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肉(《神农本草经》)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主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一般认为福建所产品质最好,药用以广西所产为多。夏、秋两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气微香,味甜。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历史】本品果实呈球形,似龙眼状,《本草纲目》称“龙眼、龙目,象形也”。药用其肉,故名龙眼肉。《开宝本草》称:“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故又名益智。本品其他异名有龙目(《蜀都》),比目(《吴普本草》),荔枝奴(《南方草木状》),木弹、骊珠、蜜脾、燕卵、鲛泪、圆眼(《本草纲目》),桂圆(《药品化义》),龙眼干(《泉州本草》)等。 《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本药的功效,且将其列为上品,谓其“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名医别录》称其:“除虫,去毒”。《开宝本草》日:“归脾而能益智”。《日用本草》称“益智宁心”。《滇南本草》称“养血安神,长智敛汁,开胃益脾”。后世逐渐总结出其补气血、益心脾、安神之功效。 【性能】甘,温。主归心、脾经。 【功效】补气血,益心脾,安神。 【应用】 一、 气血两虚证 本品甘温入脾,补后天之源而益气养血,且甘甜平和,宜于久服。可用于治气血不足所致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瘀肢倦、气短乏力、舌质淡、脉细弱等症,或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如《随息居饮食谱》载玉灵膏,“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人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若气血不足、兼轻度阳虚者,可将龙眼肉泡入上好白酒中,百日后日饮适量,如《万氏家抄方》龙眼酒。 二、 心脾两虚证 本品甘温,入心、脾二经,善于补益心脾,既不滋腻,又无壅滞之弊,为滋补良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久服强魂魄,聪明”。《日用本草》言其“益智宁心”。《滇南本草》称其“养血安神”。对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尤为适宜。脾气虚弱、食少体倦、统摄无权的崩漏、便血等症也可用。本药单用即可收效,如《药粥疗法》龙眼肉粥,以本品与红枣、粳米同煮,治心脾两虚而见心悸、失眠、腹泻者;《万病回春》龙眼酒,以本品250g,浸泡于1500g白酒中,经1个月后开封饮用。临证常与其他补脾、养心、益气、补血、安神之品同用。如《济生方》归脾汤,以本品配白术、茯苓、黄芪、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药品化义》论本品:“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人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肝补血。”《经验方》载龙眼枸子桑椹汤,以本品与枸杞子、桑椹合用治疗心肾阴血亏虚所致的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视物模糊、心悸不宁、失眠健忘等症。 三、脾胃虚弱所致胃脘胀痛、泄泻、水肿等诸证 《泉州本草》谓本品“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其将龙眼肉与生姜、大枣同用,治妇人产后气血双亏兼阳浮者。又用“龙眼干14粒,生姜3片,煎汤服”,治疗脾虚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扶中汤,以本品与白术、山药同用,治阴阳俱虚久泄证,症见久泻不止,甚则虚汗、饮食减少、脉濡弱者。 【用法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也可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湿阻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主要化学成分为糖类、脂类、皂苷类、多肽类、多酚类、挥发性成分、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二、 药理作用 龙眼肉提取液有抗应激作用,对小鼠所受低温、高温、缺氧刺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龙眼肉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焦虑活性;乙醇提取物可明显影响大鼠垂体-性腺轴功能。此外,龙眼肉还有镇静催眠、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内耳眩晕 用本品与酸枣仁、山药、当归、五味子各10g,水煎服,1日1剂,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姜半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熟地、丹参。服药8~10剂,共治疗42例,总有效率为93%[陕西中医,1989,10(1):535]。 2. 治疗冠心病 龙眼肉、菖蒲、生山楂、炒麦芽各10g,龙骨、牡蛎各20g,党参、川楝子各15g,熟地6g。水煎取500ml,每次100ml,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2例,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2.68%,心电图改善率为65.85%,以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最好[浙江中医杂志,1987,22:4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