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消(《本草纲目》)
为萝摩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耳叶牛皮消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江苏等地。冬季采挖,洗净晒干,切片。药材性状:气微,味微甘后苦。以切面淡黄棕色、粉性足者为佳。生用。 【历史】隔山消之名出自《本草纲目》,但未载其命名缘由。别名有飞来鹤(《植物名实图考》),白何首乌(《东医寿世宝元》),隔山撬(《分类草药性》),隔山锹(《天宝本草》)等。 《本草纲目》谓其“主腹胀积滞”。《分类草药性》则明确指出其“消食积”之功,并认为有“下乳,补虚弱”之效。现代各地方民间记述及使用各具特色,如《贵州民间方药集》以其“外用治疮毒,鱼口。”在陕西,以之“滋阴养血,健脾顺气,镇静止痛,催乳。治胃痛腹胀,虚劳,肾虚腰痛,阳瘘,小儿痞块,白带,乳汁不足。”(《陕西中草药》)。有些地区以其“治肾炎水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在江西,却以之“清热解毒,顺气止痢。”(《江西草药》)。由此可见,本品消积滞、助消化之功为多数本草所公认。现代国内外对本品研究较多,也作白何首乌入药。 【性能】甘、微苦,平;有小毒。主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健胃,理气止痛。 【应用】 一、 食积不化、小儿痛积 本品健脾消食作用较强,常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可配土当归、马兰同用。亦可单味水煎服治小儿痞块(《陕西中草药》)。配苦荞头、鸡矢藤、马蹄草等治小儿府积,宿食不消,并能开胃健脾(《四川中药志》);在贵州,配地牯牛。米汁送服,治食疟(《贵州民间草药》)。 二、 脾胃气滞、脘腹胀痛 本品配万年荞治胃气痛,年久未愈;配青木香、砂仁等行气药,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配柴胡、香附、白芍等疏肝解郁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乏力(《贵阳民间药草》[贵阳市卫生局编,贵阳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 三、其他 本品单用水煎服用治痢疾(《江西草药》);亦有以本品炖肉食催乳者(《陕西中草药》)。 【用法用量】9~15g。研末吞服比煎服效果好。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 【按语】 一、 关于本品毒性的讨论 本品有小毒,过量服用会产生明显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为流涎、呕吐、癫痫性痉挛、强烈抽搐、心跳缓慢等症状。如症状处于痉挛之前,可催吐、洗胃及导泻;内服蛋清、牛奶或药用炭,并服镇静剂预防痉挛。如发生痉挛,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注射苯巴比妥或氯丙嗪,用水合氯醛灌肠,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必要时给氧和对症治疗。 本品毒性成分不明,过去认为可能是萝摩毒素,后认为可能是强心苷,尚需深入研究。 二、 关于本品功效的讨论 据考证,隔山消自古作白何首乌入药,是白何首乌的主要植物来源。与何首乌常一起配合应用,正如《本草纲目》所云:“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所以,除正文所述功效外,本品同时作补肝肾药用之,用其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治肝肾阴虚的头昏眼花、失眠健忘、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筋骨不健等[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3]。而药理学试验也证明了本品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肿瘤等与之功效相关的作用,为上述功用提供了佐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胸闷心痛、肾炎、小儿高热、痢疾、疔疮及毒蛇咬伤等。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主要含多种苷类、留类、酚酸类、磷脂、糖、维生素及氨基酸等。 二、 药理作用 隔山消可以改善夹尾激法诱导的大鼠消化不良模型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模型大鼠胃窦NO含量有关。还有提高记忆、抗龋和抗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