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黄芩(《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零的根。主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野生或栽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晒干或烘干,切片。药材性状气微,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黄芩、炒黄芩、酒黄考、黄芩炭。

【历史】黄芩的命名与其色有关。《本草纲目》有“芩《说文》作莶,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的释名记载,可见黄芩是因其色黄而得名。别名有腐肠《神农本草经》、宿芩、子芩(陶弘景)、条芩《本草纲目》等。其中,宿芩、腐肠为黄芩旧根,子芩、条芩则为黄芩新根,如《本草纲目》所释“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

在本草专著中,本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诸热,黄疸,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上述记载较准确地表述了黄芩的功效和主治范围。《名医别录》增加了“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淋露下血,小儿腹痛”等功效主治,并谓黄芩还能“治奔豚,胳下热痛”。唐代《药性论》在原有功效主治基础上,提出黄芩能“治寒热往来,……治五淋”,既明确了黄芩能清泄胆热,以疗少阳寒热往来,与黄芩在小柴胡汤中的应用十分相符又将其作为泻膀胱火之品以治五淋,扩大了黄芩主治证的范围。明代《滇南本草》认为黄芩能清热安胎,谓其“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本草纲目》综合了历代黄芩的功用,补充了黄等治“诸失血”的应用,表明黄芩可通过泄热泻火以凉血止血,与现今临床应用甚为相合。清代《本草新编》对黄芩清肺功效的适应范围提出了看法,指出“肺经有实邪,黄芩用之,可以清热肺经有虚邪,黄芩用之,反足以增寒”,指明黄芩主清肺之实热。在历代本草的记载中,尽管有些未明言黄芩的功效,只是记载了主治证,但不难发现,这些功用与现今归纳的黄芩所具有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较为一致。现代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较多,并有将黄芩提取物如黄芩苷等用于疾病治疗的报道。

【性能】苦,寒。主归肺、胆、脾、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应用】

一、湿热证

本品苦燥泄降、性寒清热,为清热燥湿之主药,《本草经疏》谓其善清湿热,有“通治一切湿热”之说。然其主入肺、胃、胆经,虽能通治一切湿热,但仍以清上中焦湿热为长,诸如湿温暑湿、湿热黄疸等证,亦治湿热淋证、湿热泻痢等。

1. 湿温暑湿   本品善清上焦气分湿热。湿温、暑湿皆因湿热之邪恋于气分所致,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舌苔黄腻,本品常与滑石、白豆蔻等渗利化湿之品同用,清热燥湿、化湿利湿兼施,以解胶结之湿热邪气,如《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

2湿热黄疸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说,本品入胆经,性味苦寒,能清肝胆湿热,用治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的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热痛赤涩之阳黄,常与栀子、茵陈等配伍同用。现代将茵陈、栀子、黄芩制备成茵栀黄注射剂,临床报道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治疗组观察20例,总有效率为100%[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625]。

3.湿热泻痢   本品除善清上焦湿热外,其入大肠经,亦清大肠湿热,为湿热泻痢所常用。《本经逢原》就有“黄芩苦燥而坚肠胃”的记载,对于因湿热停滞大肠所致的湿热泻痢,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痢,常与芍药、甘草等配伍,如《伤寒论》黄芩汤、《活法机要》黄芩芍药汤。临床报道用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水煎浓缩制成口服液,用于溃疡性结肠炎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黄芩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10]亦有用黄芩治痢汤(黄芩、葛根、秦皮、白芍、苦参、马齿苋、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5~7天为1疗程,治疗78例菌痢,总有效率92.2%[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5)427]。对于表证未解,邪陷阳明之身热下利者,常与葛根等同用,表里同治,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4.少阳湿热证   用于少阳胆热,湿热中阻,症见寒热如疟,口苦胸闷,吐酸苦水等,本品既清泄胆火,又苦燥除湿,常与青蒿、竹茹、陈皮等同用,以清胆燥湿和胃,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5.热淋   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不畅,或尿道涩痛者,可以本品配伍木通、白茅根等清热利水之品同用,如《普济本事方》火府。用于血淋涩痛,可单味应用(《千金要方》),或与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白茅根、苎麻根等同用。

二、火热证

火热证,可发于外,或蕴于里。病发于外者,多见于热毒疮痈疖肿病发于里者,则涉及五脏六腑。本品味苦性寒,既清体表热毒,又泻脏腑之火,实为清热泻火解毒之常用之品,善治各种热盛毒炽的火热证。然本品主入肺、胃、胆经,故以清泄上述诸经、脏腑之火为主。

1. 疮痈肿毒   疮痈者,热壅血瘀而成。热毒为疮痈的主要致病因素。本品善泻火解毒,用于疮痈肿痛,常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火丹,可单味为末,水调外敷(《梅师方》)。若为皮肤湿热浸淫者,本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如有临床报道用1份黄芩、9份凡士林配制成10%黄芩凡士林局部外涂,用于预防新生儿尿布皮炎,共观察422例,有效率为98.82%[中国中药杂志,1997,(7):437]。

2. 咽喉肿痛   本品苦寒泄降,善清上焦之火而能清热利咽、解毒消肿,常与山豆根、桔梗等利咽解毒药同用,如《万病回春》清凉散。

3. 口舌生疮 本品能清泻心胃之火而治口舌生疮,与蟾酥、五倍子配伍,捣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1丸(《太平圣惠方》)。

4. 肺热咳嗽   本品为“泻肺火而解肌热”之品,善清上焦肺热,《丹溪纂要》即有片芩炒为末,水丸梧子大,名清金丸,治肺中有火的记载。临床报道用单味酒黄芩60g水煎顿服,每8小时1次,10~14天后摄胸片观察疗效。治疗细菌性肺炎38例,痊愈30例,好转8例[时珍国药研究,1992(3)106]。亦可配伍枳实、胆南星等清热化痰药等同用,如《医方考》清气化痰丸,或与桑白皮、贝母等清肺润燥药同用,治疗肺热燥咳,如《医宗金鉴》清肺汤。临床报道用黄芩贝母瓜萎汤(黄芩、贝母、瓜蒌、射干、地龙、鱼腥草、金银花、桔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60例,总有效率为96.6%[中国社区医师,2008,(3)40]。

5. 少阳证   少阳证为邪在半表半里之证,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此证非汗、吐、下所宜,当以和解。本品入胆经而清泄少阳半里之郁热,与透达少阳半表之邪的柴胡配伍,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如《伤寒论》小柴胡汤。

三、血热出血证

血热出血多为因热迫血妄行所致。本品虽具凉血止血之功但其功用的发挥则是通过清热泻火,间接地起到止血作用,即火热清、出血止,故本品所治出血证,多为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诸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

1. 吐血衄血   本品泄热凉血,治吐血、衄血,单味为散,水煎温服,如《太平圣惠方》黄芩散亦可配伍凉血止血的大蓟、侧柏叶等同用。临床报道用黄芩白茅根汤(黄芩、白茅根、蜂蜜)为基础方,治疗火热鼻衄200例,总有效率为97.5%[现代中医药,2002411]。

2. 便血崩漏   本品治血热便血,可配伍地榆、槐花等善治下部出血之品同用。若与温经止血的灶心土等药配伍,可用于虚寒性便血,如《金匮要略》黄土汤。本品善治妇女崩漏,《本经逢原》载“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入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可单味用于血热崩中下血,或妇女更年期经水当断不断者。

四、胎热胎动不安

本品苦寒清热安胎,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证,可与白术等分为丸(《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或与白术、当归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当归散。临床报道用单味黄芩30~45g,水煎成200~400ml,分次频服。治疗妊娠恶阻274例,有效率为92.45%[新中医,1993,(12)47]。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生用清热力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宜生用。炒后苦寒之性得减,清热安胎宜炒用炒炭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临床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引起皮肤潮红、瘙痒异常,并出现散在性水疱或红色斑块样皮疹等过敏反应。亦有含黄芩的双黄连粉针剂导致过敏的报道,应引起重视。

【按语】

一、关于黄芩品种与药材产地的讨论

黄芩,除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作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外,同属植物作为黄芩药用的还有滇黄芩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粘毛黄芩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丽江黄芩,分布于四川南部、云南西北部。就药材性状而言,正品黄芩根呈圆锥形,多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粗糙,有明显的纵向皱纹或不规则网纹滇黄芩根呈圆锥形的不规则条状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有粗糙栓皮和皱纹粘毛黄芩根细长,圆锥或圆柱形,表面与黄芩相似丽江黄芩根呈圆柱形,有分支,表面棕黄色。

此外部分地区作为黄芩药用的还有甘肃黄芩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川黄芩分布于四川西部大黄零分布于四川金沙江。

黄芩的药材按照产区分有热河黄芩(河北长城外各县,现承德地区),西北芩(河北西北部山区),怀芩(太行山南端及河南伏牛山、嵩山),东芩(山东胶东半岛)及东北黄芩(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山区及草原)。其中,热河黄芩根粗长,质坚实,空心少,皮色金黄,品质优良为上品,为黄芩上品。

二、关于黄芩药用新根老根的讨论

黄等自古有枯芩(又名片芩)、条芩(又名子芩)之区分。枯芩为中空老根,条芩为坚实新根两者功效、用途有所不同。据《珍珠囊》载“黄芩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而坚实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如《药品化义》曰:“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了老根(枯芩)与新根(条芩)两者存在药性趋势、功效应用的区别。枯芩体轻,作用趋势升浮,条芩体重,作用趋势沉降故枯芩主泻肺火,主治人体上部及肌肤体表火热诸证,如《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清金丸,用片芩炒为末制水丸,治肺中有火条芩主泻下焦之火,主治人体下部火热诸证,如《瑞竹堂方》用条芩醋浸为末,醋糊丸,治经水不断。

由于如今药材不分枯芩、条芩,故现今临床应用已经不再有枯芩、条芩之区别。然有研究报道,枯芩和条芩中黄芩苷的含量相差较大,条芩中的黄芩苷含量约为枯芩的4倍。黄芩苷为黄芩的主要成分,枯芩与条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差别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是否会产生不同的药效?枯芩与条芩的作用趋势与功效之间是否确如古籍所言?在无确切依据的情况下,应加以深入研究探讨,而不能轻易否定或取消。

三、关于黄芩炮制方法的讨论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虽有功效主治、别名、产地等记载,却无炮制加工的介绍。之后才在本草古籍中陆续见到切、煮、炒(清炒和加辅料同炒)、酒制、醋制、猪胆汁制等不同加工炮制的记载。在近代报道的各种炮制法研究中发现,黄芩以煮或蒸等方法软化药材、干燥切片是比较可行的。煮或蒸法可以减低黄芩酶活性,保存黄芩苷的含量,较之传统的水浸为佳。不过,还必须掌握煮或蒸的时间。黄芩酒制过程中,虽然涉及加酒量、加酒方式、炙炒温度等多因素,但影响黄芩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炒炙温度。亦有对不同炮制品的黄芩苷含量进行考察,发现黄芩苷含量的依次顺序为生黄芩、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6)75]。另有将黄芩总多糖作为考量指标,观察不同炮制品多糖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多糖含量的依次顺序为炒黄芩、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黄芩炭[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4)82]。从上可以得知,《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黄芩的炮制方法为沸水煮或蒸后干燥切片是有据可依的。炮制品与黄芩苷、总多糖含量的不尽相同,虽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思路,但炮制品的活性成分含量与药效、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如何,还是值得深思的。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黄芩主含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等。并含挥发油,以苯乙酮、棕榈酸、油酸含量较高。尚含有14种氨基酸,以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二、 药理作用

黄菩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及黄芩素能抗变态反应,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实验动物哮喘有抗组胺、抗胆碱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能缓解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以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黄芩还有抗炎、镇静、解热、降压、利尿、利胆等作用,并能解痉、解毒、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用黄芩蝉蜕汤(黄芩、五味子、何首乌、赤芍、连翘、生地黄各15g,荆芥、防风、蝉蜕各10g等)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8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服药6周,总有效率为72.5%[中医研究200619(7)34]。

2. 治疗痤疮   将黄芩、黄连、黄柏、野菊花、苦参、白芷各150g,冰片、薄荷各50g,混合打粉,每次取粉20g,用蜂蜜调敷外用,30分钟后取下,每周2次,治疗痤疮60例,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5)2096]。

3. 治疗银屑病   用黄芩膏(20g黄芩水煎浓缩,加100g凡士林制成软膏)87g,加入枯矾、青黛各5g冰片适量,调制成加味黄芩膏,治疗49例银屑病,基本治愈率为42.9%,有效率为81.6%[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180]。

4. 治疗慢性牙周炎   用黄芩主要提取物黄芩苷10mg配成100mg/L的贮存液备用,测得pH为7.60。每次治疗前将药液稀释成25mg/L、12.5mg/L、6.25mg/L的不同浓度,分别置入试验牙牙周袋内,隔日1次,共放4次。治疗慢性牙周炎62例162颗牙,显示不同浓度黄芩苷液对慢性牙周炎的局部有改善临床指标和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在牙周袋内能抑制或杀灭牙周致病菌,降解致病菌产生的内毒素[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5)729]。

5.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者   用20%黄芩煎剂喉头喷雾,每次2ml(0.4g生药),共治209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0(6)20]。

6. 治疗病毒性肝炎   用黄芩苷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或6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病毒性肝炎15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3疗程,用于128例患者,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3):166]。

7. 治疗急性胆道感染   采用黄芩苷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胆道感染72例,其中胆道蛔虫合并胆囊胆管炎30例,急性胆囊炎25例,急性逆流性胰腺炎10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5例,肝硬化并发胆道感染1例,胆道感染继发肝脓疡1例,经治疗后45例显效,20例有效[新中医,1976(增刊):24]。

8. 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显示,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尿等作用有关[山东医学,1972(7):16]。

9. 治疗高血压   将黄芩制成20%酊剂,每次5~10ml,日服3次。治疗51例高血压患者,有降压和改善症状之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1)22]。

10. 治疗睑腺炎   金银花20g,黄芩20g(对肾炎及肾功能不全者,金银花用量不宜大,慢性胃病患者黄芩慎用),制成煎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治疗睑腺炎150例一般服1~2日即愈,少数服药3天痊愈,效果优于抗生素[山东医药198929(11)22]。亦有用黄芩6g、薄荷3g组成的芩薄汤,煎汤内服,治疗睑腺炎100例,服药2~5剂,痊愈93例,无效7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2)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