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干姜汤■季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气管支气管炎(蔡长福)炙甘草大补肺气,炮姜温肺/ 老年人流清涕

 FyssqzhOk 2019-06-13

老年人流清涕,再无其它明显症状,用六经怎么辨证?而用脏腑辨证,望而知之,舌脉都不用看,用甘草干姜汤。怎么辨证的?《内经》说:”诸病水饮,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患季节性哮喘,来时气喘吁吁,几乎要憋死,蔡老用大剂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60 炮姜80)当场煮药,立即一次喝完,喝完马上就不喘了。蔡老说,此肺气极虚又受寒炙甘草大补肺气,炮姜温肺,所以效如桴鼓。

甘草干姜汤。蔡师曾治一严重哮喘患者,呼吸抬肩,两臂随呼吸上下抖动。为处炙草160g炮姜80g,一剂而愈。蔡老说:炙草大补心脾

回想伤寒诸方,仅大小承气、大黄牡丹、大柴胡等少数攻邪方中无甘草,余如炙甘草汤等皆有炙草,且在方中也决非是可有可无仅仅起调和诸药的作用。《本经》谓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在本经中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只有大枣、蜂蜜两味。蔡老认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多为肺寒体质,用此方可彻底治愈。蔡师用此方也曾治愈一咯血病例。此方温补太阴脾肺,脾为后天之本,肺朝百脉。故蔡老认为此方乃仲师之大补神方

下利且汗出用何方?师兄曰:葛根芩连汤。师点头称师兄入门快。

又问:喘汗出下利又该用何方?师兄不语,师曰:还是葛根芩连汤

当时我不解。晚上躺床上回想其中缘由,忽然想起《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自此对葛根芩连汤证有了更深的理解。心想若无师父点拨,不知何时才能注意到此方。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12g  干姜6g

  上2味,以水600mi,煮取300ral,去滓,分两次温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主治)伤寒恶寒无热,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干而

不渴,烦躁吐逆,小便频数,甚则遗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

沫,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沉微。

  (临证加减]

  1.肺中虚冷吐涎沫,眩晕,不咳不渴,小便频数或遗尿不

禁等,少加乌药,益智仁,或金樱子,其效尤著。

    2.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肠鸣便溏,口不渴者,

可加高良姜、肉桂、怀山药;若脘腹胀痛,加厚朴、香附、莱菔

子、大腹皮等。

    3.脾胃阳虚之吐血、便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口不渴,

苔白脉迟者,以伏龙肝煮水再煎本方。

    4.胃脘冷痛,呕吐不食者,加大枣、法半夏、炒谷芽。

    5.寒邪犯胃,气机郁滞,胃脘剧痛,呕吐频繁者,加陈皮、

生姜、高良姜、元胡索、旋覆花。

    6.中焦虚寒,脾失健运,腹痛泄泻,纳差乏力者,加苍术、

煨木香、焦白术.

    7.寒饮蕴肺,肺失宣降,久咳肺虚,络伤血溢者,加茯苓、

茜羊炭、花蕊石、淡竹叶、侧柏叶等。    .

    8.本方加黄芪、莲须、陈皮治遗尿。

    9.本方加黄芪、太子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麦芽治唾

液减少症。

    10.本方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名王姜甘草场。[外台秘要]

   11.本方加人参、白术,治胸痹及脾阳虚而心中痞气者,名

人参汤。

    12。本方加茯苓、白术,治寒湿肾着,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逊。

    13.本方中干姜换为生姜,加人参、大枣,治肺痿咳唾涎沫

不止,咽燥而渴者,名干金生姜甘草汤。

    14。治赤白痢,名二宜丸(即本方)。[魏氏家藏方]

    15。治吐血,名二神汤(即本方)。[朱氏集验方]

1、甘草干姜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 18 克,干姜 9 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 第 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 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 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 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 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 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 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 5 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 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解:“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为肺痿之病。”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 于下,故遗尿、小便数。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 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验案)宋某。男性,35 岁,病历号 124743,1968 年 3 月 24 日初诊。头晕、呕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嗳气,右偏 头疼,口干不思饮,大便溏,苔白滑,脉沉弦细,右寸浮,证为胃虚寒,饮邪上犯,治应温中化饮,与甘草干姜 汤加味; 炙甘草 18 克,干姜 10 克,陈皮 30 克,半夏 15 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均已。 2、理中汤或丸方:(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 9 克。(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第 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注解:太阳伤寒而误与他药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则证已,但又复与他药下 之,遂使利不止。医以理中汤治之,不仅无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专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复 误下,使下焦肠虚失权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摄止泻的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服后利还不止,则当利其小便,使 水谷别,而下利自止。 第 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见五苓散条。 第 396 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解:伤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 按:喜唾为胃虚有饮,此证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验。 《胸痹心痛短气病》第 5 条: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 之。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气不畅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 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气大 虚饮自下乘,亦可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验案)李某,男性,58 岁,病历号 155413,1965 年 4 月 6 日初诊。受凉后腹泄已三月,每日 3-4 行,便有完谷 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暖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和中,与理 中汤加减。 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6 克,苍术 10 克,炒扁豆 10 克,陈皮 15 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泄基本已止, 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 3、大建中汤方:(方剂组成)蜀椒 9 克,干姜 18 克,人参 9 克,胶饴一杯(分冲) (用法)以水三杯,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内胶饴半杯,微火更煎,温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杯,后更服,当 一日食糜,温覆之。 (方解)蜀椒、干姜驱寒止呕,人参,胶饴补中缓痛,故此治胃虚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腹满寒疝宿食病》第 14 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大建中汤主之。 注解:寒气自里迫于上,则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迫于下,则腹中寒,肠被寒激,蠕动不宁。上冲腹皮起 伏无常,出见有头足上下,痛剧不可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 按:此述本方应用的比较重证,其实凡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确知其里之虚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杀虫, 若虫积而心腹痛剧者,本方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验案)李某,男性。32 岁,病历号 478529,1965 年 3 月 16 日初诊。二年来常胃腹串痛,胃脘喜温喜按:但痛甚 时不能按,痛作时恶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若薄白,脉沉细弦。证属里虚寒凝,治以温中驱寒。 与大建中汤:川椒 12 克,干姜 15 克,党参 10 克,饴糖 45 克,细辛 6 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腹痛发作次数大 减,连续两天大便中下蛔虫,共 5 条。继服三剂诸证已。 4、吴茱萸汤方:(方剂组成)吴茱萸 15 克,人参 9 克,生姜 18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吴萸辛温, 《神农本草经》谓“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伍以生姜、人参、大枣健胃止呕之品,故治胃 虚寒饮冲逆、因食谷欲呕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第 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解:属阳明,这里是指胃,不是指阳明病。胃中有寒饮,故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吴茱萸汤而呕反 增剧者,是误犯上焦有热的呕,不当用本方治之。 按:属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汤证,由于欲呕为二方的共有证,故特提出教人临证时要细心辨别,读者宜与小柴胡汤 方证条互参。 第 309 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为寒饮暴迫所致,故宜吴茱萸汤主之。 按:文中虽谓吐利,应以吐为主,即是说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才可能说是寒饮逆 迫的急剧情况,否则与另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证无所别,又何以吴茱萸汤主之?第 378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干呕或吐涎沫而头痛者,为寒饮冲逆的征候,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第 8 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解:寒饮自里以上迫,故呕而胸满,吴茱萸汤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饮冲逆,若上之食谷欲呕者;呕吐、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呕而胸满者, 均属其证,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症,均有惊人的疗效,今略举数端以供参考。 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或恶心欲吐,无热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本方俱有捷验、西医所称的美尼 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宜注意;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胃脘疼,呕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鸣、大便溏频者,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无论胃肠炎、胃溃疡依证用 之,均有良验;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43 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二年来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青光眼,而 服中西药罔数。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 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饮盛,治以补血除饮,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姜汤、当归 芍药散:吴茱萸 10 克,党参 10 克,干姜 6 克,大枣 4 枚,柴胡 12 克,黄芩 10 克,桂枝 10 克,花粉 12 克,当 归 10 克,白芍 10 克,川芎 10 克,泽泻 18 克,生龙骨 15 克,生牡蛎 15 克,茯苓 12 克,苍术 10 克,炙甘草 9 克。结果:上方服三剂,诸证即见好转,连服 21 剂,视物渐清,治疗二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清晰,头痛等症 也消失。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伤寒因误治伤阳,引起四肢厥逆,烦躁、吐逆等证,《金匮要略》则以此方治疗虚寒型的肺痿病。 本方以炙甘草、干姜二味药组成。炙甘草能补中益气,干姜辛热温阳,主温肺胃之阳,辛甘合用为助阳之剂。因而可以治疗肺、胃虚寒造成的一部分疾患。如:误汗下以后,表里俱虚,可以用本方以复阳;脾胃阳虚引起的胃痛以及吐逆疾患;肺痿属于虚寒者。并可治呕吐自利、吐涎沫、遗尿等证。凡属于肺胃之 气虚寒者,用此方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 诸前辈对此方的应用颇为广泛。 吴遵程曰:“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其夹食,夹饮,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内外之邪相合,难以发散,或寒饮伤胃,宜合用理中,不便予参术者,皆可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 《外台》:“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干姜甘草汤。”(即本方也——作者) 《伤寒绪论》曰:“伤寒,若心下结痛,无热证,不渴、不烦者,此寒实结胸也,甘草干姜汤……” 除以上论说外,并可治下列之病证。

一、        吐涎沫 

吐涎沫之证,多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致,阳盛则失去温沫之权,肺冷则气虚不能温布津液,因而津液聚积化为涎沫,故多吐唾液或吐涎沫,以甘草干姜汤温复胃中之阳,温肺复气,使阳复而气温,津液得四布,则吐涎沫自愈。 典型病例: 李XX,女,65岁。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饮水,面部及下肢间有水肿,食稍有不适时即肠鸣腹泻,由此脾胃阳虚可知。一个多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忽唾液特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约一碗多,脉象沉迟。舌淡而胖,并有齿印。曾给服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不但不减,还续有增加。后宗《伤寒论》之 意,诊为肺胃虚寒,津液不能温布,故频频吐出。遂改用甘草干姜汤治之。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五剂痊愈。 按:本例吐涎沫患者,是因中焦阳虚与肺冷而成,尤其是以肺冷为最,肺阳不足不能温布津液所致。在治疗方面,应以温肺助阳为主,前服五苓散、吴茱萸汤都是治胃寒,逐水饮之药。用以治疗此病,似是而非,故服之无效。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后改用甘草干姜汤应手取效。故在临床上如辨证不确,虽 为小疾,也难于中窍。

二、        小便失禁 

甘草干姜汤,可治由虚寒引起的小便失禁。这一类型的小便失禁,是因上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以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失其制约小便的功能,因而小便失禁,尿频,并兼不喜饮水或手足不温等证。 病例一: 任xx,男,60岁。偶尔小便淋漓失禁,自己认为这是一般老年人的普通现象,未引起重视。年复一年,竟然发展到小便完全不能自己控制,随时溺出,痛苦万状。以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30剂以后小便基本能自己控制,后将此方改为散剂,日服9克,以巩固之。 病例二: 乔xx,女,19岁,徒工。自幼有尿床的习惯,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每晚尿床,不论冬夏,几乎夜夜如此。近几年来四出求医,间或有短期疗效,但不能巩固。年岁大了有此病患,颇为所苦。患者当时,面色不华,不喜饮水,手足不温,脉沉。诊为肺虚不能制下,下元虚寒所致。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白果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服到十剂时感到有明显效果,已经不是每晚尿床了,而是隔二、三日一次。照此方共服40余剂,又以此方配制蜜丸,继服半年多痊愈。按:本例之小便失禁与猪苓汤之小便失禁有根本上的区别,此为上焦虚寒不能制下,致肾与膀胱气虚阳微,不能制约小便。猪苓汤为热伤津液,膀胱气燥引起的小便失禁。又与单纯肾气虚寒不能制约小便有别。所以在治疗方面,此类型的小便失禁是以甘草干姜汤侧重温补中、上二焦,方能获得效果。



 

【复阳救逆方】《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之组成及用量

甘草干姜汤也是伤寒论中一张小方,但其作用不小。是经典的复阳救逆方。

 

 

1/3



其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

【配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汤推荐量:

原方原量:炙甘草60,干姜30。

常规标准量:炙甘草12,干姜6。

干姜

 

2/3



【说明】: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张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子——芍药甘草汤,今天也是一张两味药的小方——甘草干姜汤。其他和甘草相配的两味药的方子命名的,还有桂枝甘草汤,大黄甘草汤,等。那为什么今天学习的这个方子不叫干姜甘草汤,而叫甘草干姜汤呢?按日本汉方大家远田裕正先生研究康治本伤寒论得出的结论,在古本中,组成每张方的物药组成有顺序并不是随意书写的,而是其有严格顺序的。

2.此方为温中诸方之祖。如加附子,即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即为理中汤。加茯苓、白术,即为肾着汤。

3.在临床上使用甘草干姜汤之舌脉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即:舌淡,舌润且苔白,脉迟。

4.临床应用之疾病,大多是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者。如小孩子流口水,流哈喇子,尿床。不管#男人更年期的症状都有哪些#,但对于老年人平时小便频数,口水多,短气,头晕者,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近,一个方剂悄然被认可!其实对于大多人来说,中药方剂对很多人都陌生,也不了解,但是这个方剂却是1700年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它就是“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回顾一下经典!

甘草干姜二味齐,润肺健脾暖阳气

甘草干姜汤作为张仲景《伤寒论》里的重要经方之一,也是温阳的经典方剂。它主要由甘草和干姜两味组成,组方简单但作用很关键。

甘草是《神农本草经》上品,味甘性平,号称“国老”。它可以和中解百毒护中焦,能补脾益气;它还能入十二经,补五脏六腑的正气,在上祛痰止咳,在中调和脾胃,在下清热利泻。按五行学说,甘属土,土生金。冠毒最容易侵入肺脾二藏,甘草可以加强脾肺防御,所以对流感的预防作用很好。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干姜是姜干燥的老根茎来供药用,它味辛,性温,归脾、胃心、肺经,有温经散寒,回阳通脉,温化痰饮的作用。常用于风寒咳嗽、寒痰咳嗽等问题。入脾胃二经,能温胃祛湿,降逆止呕,它最大特点就是守而不走,其性凝滞,主入脾胃,像死战不退的战士固守城池一样,忠于职守!

为啥要把甘草和干姜一起用呢?

因为干姜和甘草先天就是一对好朋友,相互配合,中和干姜的“爆脾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甘草调和众药的关键作用,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有甘草配伍。炙甘草的作用在于:

第一,能让干姜这团烈火不到处乱窜,只限一定范围内提供热能;

第二,能让干姜提供的热能停留在相关部位更为持久;

第三,能提供一定量的水分,从而不至于让周围过于干燥。

下面热起来了,凉水可以蒸腾了,蒸腾之后去了上面,上焦如降甘霖,热于是散掉,体内因此有了津液,可以输送热量到本来已经寒邪侵袭的冰冷四肢,也就是“厥愈足温”。

总结起来,干姜温中散寒、扶阳固本,甘草解百毒、补气益气、止咳平喘。故无论是外寒内侵,或阳气不足之虚寒内生,凡属于正气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而需温中益气者,必主以干姜,更须与甘草为配,两者强强联合,才能显其作用。

中医经方流传千年至今,这一次“甘草干姜汤”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中医专家组更提出,“甘草干姜汤”今后还可以能作为普适方用于日常预防和调养体质。

千年临床鉴真知!应对环境带来的身体问题,我们相信中医药可以“调养体质、提高免疫、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体现古经方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值!


声明信息: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如未注明均不可查询。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甘草干姜汤为经典名方,出自《金匮要略》与《伤寒论》。

何庆勇教授长年研习仲景之法,擅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认为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肺中冷之虚寒证,临床与肺痿的治疗应有所区别。其中对甘草干姜汤的运用常立起沉疴。

那么何庆勇教授运用甘草干姜汤有什么秘诀呢?

花上3分钟,跟小师妹一起一探究竟吧!

方证辨证

关于经方在临床的应用,何庆勇教授常将方与证紧密结合,注重方证辨证,认为一方必有一主证,一人必有一主方。

甘草干姜汤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其对应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不少医家均对其进行了阐述。

岳美中老先生认为手足厥冷倾向,唾液、尿等分泌物量多且稀薄者用此方。

胡希恕老先生认为甘草干姜汤可用于治疗里虚寒而出现咽干、吐涎沫者。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运用甘草干姜汤遵循方证辨证,并抓其主证,常立起沉疴,认为甘草干姜汤方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便频或失禁,不喜饮水,小腿挛急,偏怕冷,舌淡,苔滑,脉浮或弦。

其中主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何庆勇教授认为甘草干姜汤多可治眩晕、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遗尿等疾病并见上述方证者。

遵循经方剂量

经方疗效不仅在于方证辨证的准确,还在于原方原量或原比例的遵循。

何庆勇教授认为仲景之方至精至要,久用不衰,若不遵循其原方用药用量,不乏对仲景之意的违背,故临床加减或合方应谨慎为之。

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使用黄芪、芍药与桂枝均为三两,而使用生姜为六两,用量是其他药物的两倍。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用此方取效关键就在于生姜使用量大,生姜虽能引药达表及四肢,但重用尚可治疗肢体肌表麻木的症状。

再如防己地黄汤在临床治疗独语发狂患者时,原方防己用一分,桂枝用三分,防风用三分,甘草用一分,而生地黄用二斤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方中大量用生地黄常取得明显疗效,生地黄能除心中烦热,解心神不宁,重剂用之才是经方本意,可知遵循经方剂量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五》对甘草干姜汤均指出:“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故应注重甘草与干姜的用量比例为2∶1,何庆勇教授临床运用甘草干姜汤时,生甘草用12~24g,干姜用6~12g。

注重经方中药物的炮制法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原文中指出甘草的炮制方法是“炙”,然何庆勇教授临床用此方时多用生甘草。

为什么呢?

何庆勇教授则指出仲景原方中的“炙”甘草与现今常用“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大为不同。

汉代杨雄在《方言·第七》中指出:“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秦晋之间或谓之炙。”因此甘草干姜汤原文中甘草的“炙”用即是用火烘干,与现今用的生甘草饮片无异,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指出生甘草就是通过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以及干燥而制成的。

而现今用的炙甘草炮制法是将生甘草与蜂蜜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蜂蜜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此确切为“蜜炙甘草”,与仲景用的“炙甘草”大为不同。

干姜在原文中的炮制方法是“炮”,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上卷》中指出:“甘草……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此中阐述到“炙”与“炮”均是用火加工,“炙”是用火烘干,而“炮”则用火进一步烘烤,未烤至成碳,均属于生甘草的炮制方法,不改变其药性。

而《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姜的炮制法是将干姜用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此成品为炮姜,不同于经方中“炮”后的干姜。

炮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止呕止泻,而干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由此也可观干姜的效用更符合仲景的用方之意。

故何庆勇教授在临床运用甘草干姜汤时,多使用干姜。

临床适时叠用经方

经方叠用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仲景上承《黄帝内经》重方之理论,按照“随证治之”的原则,通过经方叠用形成不同的合方。

对于临床中出现多种方证的患者,何庆勇教授常运用方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甘草干姜汤的主要方证是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临床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时,皆可运用甘草干姜汤。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大便稀的症状,则可叠用理中丸;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咽痛,恶寒,无明显发红,则可叠用半夏散及汤;

若临床患者伴有手足发凉,尤以膝关节、肘关节以下为甚,则可叠用当归四逆汤;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骨节疼痛,不能屈伸,恶风寒,则可叠用甘草附子汤。

验案举隅

流涎案

患者,男,70岁。

2018年9月7日初诊

主诉:流涎10年。

患者不自主流涎10年,流清水,严重时必须用手绢捂住嘴,患者口腔内装有口腔矫治器,但效欠佳。

多年寻医问诊,未有明显改善,经病友推荐,遂来笔者处就医。既往有帕金森病史10年。

刻下症见:时有头晕,偏怕热,无口渴,气短,喜长出气,乏力,偏怕冷,小便无停顿,夜尿2~3次。

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流涎(甘草干姜汤证)。

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减。

药物组成:

甘草55g,干姜28g,酒苁蓉3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8年9月14日二诊

患者自诉服药3剂后,流涎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疗效显著。

按语:

此案患者唾涎沫即是因为“肺中冷”,津液输布失司,舌淡苔薄白,则温肺而治。

何庆勇教授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味温阳药肉苁蓉。

考虑患者年龄已高,病程长达10余年,脉沉,病久阳气甚虚,肺中积冷顽固,单以干姜的温阳作用,恐难以奏效,故加入肉苁蓉以加强温阳之功,患者3剂而愈。

何庆勇教授抓住此患者流涎、质清稀、偏怕冷及舌淡的主证,方用甘草干姜汤,疗效显著。

小腿抽痛案

患者,男,75岁

2018年7月30日初诊

主诉:

小腿抽痛20d,不能行走15d。

患者20d前出现夜间小腿抽筋、疼痛,近15d不能行走,双下肢发沉,现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夜间小腿抽筋,不能行走,行走则疼痛,双下肢发沉,不想活动,无口苦,身上怕冷,委屈想哭,眠差,大便1次/d,偏干,夜尿1次。

舌淡,苔薄黄,舌有液线,脉沉细。

诊断:小腿挛急(甘草干姜汤证)。

方用甘草干姜汤合甘麦大枣汤加肉苁蓉。

药物组成:

生甘草30g,干姜15g,肉苁蓉35g,大枣25g,浮小麦90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饭后30min温服。

2018年8月6日二诊

患者述服药3d后小腿即不再抽痛,近1周小腿未抽筋,双下肢发沉、不想动明显好转,现可自行行走500m左右,服药后则无委屈想哭,睡眠明显好转,大便1次/d,不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按语:

此案患者症状以小腿抽搐为主,在诊治过程中,患者诉有委屈想哭,情志不舒的症状,有时甚至影响睡眠。

结合患者主诉,提炼其主要方证即为小腿抽痛,双下肢发沉,偏怕冷,委屈想哭,舌淡,苔薄黄,脉沉细。

经方使用则可将甘草干姜汤与甘麦大枣汤进行叠用,同时考虑患者老年体虚,阳气不足,加用肉苁蓉,从而达到显著的疗效。

何庆勇教授运用经方,常从方证辨证、原方剂量、药物炮制、适时叠用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取效关键缺一不可。

在临床对经方的运用,应谨而甚之,若有叠方与加减也应注重根据来源,不可随意加减,取效则简而易见。

总结何庆勇教授运用甘草干姜汤的经验有以下方面:

一是方证辨证,擅抓主证,甘草干姜汤方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便频或失禁,不喜饮水,小腿挛急,偏怕冷,舌淡,苔滑,脉浮或弦。其中主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二是遵循原方剂量,甘草与干姜的用量比例为2∶1,生甘草常用12~24g,干姜常用6~12g。


干姜

干姜药能:干呕,吐下,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小便不利,小便自利,咳唾涎沫,反发汗、反吐泻、抗血管内水分的急性减少。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旧时将产于湖南均州者,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均姜,现时多将产于四川建版场者,视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川干姜。《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人32方次。

    ●原文考证

    最简方(2):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

    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其临床表现如何?“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此外,本方又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栀子干姜汤治大下以后,“身热不去,微烦者”(80)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以上三方主治,多为大下之后诸证。或吐涎沫、或烦而不渴,或虽烦而吐逆,或身虽热而有微烦,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甘草干姜汤证的“其人不渴”“多涎唾”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涎沫,即清稀的唾液及痰涎。

    次简方(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见附子条下。干姜与附子、甘草同用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冷、脉沉微者,其人亦必不渴而多清涎。

    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306);“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07)。下利脓血而用干姜、赤石脂,原文主证不明,以药测证,当有腹冷痛,四肢厥冷,口内多清涎等证。

    干姜半夏人参丸治“妊娠呕吐不止”(二十)。半夏干姜本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其呕吐必多清涎。因久吐不止,体液丢失,精神疲惫,故加人参。

    最大量方(4):甘草干姜苓术汤、大建中汤

    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肾著病。其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以及“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带五千钱”(十一)。腰冷痛而不渴是其特征。

    大建中汤为干姜配人参、蜀椒、胶饴,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其症状为“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近”()。是腹中寒痛而呕者,既是腹中寒,必无烦渴,当有不渴而口内多清涎。

    加味方: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散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96)。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82);以及“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316)。理中汤条下有“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386)。有寒,必有不渴多涎。四逆散条下有“咳者,加五昧子、干姜各五分”(318)。可见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入柴胡剂,则配五味子;人麻黄剂或附子剂,则配五味子、细辛,如真武汤、小青龙汤。另外,下利而不渴者也常用干姜。

    ●仲景方根

    干姜甘草附子: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参见附子条。

    干姜甘草人参白术: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汤主治“大病差后喜唾”(396);桂枝人参汤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方如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满而不痛者”(149);生姜泻心汤主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157);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咳喘气逆。方如厚朴麻黄汤主治咳而脉浮();小青龙汤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咳而微喘,,(41);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咳满”(十二)

  名                  干姜用量                主要配伍

通脉四逆汤                3                  附子甘草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               附子甘草猪胆汁

四逆汤                   1两半                 附子甘草

四逆加人参汤             1两半               附子甘草人参

茯苓四逆汤               1两半             附子甘草人参 茯苓

白通汤                    1                  附子葱白

白通加猪胆汁汤            1两               附子葱白猪胆汁

人参汤(理中丸           3               人参甘草白术

桂枝人参汤                3             人参甘草白术 桂枝

半夏泻心汤                3         黄连黄芩半夏 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泻心汤                1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

甘草泻心汤                3         黄连黄芩半夏甘草 人参 大枣

厚朴麻黄汤                2     细辛五味子 麻黄 厚朴石膏杏仁 半夏 小麦

小青龙汤                  3       细辛五味子半夏麻黄 芍药 桂枝 甘草

苓甘五味姜辛汤            2               细辛五味子茯苓 甘草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4                  甘草茯苓白术

大建中汤                  4                    蜀椒人参

    ●药证发挥

    于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Ⅱ垂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①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于姜)

    ②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

    ③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④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等;

    ⑤部分出血性疾病。

    仲景使用干姜多配伍。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干姜配半夏治呕吐,配栀子治下利以后身热烦躁,配桂枝治腹痛,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腰冷痛,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而吐利。所用范围较广。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舌苔白腻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

    ●常用配方

    ①干姜 6g甘草12g(《伤寒论》甘草干姜汤)

    应用:消化道疾病见腹泻、呕吐或吐清水清涎者,呼吸道疾病见痰液清稀如水者,均可使用。本方是温中的祖方,四逆汤、理中汤等均从本方而来。本方原书剂量为甘草倍于干姜。临床也有两者相等者。

    ②干姜6g栀子15g(《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应用:本方可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配伍半夏厚朴汤、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越桃散一方,为栀子、高良姜,两药研末内服,治下利后,腹中虚痛不可忍。

    ③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  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著者经验方)

    应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④干姜12g  白术6g茯苓12g甘草6g(《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

    应用:以腰腹冷痛、恶寒、小便少、下肢浮肿为应用特征,关节痛、腰椎病、妇人带下、胃肠炎等多用之。

    ⑤干姜9g白术9g党参9g甘草9g(《伤寒论》理中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虚寒型腹泻的基本方。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痉挛、消化不良、胃神经衰弱症、胃肠痉挛、妊娠呕吐、慢性结肠炎、化疗后毒副反应等,常与半夏、党参、桂枝、附子、甘草、大枣、黄连、黄芩等配伍。《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现代名医岳美中用人参、白术、生姜、炮干姜、吴茱萸、细辛,治疗五更泄泻,食谷不化,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以恶心呕吐、口流清涎为特征的疾病,如儿童遗尿症、小儿口腔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笔者曾用本方加黄连、附子治愈数例反复发作的小儿口腔溃疡。有人报道治疗一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量过多的病例。患者24小时5 0006 000ml,经抗菌治疗不减。患者面色青黄,精神疲倦,用本方后效果明显。本方还用于以精神萎靡、口不干渴的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等,常配伍附子、党参、甘草、龙骨、阿胶、赤石脂等。方如附子理中汤、桃花汤等。

​干姜、甘草配,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这一种基础结构了,一种基础的配伍结构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学习笔记)
​----------------------------------------

*甘草
​   产地,大部分在国内主要是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
最好的干草就是粉甘草,宁夏一带多一点。粉甘草切片不硬也不软,粉比较多,打成粉的话粉就比较多一点。
​   甘草这个根圆圆的,非常圆,你能从地里边能把它从地里边把它拽出来,基本上是一根,直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侧根,这个也基本上是一种圆通、稳重之势,
有股通达之气。
​   甘草那个皮,有点棕红色,或者是褐色,偏红色,里面这个黄色比较正,五味,它这个甜味,就是那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包括他的臭味是一种比较香甜的感觉。
​   《别录》里面把甘草称作 “诸土之精”。所以甘草无论他生长的地域,纬度,长的这个象,他的气味,他的颜色,他的质地等等,所有的这些象,都是这股土气之象。

   ​甘草的
特性、功用用一句话来概括:“甘草有纯和中重之土气,能顾护全局而调摄一气周流之特性。”这就是我个人对甘草这味药的理解。
​    甘草就是这种象,所以就能干这么一件事,它凭着这股纯和中重的土气,能顾护一气周流的全局,从而达到调摄的作用,“调”呢,就是既能调快,也能调慢,“摄”呢,就是顾护的意思,就是缓和在我这个范围之内,不能超过我这个范围,从而使一气周流恢复和顺的本性,正常的一气周流是柔和通畅的。

​   甘草呢,量一般我是用五克以上,如果是跟辛温通散的药附子啊麻黄啊一起的话,量就会大一些,这是它的量,这样就能较好的顾护人体的一气,不至于散的太过。
​   那么什么时候甘草不适合用?
​   如果这个中焦郁结的比较厉害,一般湿气比较多一点,气郁结的比较深,便重,如果不想用通散的药,而是用一些淡渗的药,中焦的药稍微通畅一些,这个时候就不用甘草,甘草会使中焦郁的更厉害,因为它的气是比较缓和的,本身就走不动。
​   当然如果说我要用上一些通散的药,把中焦给转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中焦郁的太重的时候甘草的量不要太大了,少一点比较好,因为甘草本身不是一种以通行为主的药,它还是一个坐镇中州,它是坐天下的,不是打天下的,所以甘草又被称为“国老”,甘草就讲这么多。 
(笔记者摘编自网络《老师讲药象体会》)

干姜

​   干姜就是老姜了啊,长了两年的老姜,母姜就是,晒干之后,那么干姜呢就比较燥烈一些,如果拿着刀去切的时候,切生姜的时候它这个丝很脆的,容易断,切干姜要是刀不快都切不断,比较韧性结实的。
​   干姜的味比较辣,所以呢跟生姜相比,干姜补生动之气,可以补小孩子的生发之气比较弱,这个姜还是老的辣,但是这股燥烈之气可以起到很好的散寒的效果。所以如果中焦有陈寒,没有干姜很难散开。
​   因为姜啊,不管生姜、干姜都是入坤土,走这个一身之肉,所以人身上最多的就是肉嘛,一气周流就是在肉里面周流,所以一旦出现这个一身之气寒气淤结,通行不畅的时候,干姜量要大,干姜并不仅仅是温胃,干姜是一身全可以温通。
​   为什么四逆汤里面要用这个干姜啊,干姜就是把一身毛细血管全都温通。把全身坤土所有地方先给你热起来,它的力量虽然没有附子那么峻猛,就象一个炉子一样,一个温暖的炉子能给你热得至少软一点。能通开,道路比较通畅了,然后附子在在里面给你生发遣散之力,阳气得以循环起来,是这么一个作用。
​   所以这个干姜主辛通开散,开散这个作用,它不是往外开散,是在内开散这种作用比生姜强得多。生姜也有这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但是弱一些,现在还是以温通动力多一些,一动一静相联系,生姜还是动的比较多。
​   所以你看有时候说治疗咳嗽,治疗肺寒咳嗽,你即使用上一类敛肺的,象五味子之类的,如果没有这个干姜啊,把寒气散开,把道路给它畅通开,用上它也很难把这个咳嗽止住的,所以如果中焦寒气淤结,一气周流不能斡旋,一气周流不畅快的时候用干姜来这个破这个寒气,开淤结,效果非常好,当然在疗效上它表现出来的也是那种,下降的效果比较好,这是生姜干姜他们的区别。

​   临床上给患者用的时候呢,有的时候既有沉寒、又有湿气瘀滞,那就可以干姜生姜一块用。有些患者不明白这个方子开上姜了怎么还让我自己再加姜,加这么多姜行不行,姜是热药,我本来就上火还吃这么热的药,所以咱自己做大夫咱自己要明白,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生姜。
​& 用干姜的时候肯定是那个脉啊摸着有点发硬那个感觉,寒气收紧;
& 用生姜那个脉象大部分以滑象或是紧象为主硬的感觉不太明显。
​@ 一个是湿气弥漫,
​@ 一个是寒气淤结,冻在一块了。

​& 干姜就是融化冰块,熔化寒冰沉寒这么一个作用。​
​& 生姜呢流通这个就跟流水一样,疏通气血。生姜这股气啊,比较柔和一点。
​   所以这个量啊稍大一些稍微小一些问题不大,但是干姜比较躁烈,如果它这个脾胃比较弱的病人,有时候还不能用的太大,甚至你要改成炮姜,就是干姜炒过了。成黄褐色了很轻很脆了,一捭就碎了,干姜很硬要打开,炮姜的辛温躁烈之性就缓和了很多,有时候小孩啊,老人啊,或是久病体虚啊,需要用姜的时候可以改成炮姜,炮姜就是性格更温和一些,姜碳呢比炮姜炮制的还厉害,炒黑了都快成碳了,这个有时候腹泻或是偶尔用一下,我基本上不用,这个药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药劲,作用不是很大,这是讲了生姜和干姜,

​   如果把干姜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咱们怎么概括呢,干姜则势缓力大而擅散寒开结。干姜走动的趋势力量就小,但是开阔的力量就大,所以它就善于散寒开结,当然它的作用范围还是坤土,那么这是对生姜和干姜这两味药我个人的对他们的一些认识。
(笔记者摘编自《老师讲药象体会》)   
----------------------
生甘草,和干姜配伍,温中散寒。

​---------------------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伤寒论》“二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
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 先用甘草干姜汤温复中阳。这体现了《伤寒论》中,以扶助阳气为主的这样一个思路。 摘自《伤寒论》学习笔记)

《金匮要略》“5.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治在中焦,它是通过培土生金法来解决“肺中冷”的上焦虚寒证;下焦虚寒也可以治在中焦,那是脾对肾的影响和作用。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甘草干姜汤

​【方證】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名家经验】
虛寒性出血;复阳救逆剂。
虛寒的体质状态:分泌物及排泄物明显增多,清稀而无臭秽气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