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地黄(《神农本草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心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干燥。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药材性状鲜地黄气微,味微甜、味苦,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生地黄,气微,味微甜,以个大、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者为佳。其炮制品名有:鲜生地、生地黄、生地黄炭。

【历史】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干地黄。本品鲜者外表色浅红黄,故“黄”意为其色;古时以水浸法检验其品质,有“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之说,且以“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为标准,故“地”意示其品质。《本草纲目》释名项中有“苄”名,李时珍解释道“尔雅云:苄,地黄”,即地黄又名苄。之后继续引文解释说:“罗愿云:苄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可见,地黄之名含有颜色和品质的双重含义;干则表示炮制加工。此外,本品又有地髓(《神农本草经》)、生地黄(《名医别录》)、原生地(《本草正义》)、鲜生地(《本草便读》)等异名,其中冠以生、鲜等字者均与加工炮制相关。

鲜用或干燥后用的地黄,今古称谓各异。鲜者古称生地黄,今称鲜生地、鲜地黄干燥者古称干地黄,今称生地黄,简称生地。《神农本草经》所载的为干地黄功用,谓其“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较为全面地记述了干地黄的主治病证。《名医别录》在此基础上对干地黄的功用加以了补充认为其除能“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外,还能“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药性论》进一步强调了干地黄的滋补作用提出本品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久服变白延年”,同时也认为干地黄“主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品。对于干地黄的凉血作用,《日华子本草》则较多地记载了相关的主治证,如干地黄主“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等。《本草从新》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干地黄的功效,谓其功能“养阴退阳,凉血生血”。

古称生地黄者为地黄鲜品,据《名医别录》载,其性属“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等出血证,并特别强调了“皆捣饮之”的服用方法。《珍珠囊》总结了生地黄的功用,曰:“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从中可以看出,鲜品地黄因其大寒,故其功用则多为清热、凉血、止血。

现代对于地黄的研究甚多,涉及成分、药理、炮制等诸多方面,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性能】甘、苦,寒。主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一、 溫热病证

本品甘润苦泄,性寒清热,主入心肝血分,功善清热凉血,为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之要药。亦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证。

1. 热入营血证  本品常用于温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神昏、身发斑疹,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常与清营解毒之玄参、黄连、竹叶心、金银花等配伍同用,以清泻营热、透热转气,方如《温病条辨》清营汤。亦有用生地黄汁与黄芩、生姜煎液配伍,加蜂蜜同煎,用于温热病烦躁头痛,如《太平圣惠方》解毒饮子。

2. 热病余热未清证  本品甘寒清润,既清营血之热,又滋阴生津,当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症见夜热朝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青蒿、知母、鳖甲、牡丹皮等同用,以奏清透余热、养阴生津之功,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二、 血热出血

本品入血分,性寒清热,能通过凉血热而止出血。如《本草新编》所言:“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

1.吐衄咯血   本品清热凉血而止血。治血热妄行,灼伤血络所致吐血、魈血、咯血等症,常与生柏叶、生荷叶、生艾叶同用,共奏凉血止血之功,即《妇人良方》四生丸。或如《本草纲目》引孙兆秘宝方,以干地黄配伍薄荷、龙脑,等分为末,冷水调下,治鼻蚰出血。又如治肺损吐血不止,与鹿角胶同用,如《圣济总录》地黄饮。《太平圣惠方》治心热吐衄,以生地黄汁与大黄末合用,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食医心镜》以生地黄汁在白粥临熟时拌入搅匀,空心食之。

2.热毒斑疹   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则致血溢皮下,而见斑疹紫黑,常与牡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之品同用,以增凉血消斑之效,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丸。

3. 便血尿血   本品功善凉血止血。治吐血便血,《太平圣惠方》以生地黄汁、生姜汁、牛皮胶同用若便血鲜红,则与黄柏配伍,如《赤水玄珠》柏黄丸。治尿血,可以生地黄汁合生姜汁、蜜和服或配伍黄芩、阿胶、侧柏叶水煎服,如《赤水玄珠》生地黄散。治血淋,《太平圣惠方》则以生地黄汁与利尿通淋的车前叶汁同用。

4. 崩漏下血   《名医别录》就有本品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的记载。治妇人崩漏不止,以生地黄汁、益母草汁与水同煎后服,如《普济方》地黄益母汤。治妊娠胎漏不止,以生地黄为丸酒服方寸匕;或以生地黄、熟地黄等分,为末,白术、枳壳煎汤送服,如《保命集》二黄丸。现代临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以生地黄60g加黄酒500ml,为1天剂量。生地黄60g放入锅中,先加黄酒375ml,再加冷水125ml,用文火煮开。水开后掀开锅盖任其挥发,煎至药液剩100ml左右,倒在杯里;然后将剩下的125ml黄酒加冷水250ml,倒锅内,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第2次煎煮,亦煎至药液100ml。混合两次药液,放红糖少许调味,分早晚2次口服。结果治疗4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全部有效,用药时间最短1天,最长3天,平均2天。总有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76]。

三、津伤阴亏证

本品具有养阴功效而以滋养胃阴、生津止渴见长,热病伤津口渴,阴虚消渴尤为常用,还治津伤肠燥便秘。

1. 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本品质润多汁,能养阴清热、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舌红,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清热生津止渴之品同用,如《温病条辨》益胃汤。治内热消渴,常与山药、生黄芪、山茱萸、猪胰子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品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脖饮或配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泉散。

2. 肠燥便秘   治热甚伤阴,津亏便秘,常与玄参、麦冬质润多汁之品同用,以增水行舟,如《温病条辨》增液汤。若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可与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承气汤。现代临床治疗便秘,以玄参、麦冬各50g生地50~100g水煎25~30分钟,1剂分2次服,连服3日为1疗程。结果显效(<3日恢复正常)41例,有效(<6日恢复正常)9例[中医药信息,19871)26]。

此外,本品通过不同配伍,可用于多种阴亏之证。如与百合、当归、贝母等同用,功能养肺阴、润肺,如《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的百合固金汤;与天冬、麦冬、丹参、酸枣仁等同用,能养心阴、安神,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若与北沙参、枸杞子、当归、川棟子等同用,功能滋肝肾、疏肝气,如《续名医类案》一贯煎。

【用法用量】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入药。本品鲜用名鲜生地,功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干燥品名生地黄功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炒炭后名地黄炭,功偏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按语】

一、关于地黄梓醇含量与部位、加工、炮制关系的讨论

梓醇为地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有降血糖、利尿、缓泻等作用。由于产地的生态环境各异栽培方式不同,会导致梓醇含量的差异。有研究对从不同产地搜集的地黄品种,在同一试验区域中栽培,结果发现即使栽种条件一致,仍出现梓醇含量差异较大的现象,同一品种的单株梓醇含量,以鲜重计算含量分布为0.7~1.2mg/g。此外,鲜、生地黄不同部位的梓醇含量亦有不同,以地黄表面状似肿瘤的“疙瘩”中的梓醇含量较高,其次是地黄的中心部位[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820]。不同的加工条件如烘干时间、烘干温度亦可影响地黄的梓醇含量。随着干燥温度的增高,干燥时间的延长,梓醇的含量不断降低。不同的炮制方法与梓醇含量之间亦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生地黄与酒蒸、蒸制、砂仁制、炒炭等炮制品比较,生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最髙[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5]。以上研究说明地黄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从源头而言应当选择优质遗传基因的品种进行栽培;其次应当注意产地的加工,选择适当的干燥加工和炮制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使地黄更好地发挥临床效用。

二、关于鲜地黄活血功效的讨论

鲜地黄为地黄鲜品,又称生地黄。其活血、破血之说及应用在古代本草书籍并非鲜见。如徐之才《药对》中明确指出“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本草蒙筌》谓生地黄为“疗伤折金疮要药”。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亦证实了生地黄的这一功效,如《普济方》消瘀血用“生地黄捣敷心上”;《肘后备急方》用生、干地黄二两,米酒服之,或生地黄捣汁服一升或二升,治疗“从高坠落,瘀血及折伤内损”。在用法上,古代文献中有外敷“冷即易之”、与米酒内服的记载,这些用法实则意在协助生地黄促进血行,同时以制其寒性。现今临床也用生地黄外敷治疗急性眼部损伤的报道。实验研究也证实了生地黄能明显改善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而具活血作用[四川中医201028(1)55]。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地黄的主要成分是环烯醚萜及苷类,如地黄苷、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及梓醇等。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微量元素、β-谷留醇,以及水苏糖等糖类等。

二、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水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促进免疫作用,能抑制多种致炎剂引起的大鼠关节炎、肉芽肿,以及多种真菌能显著增加外周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醇浸膏有强心作用;醇提取物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水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多糖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有增殖作用;对放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水或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水煎浸膏、醇浸剂能明显抑制中枢神经而具镇静作用。还能保肝、抑制脂质过氧化,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能保护胃黏膜。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希恩综合征干生地90g加水约900ml,煮沸并不断搅拌1小时后滤得药液约200ml,1次服完,连服3天。于第7天、第16天和第33天开始各连服3天,共35天12个服药日,此后每隔1~3个月视病情重复上述治疗1次。若身体衰弱或服药后轻度腹泻,用干地黄45~50g,炮姜1.6g白术8g,水煎服,隔5天服药5天。除急救危象和必要的抗生素、补液外,不加用其他药物。共治疗10例希恩综合征患者,经3~5个月的治疗后,子宫恢复正常大小者2例,10例的尿17-羟皮质醇和17-酮类固醇排出量均见增加[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8)476]。

2. 治疗红斑狼疮性肢痛   生地120g,黄芩60g苦参30g水煎服。治疗红斑狼疮性肢痛20例,临床全部治愈。10天内治愈者13例,11~30天治愈者5例,1~3个月治愈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1(2):93]。

3.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生地注射液60ml(每10ml相当于生药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治疗组观察30例,结果显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有显著变化;在提高肺功能方面,治疗组FEV1、PEF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73.33%[实用中医杂志,200218(8)7]。

4.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地30~60g,随症加减水煎服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7例显效,5例有效,6例进步,2例无效。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长者94天,最短者15天,平均45天[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4]。

5.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生地注射液(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制备)60ml(含生地120g)和丹参注射液(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制备)60ml(含丹参120g)将二药同时加入林格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14次。结果治疗23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血糖值平均由221mg降低至188mg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由(39.27±419)m/sec提高到(50.2±6.75)m/sec,同侧足背静脉血RO2、02ST分别由治疗前的(53.2±12_5)mmHg、81_8%±13.6%降低为(40.9±10.8)mmHg、69.9%±18.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84]。

6. 治疗耳部疾病   取鲜地黄去杂质,洗净切片,加60%乙醇至药平面,浸渍4周后滤过,滤猹用力压榨,所得余液与滤液合并,装人棕色容器中,置阴凉处贮存。治疗耳部疾病,先用乙醇或过氧化氢溶液消毒棉签清除患处脓液后,滴本品2~3滴,每日3次。3~10个月后,座愈48例,显效2例,对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疗效显著,对外耳道疖肿效果不明显[辽宁中医杂志,198811(11):25]。

7. 治疗眼部外伤   生地黄50g,髙压汽蒸15分钟,捣汁加蜂蜜10g外敷眼部外伤处,上、下午各敷2次,每次15分钟,晚上睡觉时敷30分钟,连续3~5天。治疗34例,治愈17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湖北中医杂志200218(6)59]。

8. 治疗神经性皮炎   用生地黄、玄参、蝉蜕、蒺藜各20g加水800~1000ml,浸泡30分钟,煮沸后煎煮30分钟,晾凉备用。用毛巾蘸药汁敷患处,每日数次。治疗神经性皮炎属风热郁表,血热风燥型者,疗效显著[新中医200739(7)52]。

9. 治疗银屑病   用消疕饮(生地黄30g,当归、黄柏各15g,玄参、紫草、丹参、甘草、赤芍各10g板蓝根、土茯苓各25g)随症加减,皮损肥厚、经久不退加鸡血藤20g血热加草河车15g口干、便秘加大黄、连翘各5g痒甚加乌梢蛇、蜂房各10g。水煎取汁400ml,每日1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60例,治愈147例,好转199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96.1%[中医药信息20001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