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里药:干姜

 文炳春秋 2023-04-08 发布于浙江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干姜列为中品,谓其“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医学启源》又总结为“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今天聊聊中药干姜。

中医

中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均系栽培。冬季采收,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本品气香特异,味辛辣。以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切厚片或块,生用或炒炭用。

本品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

注意:本品辛散燥热,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服。

本品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即以干姜为正名。《本草纲目》载其异名有白姜、均姜、干生姜,但医籍中少用这些异名。

《本草崇原》

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厚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临海、章安、汉温、池州诸处皆能作之,今江西、浙江皆有,而三衢开化者佳。

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足太阴主湿土,手太阴主清金。干姜气味辛温,其色黄白,乃手足太阴之温品也。胸满者,肺居胸上,肺寒则满也。咳逆上气者,手足太阴之气不相通贯,致肺气上逆也。温中者,言干姜主治胸满咳逆上气,以其能温中也。脾络虚寒,则血外溢。干姜性温,故止血也。出汗者,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逐风湿痹者,辛能发散也。肠澼下痢,乃脾脏虚寒。《伤寒论》云: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合,状如豚肝。干姜能温脾土,故治肠下痢。生者尤良,谓生姜能宣达胃气,用之尤良。

按:桂枝、葛根、柴胡诸汤,并胃逆呕吐,表寒诸证,多用生姜。夫生姜乃老姜所生之子姜,主宣达阳明胃土之气,阳明为太阴之府,故干姜治脾,生姜治胃,脏腑者,子母之谓也。

按:《神农本经》只有干姜、生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则辛味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姜,始为有力。今药肆中多以伤水变味之生姜,晒干炮用,未免有名无实。

《本经疏证》

近世论干姜、生姜者,多晓晓置辨于去皮、留皮之别。予尝取生姜刮去皮,暴而干之,则但存其筋,无所为姜矣,因是知姜非在地中至极老,不足为干姜,不去皮不渍不酿,亦不足为干姜。盖凡暴物之道,难碎者易干,易碎者难干,以其有老嫩之殊也。莩甲厚者易干,莩甲薄者难干,以皮受烁,则引在内之津润以滋之也,若姜惟皮与筋为有形,其肉则遇水能化,故捣姜和水去皮筋,澄之可以成粉,是干姜所以必去皮,必渍水,必盦酿,乃得暴干而肉仍如故也,是生姜之走,干姜之守,系于老与嫩,不系于去皮留皮。其去皮留皮,系于使之任暴不任暴,不系于使之守使之走矣。盖尝细咀两姜,干者与生者不特味有厚薄,即气亦有厚薄。

盖尝检仲景两书,干姜治呕者一十六方,生姜治呕方亦仅与之相埒,何以见治呕必系生姜,但注不呕而用干姜者有干姜附子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方,生姜则无之。以呕而加生姜者,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栀子生姜豉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理中丸等方,干姜则无之,此足见干姜之治呕为兼及他证而用,生姜则专治呕。其呕而不用生姜,则因与他证忌,夫亦以生姜得夏气多,故功主横散;干姜得秋气多,则功兼收敛。横散则上逆无力,收敛则气不四驰,然姜之体性究系横生,则非特能禁其上,能禁其下,并能禁其既上且下,此生姜泻心汤、真武汤所以干姜、生姜并用,为一定不易矣。

干姜 《本经》 《别录》不言炮用,仲景则仅用于甘草干姜汤,盖其 “厥逆,咽干,烦躁,吐逆及头眩,多涕唾,小便数”诸证皆上虚不能制下,但用干姜尚嫌其横溢而肺益虚,故必炮用之,较小柴胡以欬而用干姜易生姜者,更进一筹矣。况生者味辛,炮者味苦,辛通而苦降,所以抑其性使下也。生者色黄白,炮者色黑,所以别自肺及脾及肾也,此之谓以上制下,后人每每扩充用之。善夫刘潜江之言曰:“干姜有生用、炮用之异。生用者,尽金之性,以全火之用;炮用者,存火之体,以全金之性。”盖气者,火之灵,生于火而统于金,故生者金之气畅,火之用乃畅;炮者,火之体守,金之气乃存,抑其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也。夫心,阳中之太阳也;肺,阳中之少阴也。心中原有水,肾中原有气,肺得肾气之上至者,下降入心,火中之水得此,如红炉点化,合于胃中之鼓扇,其血乃成,所以炮用者,敛金之性,归火之用,使火中之水藉母气而生化耳。至止唾血利血而炮用者,盖火从水化,使浮阳不僭,以守中者入凉血剂中,使寒不凝血乃和耳,故曰:“生者热而犹散,炮者热而善守也。”炮姜又有黑、不黑之殊,不黑者治血分虚寒而无热,若产后血虚发热之类;黑者,治中气虚而化热以伤血,如唾血利血之类,然治化热伤血者,须同童子小便炮为宜。

干姜止血

临床上治虚寒出血之用姜者,多用炮姜或姜炭,意在减其辛散动血之性。但《神农本草经》载干姜“止血”并未言炮。《金匮要略》治吐血不止之柏叶汤、治便脓血之桃花汤,《千金要方》治下痢脓血之驻车丸及治吐血不止用“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均并未言炮。《本草纲目》谓“干姜……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据此,止血用姜,似不局限于炮姜。

现代药理学试验则显示干姜水提取物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但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挥发油对于凝血无助,相反地是不利于止血。虽然动物实验结果与人体应用结果不一定相符,而且动物实验模型未必是虚寒型状态,但至少提示单用干姜治出血性疾病应当慎重。

现代药理

中药干姜主要含挥发油:6-姜辣素,w-姜烯,牻牛儿醇,B-甜没药烯等,6-姜辣素是其辛辣成分;姜炭中还含姜酮等。

中药干姜的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小时。

版本:v1.0

时间:202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