明主肌肉者也”(葛根条)。阳明表证乃由太阳表证(邪在皮毛)不解内传阳明(邪在肌肉)所致。《本草汇言》称“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倪朱谟之“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一语,清楚地表明邪在肌腠属阳明。而葛根之“发表解肌”正反映了其长于用于阳明表证这一特点。

六、对葛根活血功用的讨论

葛根活血作用认定始于唐代。《本草拾遗》云:“葛根生者破血,合疮,堕胎”。《日华子本草》亦言其能“排脓破血”。然古人以葛根活血,其应用主要与疗疮联系在一起。现代临床拓展了葛根活血功效的适应证,将之用治多种与瘀血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见其后“临床新用”)。更有医家从葛根之活血,现代研究其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量这一实验结果出发,将之与鸡血藤、半夏、夏枯草组成葛藤二夏汤治顽固性失眠者。据作者称,通过其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顽固性失眠大部分伴有颈椎病,并认为颈椎病是本,失眠是标。葛根之扩张脑血管,与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经络作用,可促使椎间孔周围滑膜充血水肿消退,解除神经根压迫,改善脑部供血。临床以该方用治顽固性失眠近70例,效果良好(《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可见,对药物功用的认识,除了继承也应发展,只有这样,学科才能不断进步。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葛根中主含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黄豆苷、黄豆苷以及黄豆苷元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苷等。还含有香豆素类成分,如67-二甲氧基香豆素、6-牻牛儿基-74'-二羟基香豆素等。其他成分有尿囊素、β-谷留醇、胡萝卜苷、氨基酸、淀粉等。

二、 药理作用

葛根水提物有解热、抗炎等作用。葛根水提物及醇提物有降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葛根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血压;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可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抑制脑缺血损伤并能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梗死心肌代谢。葛根醇浸膏、黄豆苷元和葛根素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外,还有保肝、改善肾功能、抗骨质疏松、抗氧化、抗肿瘤、调节血脂等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冠心病   葛根素4~5mg/kg,用注射用水稀释至50ml静脉注射,约4小时后再按4~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日间12小时维持静脉滴注,共6天,临床观察30例,表明用药后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对限制心肌梗死范围有效[中华心血管杂志,1985(3)175]。用葛根素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同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司匹林,治疗心绞痛60例,采用自身单盲对照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有效率达95%[临床合理用药,20092(8)61]。

2. 治疗心律失常   用葛根素注射液0.4~0.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天为1个疗程,治疗房性期前收缩50例、室性期前收缩37例,有效率94.4%[江西中医药,200031(1)23]。

3. 治疗高血压   ①用葛根槐茺汤(葛根30g槐米15g茺蔚子15g煎汤500ml)早晚各服250ml或泡水当茶饮,1个月为1疗程。治高血压50例,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症状改善1年以上者9例,维持半年以上者6例,维持3个月以上者8例,血压下降,症状缓解者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湖北中医杂志,1985,(1)27]。②用葛根素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证50例,有效率达84%[天津中医药,200421(4)114]③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为7天联合使用25%硫酸镁6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0例,治疗后血压及尿蛋白均显著下降[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1)103]。

4. 治疗脑血管疾病   ①用葛根30~50g,红花15~25g(后),地龙25~40g。水煎,早晚两次空腹温服,每日或隔日1剂,10剂为1疗程。治疗脑血栓形成86例,临床治愈44例51.5%)显效26例30.3%),好转10例11.7%),无效6例(6.9%)总有效率为93.1%[云南中医杂志,1982(5)27]。②采用葛根素注射液5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14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40例,总有效率87%[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66]。③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1例,有效率97%[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30]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96例,有效率97.9%[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864]。④用葛根素每天0.4~0.5g溶于生理盐水内静滴14天,治疗基底节出血5]例,在促进血肿液化吸收及血肿周围水肿吸收,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单用脱水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6]。

5. 治疗视网膜病变   ①用葛根素每次20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5天为一疗程,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能提高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速度,提高视网膜中央动脉平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临床眼科杂志,200210(2)168]。②用葛根素注射液0.4g加入生理盐水200ml内静滴,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间歇5天,继续第2疗程。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6例,128眼,治疗组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降低,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增快,阻力指数降低[山东医药200747(10)5]。

6. 治疗高脂血症   ①用桑葛丹(由桑寄生、葛根、丹参制成的水丸),治疗高脂血症150例降血脂显效率60%以上,总有效率81%以上[中成药研究,1986,(4)42]。②应用葛根素治疗高脂血症66例,具有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作用,血浆内皮素显著降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医学临床研究,200825(8)1417]

7. 治疗突发性耳聋   以葛根素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辅以能量合剂(辅酶AATP、细胞色素C),维生素B、维生素Bl2,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最多可用3个疗程,治疗突发性耳聋45例,有效率91%[中原医刊,200431(11)16]。

8. 治疗跌打损伤   用葛根素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四肢外伤性肿胀58例,总有效率达96.55%[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840]。

9. 治疗颈项强痛或颈椎病   ①用葛根40g厚朴15g煎汤每日分2次服,连服3天至2周。治颈项强痛129例,治愈率达87%[山东中医杂志,19909(6)48]。②以葛根二藤汤(葛根30~60g,鸡血藤30~60g,钩藤1030g)每日1剂,煎2次混匀,早晚分服。15天为1疗程,治颈椎病41例,总有效率97.5%[山东中医杂志,199110(1)18]。用葛根素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颈椎病45例,总有效率94.2%[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1)24]。

10. 治疗青光眼   1%葛根素溶液点眼,对80143只青光眼进行临床试用,发现该药对未手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均有降低眼压作用,对残余性青光眼及各型用其他降眼压药物效果不满意者,加用1%葛根素溶液点眼,亦有一定降眼压效果。共治143只青光眼,总有效率为70.6%[中华眼科杂志,199329(6)336]。

11. 治疗更年期抑郁症   用葛根异黄酮540mg,每日1疗程8周,治疗更年期妇女抑郁症60例,有效率为72%[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5):604]。

12. 治疗咽黏膜病变   口服葛根黄酮胶囊(主要成分葛根素、大豆黄酮,每粒0.3g)。每天3次,每次2粒,用药时间为30天治疗低雌激素水平所致的咽黏膜干燥、萎缩150例,具有改善症状和提高雌激素水平作用[黑龙江医学,2009,33(5)333]

13. 治疗糖尿病肾病   用葛根素30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糖尿病肾病32例,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作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8)2473]。

14. 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以葛根素葡萄糖注射剂3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2例,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ET-1水平,升高NO水平[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63]。

葛花(《名医别录》)

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的花。葛花性味甘、凉,主归肝、肺经。《名医别录》谓之能“消酒”。《滇南本草》作了详尽的介绍,言“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本草纲目》又加主治证为“肠风下血”。《医林纂要》还云能“清肺”。现代认为其主要有解酒醒脾功效。临床主要应用于①醉酒葛花善“解酒毒”(《本经逢原》),为治疗醉酒的重要药物,如《月才后备急方》葛花散,以之与小豆花同用,治疗饮酒过度,头晕头痛,胸闷呕吐。《普济方》葛花丸,以葛花配砂仁、木香、白豆蔻、沉香等,用于“酒过呕吐痰涎”。②酒毒内蕴:葛花解酒醒脾,除可治疗一次饮酒过度所致醉酒,还可用于酗酒日久,酒毒内蕴之伤酒证。如《儒门事亲》葛根散,即以本品与葛根、砂仁、贯众、甘草同用,治疗“饮酒太多,酒毒内蕴。”《杂病源流犀烛》葛黄丸,以本品加黄连,用于“饮酒太过,内有积热涌盛,呕血不止”。《审视瑶函》葛花解毒饮,以本品配龙胆草、玄参、茵陈、车前子等同用,治疗嗜酒过度,湿热内蕴上攻于目,白睛黄亮,瞻视昏渺酒毒伤正葛花与扶助正气药配合,还可治疗酒毒伤正诸证。如酒毒伤正,气血不足,酒湿壅滞经络,引起半身不遂可以本品配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症因脉治》葛花平胃散。《脾胃论》葛花解醒汤,以本品与青皮、木香、泽泻、茯苓等同用,疗嗜酒者“湿伤脾胃,头痛心烦,食少体倦,尿少泄泻。”用法用量4.5~9g;或入丸、散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