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姜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干姜(《神农本草经》)

 

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莲。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均为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烘干。干姜商品系老姜,以四川所产者味辣、粉性足,质量好,尤以四川犍为产品为最佳,称为“犍干姜”。本品气香,味辛辣。以个大、色白、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历史】本品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即以干姜为正名。《本草纲目》载其异名有白姜、均姜、干生姜,但医籍中少用这些异名。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中品,谓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癣下利”。《名医别录》总结汉代至魏晋时用药经验,增人“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药性论》对其主治亦有所发展,载“治腰肾中疼冷、冷气”、“夜多小便”,对《神农本草经》之“逐风湿痹”发展为“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并增人“破血”而治“血闭”。《日华子本草》载其能“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可见至唐宋时期,对干姜功用的认识已较全面。至《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总结其主要功用为“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王好古补充“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现代根据本草学之记载及临床经验总结本品的功用主要在于温中、温肺、回阳等方面。

【性能】辛,热。主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一、脾胃寒证

1. 腹痛证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如《名医别录》总结本品“治寒冷腹痛”。无论外寒内侵的实寒证还是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虚寒证均可使用。《金匮要略》大建中汤以本品配蜀椒、人参、饴糖,治“心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又如《伤寒论》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等均以干姜参、白术等,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证临床上常用之治疗中焦虚寒胃脘痛。若治寒邪直中中焦之脘腹冷痛,亦可单用本品治疗,如《外台秘要》治脘腹卒痛即以单味干姜研末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积散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见风寒表证兼胸腹胀痛者,则用本品配肉桂、苍术等以温散中焦寒邪而止痛。《伤寒论》黄连汤则用干姜配黄连,治上热下寒腹痛证取黄连清解胸膈之热,用干姜温散脾胃之寒而止痛。《广东实用中成药》温中健胃丸用本品配吴茱萸、麦芽、神曲等,治胃寒食滞脘腹疼痛。临床报道,以干姜、甘草各9~15g水煎服,治寒证胃脘痛、腹痛等34例,均有良效[中医杂志1965(11)6]。可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寒从内生之寒凝气滞脘腹疼痛,古今临证均重视用干姜以散寒止痛。若寒凝血瘀之腹痛,亦可用本品治疗,《药性论》谓本品能“破血”、“治血闭”,实为取本品温散寒凝而通经脉,须配活血祛瘀药而助其成功。如《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即以本品配小茴香、肉桂以散阴寒之凝滞助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以逐瘀,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痛经等证。

2. 胃寒呕吐、泄泻证   本品善于温散脾胃之寒邪,以健运脾胃,使胃气得以通降而止呕,脾阳得以升清而止泻,故为治中寒呕吐、泄泻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载其能治“肠癣下利”,《名医别录》谓之可治“霍乱”,《日华子本草》载其能“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均是干姜温中止呕止泻的临床治证经验总结。

3. 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证   如《伤寒论》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为治疗本证的常用方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用干姜配半夏,治胃寒痰饮阻滞之“干呕、吐逆,吐涎沫”。《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则以干姜配黄连,治阴寒格阳之吐泻,后世引申为治寒热虚实夹杂之呕吐、泄泻证。据临床报道以此方药物等量晒干,研极细末制为散剂,每服10g,每日3次,治急性胃肠炎60例,止泻时间在1~2天,退热时间为1~3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时间为2~4天[实用医学杂志,1988439]。《肘后备急方》单用干姜研末,以米饮送服,治寒痢色青。《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载久泻断下汤,用干姜配黄连、椿皮、石榴皮、木香等,治久泻久痢属于湿热郁结、虚实交错者(为过敏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又载姜莲养脏汤,用本品配旱莲草、黄连、白术、木香、防风等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刘仕昌学术经验集》载用雷少逸《时病论》之宣透膜原方加干姜、吴茱萸治湿温病,邪阻膜原患者寒甚不热、腹冷、吐利清稀属阳虚中寒者,颇有特色。此外,以本品外用敷脐亦有止泻疗效。如有报道用干姜、五倍子、吴茱萸各2份,公丁香1份共研细末混合,取9~15g75%乙醇调成糊状敷脐,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治小儿腹泻50例,痊愈44例,好转4例,无效2例[临床验方杂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1]。

4. 妊娠呕吐证   取本品温中止呕之功,可用治妊娠恶阻,呕吐不止。如《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汤用本品配入参、半夏,以生姜汁制为丸服,治脾胃虚寒,妊娠呕吐不止。

二、亡阳证

本品入心、脾经,有通心助阳以复脉之功,每与附子合用而增强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之力,故《本草求真》载“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以附子配干姜用于回阳通脉、扶危救脱,使用最多的是张仲景《伤寒论》治少阴病及太阳病大汗亡阳之四逆汤、治少阴病下利之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少阴病阴盛格阳之通脉四逆汤等均用干姜配附子,一则取干姜回阳通脉以助附子回阳救逆另则取干姜抑制附子之毒性,减轻其毒副作用。又《伤寒论》四逆参汤治霍乱阳虚脱液之证,以干姜配附子、人参,则意在回阳救阴。《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以干姜配附子、人参、肉桂等治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欲脱之证,有回阳救逆、益气通脉之效,也宗仲景附姜相须为用之意。

三、寒饮咳喘证

本品辛热,入肺、脾经,上能温肺散寒以化饮,中能温脾运水以绝痰,故寒饮咳喘证多用之。《神农本草经》首列其“主胸满咳逆上气”,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临床应用时单用力薄,常配伍麻黄、细辛、五味子以增强温肺散寒、止咳平喘之功。如《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治寒饮迫肺之咳喘小青龙汤治溢饮浮肿咳嗽喘满,均配上述药物以提高疗效。若无气喘但咳嗽胸满者,则配细辛以散寒泄满、合五味子以敛肺止咳,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现代临床,宗仲景此用药经验治冷哮证及寒痰咳嗽证甚为普遍也有较好疗效。但上述诸方均以散寒化饮治标为主。若脾肾虚寒须标本兼治者,宜配附子等药用,如《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载李氏用干姜9g配炮附片15g、枸杞子30g,入童鸡腹中,加米酒炖熟,分数次服,治虚寒哮喘无表证者。

四、其他

利用干姜辛、热,主入脾、胃、心经而善温经散寒之性,故还可治疗以下诸疾。

1. 蛔厥证  《伤寒论》乌梅丸用治胃肠虚寒所致脉微肢厥、烦呕吐蛔之蛔厥证,即用干姜配乌梅、附子、川椒、人参等以补虚散寒安蛔。现代临床以乌梅丸改为汤剂,治蝈虫腹痛、胆道蛔虫症等。

2. 水肿证   如《世医得效方》实脾饮(又名实脾散)用干姜配附子、白术、厚朴、茯苓等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治虚寒水肿腰以下肿甚、胸腹胀满、食少身重、手足不温者。现代临床常以该方为基础治疗脾肾两虚之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

3. 便脓血   《金匮要略》桃花汤用干姜配赤石脂、粳米治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有温中祛寒、涩肠止泻之功。若治阴虚有热之便脓血,则须配清热、养阴药用,如《千金要方》驻车丸,则用干姜配黄连、阿胶、当归,治阴虚发热、下痢脓血、腹痛难忍。

4. 寒积便秘   如《千金要方》温脾汤用干姜配大黄、附子等以温补脾阳、攻下寒积,治冷积便秘、腹满痛、手足不温。

5. 疟疾   如《外台秘要》载用干姜、高良姜等份为末,水煎服治脾寒疟疾又载柴胡桂姜汤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则以干姜配柴胡、黄芩、瓜蒌根等药用。

6. 胸痹心痛证   《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总结本品能“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王好古谓本品“主心下寒痞”,均总结本品有温散胸中寒邪而通经脉之功,可用治寒凝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之胸痹、心痛证。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心痛即单用干姜为末,温酒送服。《金匮要略》人参汤用干姜参、白术以治胸痹心中痞气又赤石脂丸用干姜配蜀椒、乌头、附子“心痛硙背、背痛硙心”,则散寒止痛力更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九痛丸用干姜配附子、吴茱萸、人参等,治9种心痛而用治虚寒心痛更为适宜。

7. 肾着证   本品性辛热,能散寒邪、温化水湿以治肾着证。如《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用本品配白术、茯苓等,治下焦寒湿阻滞之肾着证症见“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8. 痛痹证   《神农本草经》载本品能“逐风湿痹”,因其辛热散寒力强,故以治寒邪偏胜之痛痹为宜。据临床报道用干姜60g、木瓜25g、乌头20g、干辣椒30g,加水2000ml煮沸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并以药汁热敷,治痛痹有效[四川中医,1986(1):40]。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燥热,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服。

【按语】

关于干姜止血的讨论

临床上治虚寒出血之用姜者,多用炮姜或姜炭,意在减其辛散动血之性。但《神农本草经》载干姜“止血”并未言炮。《金匮要略》治吐血不止之柏叶汤、治便脓血之桃花汤,《千金要方》治下痢脓血之驻车丸及治吐血不止用“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均并未言炮。《本草纲目》谓“干姜……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据此,止血用姜,似不局限于炮姜。现代药理学试验则显示,干姜水提取物1020g/kg及干姜挥发油0.75、1.5ml/kg灌胃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ADP、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干姜水提取物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中国中药杂志,199116(2)13]。这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尤其是挥发油)对于凝血无助,相反地是不利于止血。虽然动物实验结果与人体应用结果不一定相符,而且动物实验模型未必是虚寒型状态,但至少提示单用干姜治出血性疾病应当慎重。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干姜含精油2%(V/W),主要为姜烯、水芹烯、莰烯、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牛儿醛、橙花醛等。此外尚含有β-谷固醇、棕榈酸、环丁二酸酐、胡萝卜苷、树脂及淀粉、多种氨基酸等非挥发性成分。

二、 药理作用

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及胃液的分泌。干姜对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干姜甲醇提取物具有镇吐的作用。干姜石油醚提取物具有利胆作用。生姜精油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生姜中含的姜醇具有促进胃肠吸收的作用。干姜对胰酶及乙种淀粉酶表现出强大的阻碍作用。姜的多种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生姜精油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显的镇痛及抗炎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时有利尿作用。姜烯酚具有对血压呈双向性作用。静脉注射干姜浸剂有一过性升压作用及继之的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的自主活动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水提取物或挥发油具有抗凝的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能减缓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并提高其耐缺氧能力。干姜醚提取物具有抗缺氧的作用。附子、干姜复方制剂对脑内单胺递质有影响。生姜精油具有解热的作用。生姜的水浸出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姜水浸出剂对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生姜有防止血吸虫孵化的作用,提取物中的酮性成分作用更强,姜粉及姜水提取物的片剂或姜酮类成分的片剂对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姜油酮有刺激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能促进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此外,干姜尚具有对胸腺的影响、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抗变态反应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蛔虫性肠梗   阻取干姜20g乌梅、大黄各30g蜂蜜100g。先将干姜、乌梅用清水300ml煎煮10分钟,再将大黄、蜂蜜入煎2~3分钟,取药汁少量频服呕吐剧烈者可经胃管灌入或将药液灌肠,并结合西医对症处理。治疗80例,79例在6~48小时内排便排虫,其中6~24小时解除肠梗阻者56例,占70%,一般在3-5天内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198823(3)102].

2. 治疗压疮   用干姜粉(高压灭菌)10g,生姜自然汁(高压灭菌)40ml,新鲜蛋清60ml,生理盐水40ml搅匀,放入纱布敷料浸泡取出敷于疮面,每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疮深脓多者则扩创清疮后再敷药,可取满意效果[新中医,199018]。

3. 治疗肛裂   取干姜、乌梅炭、冰片按453的比例共研成细末,按15的比例加入凡士林,搅拌均匀,制成栓剂。将药栓置于裂口中,外覆纱布压迫局部,隔日换药1次,另用花椒水熏洗患处1~2次。治疗72例,除2例合并瘘管配合挂线治疗外,其余用药5~10次后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64(3) 52]。

4. 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效[河北中医2002(2)126]。

5. 治疗浅表性胃炎   由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丁香、小茴香、藿香、荔枝核等组成理中丸加味,治疗浅表性胃炎有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18]。

6. 治疗手足皲裂   20%干姜酊、干姜粉、氯化钠、甘油、香精,加水,摇匀,局部涂药,治疗手足皲裂有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6)469]。

7. 治疗慢性胃炎   用干姜、蒲公英、延胡索水煎服,治疗慢性胃炎有效[陕西中医1994(1)3]。

8. 预防晕船   口服干姜粉,预防晕船有良效[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1)23]。

9. 治疗女性阴痿   由巴戟天、仙茅、淫羊霍、蛇床子、红花、干姜、五味子组成扶命生火丹加味,制成阴道泡沫喷剂,治疗女性阴痿有效[陕西中医,2001,(11)641]。

10. 治疗2型糖尿病   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1)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