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药(《药材资料汇编》)
以水银、明矾、火硝为原料升华制成的粗制氧化汞。各地均有生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各地制作升药的原料相同,但配方用量可能不同,一般是三药等量。其制法是先将明矾、火硝研成粗粉,然后坐胎。坐胎有冷胎法与热胎法两种,可任选1种。冷胎法系先将矾、硝粗粉与水银置于乳钵内共研,研至不见水银珠后,铺于锅底,用瓷碗覆盖(碗口与锅须吻合严密);亦可将已混合均匀的矾、硝粗粉放入锅中央铺开,再把水银洒在药料上面,覆碗。热胎法系将矾、硝研细后,移入锅中,微火加热至有水分逸出,待其表面呈蜂窝状时,将锅取下,待冷,再将水银洒于表面(或用手指或小棍将药胎戳10余个小孔,将水银倒入孔中),再用瓷碗覆盖。盖碗后,即用约4cm宽的潮湿桑皮纸条将碗与锅交接处封2~3层,再用盐泥涂于纸上约6cm厚,按平筑紧,令严密无隙。再用沙壅至距碗底1/3部位,使与锅口平齐。碗底置大米数粒,以观察火候。碗底可压重物,以免烧炼时气体将碗冲动。封口后,将锅置火上加热。先用文火烧炼约1小时后,再逐渐加大火力,以武火烧炼至大米呈老黄色后,再以文火继续烧炼至米呈黑色(烧炼时间需5~10小时),离火,放冷,除尽沙泥,将碗取下。碗内周围的红色升华物为“红升”;碗中央的黄色升华物为“黄升”;锅底剩下的块状物即“升药底”(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铝、硫酸钾等)。用刀分别铲下后,宜用瓷瓶密贮,以免被阳光照射而变质。无臭。红升以红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黄升以黄色、片状、有光泽者为佳;红升、黄升皆以陈久者为佳。煮后滤去水分,低温干燥,研至极细用。宜密封避光贮存。 【历史】升药始见于《外科大成》,原名“灵粉”。古代文献中还有“三白丹”(《张氏医通》),“三仙散”(《吴氏医方汇编》),“小升丹”、“三仙丹”(《疡医大全》)和“升丹”(《药奁启秘》)等名。当代有“升药”之名,首见于《药材资料汇编》。也有称“红粉”者,见载于《中药志》。《中华本草》、《中国药典》2010年版也以“红粉”为正名。 本品应用历史不长,清代始见记载,且只见于方书,未收入本草。首先记载本品的药学专著为现代的《药材资料汇编》(下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0)。 最早记载本品的《外科大成》用以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等证。其后,《吴氏医方汇编》提出可“治一切阳症腐烂太甚者”。《沈氏经验方》补充说,亦“治痈疽烂肉未清,脓水未净”者。《疡医大全》总结其功效为“提脓长肉”。《集成良方三百种》指出本品主要用于“治痈疽疔毒溃后”。《药材资料汇编》记载其效用为“外用为杀菌药,适用于外科治疮毒”。现代逐渐总结出了本品拔毒、提脓、去腐、生肌等功效。 【性能】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拔毒,提脓,去腐,生肌。 【应用】 一、疮疡 升药为古今中医疡科拔毒提脓化腐主药。张山雷《疡科纲要》云:“一切溃疡皆可通用,拔毒提脓最为应验。”本品高浓度局部使用长于拔毒提脓祛腐,主要用于疮疡溃后,脓多或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不生者。现知汞离子有杀菌消毒作用。本品除主要成分氧化汞外,还含少量硝酸汞,而硝酸汞为可溶性盐,遇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而收去腐之效。升药纯品药性较峻猛,常根据溃疡面脓腐多少加入适量赋形剂,制成不同浓度的升药制剂应用。临床常配伍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便于控制升药的浓度。煅石膏与升药的比例为9:1者,习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8:2者,习称八二丹;7:3者,习称七三丹;1:1者,习称五五丹;1:9者,习称九转丹。上述几种升药制剂其拔毒力依次递增。上述升药制剂在治各种溃疡时,可酌情选用。 1. 痈、疽、发背、布、疔 《中药成方配本》黄升丹,治痈疽溃后、脓不外出,用以提脓拔毒,单用黄升丹少许掺患处,以膏药盖贴。《潘春林医案》绿灵丹,治疽毒、发背、搭手疽;烂疔(湿性坏疽)四畔紫暗、小部分腐烂未止者;无头疽或痈,脓腔深广,疮口小或胬肉外翻,脓水淋漓不净,溃久不愈,用以清火拔毒、止烂祛腐。用黄升丹(研细)60g、青黛(水飞)6g,两药同研至细匀,薄掺患处,每日1次。《中医外科学讲义》七三丹,治痈、疽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尽者,用以提脓祛腐。用升丹9g、熟石膏21g,共研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临诊一得录》拔疔散,治疔疮,用以拔疔去腐。用黄升丹、明矾末各15g,苍耳虫150g,朱砂2g。将明矾、朱砂末与苍耳虫研匀阴干或石灰收干,再加黄升丹研成细末,用时点敷局部。《经验方》三将丹,治疮疡、脓水将尽净者,用以拔毒生肌。用升丹、银朱、血竭等份,研末,外用。《临诊一得录》长肉散,治溃疡后期、腐去新生、溃疡将敛者,用以防腐生肌。用升丹10g,制乳香、制没药各50g,共研细末,撒布患处。《疮疡经验录》新八宝药线,治慢性瘘管深者,用以拔毒、祛腐、脱管。用红粉31g、轻粉3g、生半夏6g、冰片2g,共研细末,再用乳钵研极细,做成药线,用时以之插人管内。据报道,治疗瘘管,用水银33g、白矾31g、火硝28g,依法制成三仙丹,再用桑皮纸卷成线条裹上三仙丹,制成药捻,将瘘管口周围消毒后,顺着瘘管走向把药捻送到瘘管深处,稍留皮纸头于瘘管外,以黑膏药盖贴(亦可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但不及黑膏药好),隔日换药1次。换药时,注意观察瘘管创面有无脓液。如瘘管深长,上药后尚有稀薄脓液和水肿,可用纱条黏少许三仙丹置于瘘管中,以便引流。一般换药3~8次后,瘘管脱落,腐败坏死物质排净,新鲜肉芽生出。此时停药4〜7天,瘘管即可愈合。用本法治疗8例,一般换药3~8次,治疗10~25天,瘘管完全愈合,症状消失。追访1年,8例患者均未复发,也未出现汞中毒症状和其他副作用[湖北中医杂志,1981,(5):23]。 2. 附骨疽(化脓性骨髓炎)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红肉药捻,治附骨疽久溃不敛,用以拔毒提脓、活血生肌。用红粉、上肉桂面各15g,雄精、煅珍珠各3g,上药共研细末,制成药捻,用时插入疮内。有报道,治疗骨髓炎,用红粉外敷。对病灶内瘘管较深、有游离死骨形成者,可用红粉纸捻插入瘘管中,腐蚀瘘管,使瘘管附近的坏死组织溶解脱落,死骨与骨干分离;若病灶内无明显的瘘管及坏死的骨组织,可将红粉附于纱布上,外敷伤口处,以拔毒提脓。用药次数及用量大小,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及被感染的范围。俟伤口无脓液流出,表明坏死组织已经脱落,经X线拍片查无死骨存留,可改用生肌药物收敛伤口。治疗的7例骨髓炎中,共有窦道4个、瘘管8个,瘘管最长12cm、最短1.5cm。平均治疗90天,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最长135天,最短48天。治愈率为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303]。 3流痰(骨结核) 《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药捻粉,治流痰、附骨疽,皮陷肉塌、流黄水或流清脓者,用以提毒化腐、转阴透阳。用三仙丹18g,硇砂15g,乳香、没药各6g(与灯草同炒去净油),煅石膏9g,上药共研极细末,拌成药捻备用。将伤口洗净,以此捻条插入伤口,外撒拔毒散,再贴膏药。 4. 瘰疬 《药奁启秘》二宝丹,治瘰疬、流痰、附骨疽等证,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用以提脓怯腐。用升丹、熟石膏各等份,共研极细末,卷于纸捻上,插入疮口,或掺于疮口中,外盖膏药或油膏,每日换药1~2次。《杨咏仙外科医案》瘰疬散,治瘰疬溃后、脓水稀少、日久不敛,用以提脓祛腐、生肌敛疮。用红升、铜绿各15g,煅石膏、制炉甘石各45g,冰片3g。先将红升、铜绿研为细末,再加煅石膏粉、制炉甘石粉研匀/最后加入冰片研细和匀。用时薄掺于疮面上,外盖软膏,每日换药1次。 5. 臁疮 《实用中医外科学》治臁疮破烂出水、溃脓、腐肉不脱者,主张用九一丹掺后,油膏盖贴;疮面有污秽坏死的坚硬基底,或覆以枯萎色的肉芽,并被以脓液性的秽凝,其分泌物有恶臭者,取八二丹或七三丹盖以红油膏(九一丹30g、铅丹4.5g、凡士林300g,调匀成膏),以祛除污秽或坏死组织,溶解坚硬的基底和枯萎的肉芽、脓性苔藓样附着物。连续用3~5天,以促进溃疡肉芽转为清润为度,然后改用生肌敛疮药。 6. 压疮 《临诊一得录》三味散,治压疮初期、腐肉未尽,并与四周皮肤相粘连者,用以拔毒祛腐。用升丹、生石膏各30g,青黛3g,共研细末,撒布溃疡面,待腐肉去则改用他药。《实用中医外科学》治压疮表浅溃腐者,用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每日2次。 7.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溃破腐烂,亦可用升药拔毒提脓、去腐生肌。如《临诊一得录》提毒散,治脱疽,用升丹3g,炙蜈蚣10条,炙全蝎3只,制乳香、制没药各9g,共研成细末。 二、皮肤病 升药有较强的毒性,能以毒攻毒。适量使用,对皮肤病有消毒防腐之效。可用于多种感染性皮肤病。 1. 湿疹、黄水疮 湿疹、黄水疮都可用升药杀菌攻毒、去腐生肌,宜与清热收湿敛疮止痒之品配伍。如《北京市中药处方选集》龟板散,治湿疹、黄水疮,用升丹15g、黄连30g、龟甲末620g、冰片3g,共研细末,麻油调搽。据报道,用黄升3g、炉甘石15g、枯矾6g、苦参9g、冰片1.5g,共为细末,外用,对各型湿疹均有效[新医药学杂志,1976,(5):42]。 2. 癣 升药可攻毒杀虫,适用于多种癣疾。如《实用中医外科学》皮肤软膏,治手足癣、股癣、汗斑(花斑癣),用硫黄粉、水杨酸、苯甲酸各40g,凡士林500g,调成软膏备用。临用时,每30g药膏加入黄升丹3g,即成黄升皮肤软膏,涂患处。《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润肌皮肤膏,以之配伍大风子仁、松香、樟脑等制膏外用,治钱癣(体癣)、骑马癣、足癣、汗斑等证。 3. 梅毒 升药内服、外用都能杀灭梅毒螺旋体,攻毒以治本;外用还有拔毒去腐生肌之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洗髓丹,治杨梅疮毒。用净红粉3g(研细),净轻粉6g(炒至光色减去2/3,研细),露蜂房如拳大者1个,大者可用一半,小者用2个(炮至半黑半黄色,研细;炮时须用物按之着锅),核桃10个(去皮捣碎,炮至半黑半黄色,研细,纸包数层,压去其油)。上药用熟枣肉为丸,如黄豆粒大,晒干,分3次服用。其药1日服1次,若恶心太甚者,可间日1服。服时,须清晨空心开水送,至午后方可饮食,忌腥半月。服后,口含柳棍,有痰涎即吐出,愈多吐愈好。睡时将柳棍横含,两端各系一绳,两绳之端结于脑后,以防睡着掉落。柳棍须勤换,将药服完仍须如此,必待不吐痰涎时,方可不含柳棍。本方治杨梅疮毒蔓延周身,或上至顶,或下至足,或深入骨髓,无论陈、新、轻、剧,服之皆有奇效,三四日间疮痂即脱落。《实用中医外科学》治梅毒,用《经验方》升丹合剂:小升丹2.56g、黄柏5.12g、甘草2.56g。先将各药分别研成细末后,充分和匀,水泛为丸成40粒,再用滑石粉为衣。每次服1粒,每日服2次,每早、晚饭后用土茯苓30g煎汤2碗,代茶送下。如用散剂,则须用香蕉或糯米饭、红薯、桂圆肉等将药末包裹吞下,以免刺激口腔,引起炎症(6~10岁服成人量的1/2,11~15岁服2/3,16岁以上服成人量;5岁以下的小儿不用本丸药)。亦可采用先服小量,继服中量,以至极量的用药方法。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潜伏梅毒(有感染梅毒或有患梅毒历史,但目前无临床症状,仅血清反应阳性者,称潜伏梅毒)用1个疗程;显证梅毒(有临床症状出现者,称为显证梅毒)以2个疗程为限(中间可停药3~5天)。如尚未痊愈,可改用土茯苓合剂以善后。若服药期间发生较严重反应时,可停药3~5天。如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证发生时,嘱患者休息1~2小时,即可平复;如有牙龈肿痛、流涎及口腔炎等证发生时,可用土茯苓30~60g煎汤或绿豆水或硼酸水漱口;炎症严重者,并用玄参、知母、金银花、连翘各9g,黄柏、黄芩、木通各6g,车前草12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青囊立效秘方》大提毒丹,治梅毒。用红升、朱砂各3g,陈降丹9g,生石膏45g,上药研至无声备用,掺疮上,隔6日即可上生肌收口药。 4. 阴蚀(女阴溃疡) 中医文献中的阴蚀类似于西医所称的急性女阴溃疡,系青年女性外阴部的一种急性炎症,具有溃疡、剧痛、急性经过、易于复发等特点。升药能拔毒化腐生肌,可用于治阴蚀。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紫色溃疡膏,以之配伍轻粉、黄连、乳香等药,作膏剂外用,以化腐生肌,用于治阴蚀等证。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妇产科学》治前庭大腺炎,用升丹60g、煅石膏240g,两药研细和勻,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黏附在药线上插入疮口中。 5. 发际疮 发际疮系毛囊及其周围的化脓性皮肤病,多发于项后发际间,多见脓疱、痒痛,可用升药拔毒提脓、去腐生肌。可与黄连、冰片等药配伍,如前述治湿疹、黄水疮的《北京市中药处方选集》龟板散,亦主治发际疮。 6. 粉刺(痤疮) 粉刺系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有的可发生小脓疱,甚至形成脓肿。升药能攻毒抑菌、提脓化腐生肌,可用于治粉刺。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酒渣粉,治酒渣、痤疮,用京红粉、轻粉、元明粉各等量,研细末,猪油调敷。 7. 体气(腋臭) 腋臭患者大汗腺的分泌物里有一些极易被细菌分解的特殊成分。腋臭的臭味是由于腋部各种细菌与大汗腺分泌物中的有机物质起作用后,产生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引起的。升药有较强的攻毒去腐作用,局部应用对腋臭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宜与敛汗除臭的密陀僧等药配伍,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腋臭搽剂,治狐臭,用红粉9g、密陀僧末15g,研细末,用指头蘸药搽于腋下。 8. 酒渣鼻 近年来,有人发现90%以上的酒渣鼻患者在患处可查到毛囊虫。升药有杀虫作用,可用于治酒渣鼻。另外,酒渣鼻丘疹型可出现散在性痤疮样丘疹或小脓疱,用升药可拔毒提脓、化腐生肌。《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红香粉,治酒渣鼻,用红粉5g、冰片4g、薄荷脑3.7g、香脂100g。将红粉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冰片及薄荷脑中,研细;先把冰片、红粉加入香脂后,再加入薄荷脑、红粉,搅匀即成,涂患处。 9. 黄褐斑、蝴蝶斑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去斑膏,功能润肤消斑,可治黄褐斑、粉刺、酒淹鼻。用红粉、樟脑、大风子仁、杏仁、核桃仁各30g,先将三仁同捣极细,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即成。每日揉擦1次(先涂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10. 白庀(银屑病) 《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红粉膏,功能拔毒生肌、活血止痒,用于治白庀残留小片者。用红粉1.5g、黑豆油软膏7.5g、凡士林60g,将凡士林熔化后,离火将红粉慢慢筛入,搅勻,再加入黑豆油软膏调匀即成。薄薄涂搽,1日1~3次。部分对汞有过敏现象者停用;口唇、外阴处禁用。《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克银癣软膏,治白庀血燥型(银屑病静止期)。用红粉5g,秦皮乙醇流浸膏15g,木槿皮乙醇流浸膏、补骨脂乙醇流浸膏各10g,加亲水性软膏基质60g,调膏外用,有解毒、止痒、润肤之效。 三、 创伤病 烫伤、创伤等外伤病感染化脓、腐肉不去、久不愈合,可用升药拔毒提脓、去腐生肌。如《中医外科学讲义》红油膏,治烫伤、创伤、溃疡不敛等证,用升丹3g、熟石膏27g、铅丹4.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三药粉末调入和匀成膏,将药膏匀涂纱布上,贴患处,用以祛腐生肌。 四、 肛门病 升药除配制成低浓度的九一丹、八二丹用于痔疮手术后,用以防腐生肌外,部分枯痔方中亦配有升药,取其腐蚀作用,用以枯寿。但升药的腐蚀力有限,多与白降丹等腐蚀力强的药物配伍应用。升药在枯涛剂中,实际上只居辅助地位。如《中医外科学讲义》用《药奁启秘》七仙条,治中、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用以腐蚀痔核,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脱落痊愈的目的。方用红升、白降丹、熟石膏各等份,冰片少许,上药共研细末,米糊为条,阴干备用(如加乳香、没药、血竭,照上药等份,并可止痛),用时插人痔核内。据报道,用红粉配伍轻粉、雄黄、枯矾等制成枯痦液,治疗各类痔疮。临床观察200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达100%[河南中医,1987,(2):12]。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 本品有大毒,现已不做内服。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2. 本品与脓水接触后能生成汞离子,通过皮肤及创面亦可被人体吸收,吸收过量可引起汞中毒,故创面过大时应避免使用本品,以免引起中毒。 3. 不能与含碘的中西药同用。含汞药无论以何种途径用药,如与碘剂相遇,均可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碘化汞而出现毒性。 4. 氧化汞的中毒量为0.5~0.8g,致死量为1~1.5g[毒物的毒理与毒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32]。 5. 中毒及其解救与水银同。 【按语】 一、关于升药不等于红升丹的讨论 由于红色的升药又叫红升,升药又称升丹、小升丹,以致有人将升药称为红升丹。如《红升丹的消散功能》一文称:“红升丹又称三仙丹,由枪硝、水银、白矾三味等份升华而成”[中医外治杂志,1996,:35]。1988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矿物药》载有红粉。红粉为升药异名。书中明言红粉的“实验样品选取长春市售红升”,但异名项下却将红升丹、大升丹与三仙丹、升药、红升等名并列。实际上,升药与红升丹是两种不同的丹药。升药系以水银、火硝、明矾3味药为原料升炼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氧化汞(HgO),还含有少量硝酸汞[Hg(n03)2]。红升丹系以水银、火硝、明矾、雄黄(不同文献所载处方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有这4味药)等五六味药为原料升炼成的,其主要成分亦是氧化汞,亦含少量硝酸汞。但因用有雄黄,升炼时雄黄与火硝发生激烈反应生成的三氧化二砷(AS203)是易升华物,故红升丹中还含有三氧化二砷。因此,红升丹的毒性和腐蚀性都在升药之上。红升丹又称大升丹。《疡医大全》云:“三仙丹小升力单,只能施于疮疖。若痈疽大症非大升不能应手。”因此,升药与红升丹不容混淆。 二、关于炼制升药所用原料配方意义的讨论 不同文献所载炼制升药的原料药都是水银、火硝、明矾3味,只是各药剂量互有出入(如《疡医大全》:水银30g,火硝、白矾各36g;《外科图说》:三药各30g;《疡科心得集》:三药各60g)。据分析,升药的主要成分为氧化汞(HgO),并含少量硝酸汞[Hg(n03)2]。汞元素由水银供给(《外科大成》“红粉”的处方中还有朱砂。但朱砂的主要成分是HgS,因它要580℃以上才升华,而一般升丹达不到如此高温,所以炼成的红粉中不含朱砂。朱砂在此仅相当于多加水银,增加汞的量)。但水银是金属,变成氧化录必须要有氧化剂存在,火硝、明矾则是参加反应的氧化剂。升药的反应机制如下: 在烧炼过程中有硝酸生成,汞遇热而过量的浓硝酸则有硝酸汞[Hg(N03)2]生成: Hg+4HN03=Hg(N03)2+2H20+2N02↑ 用不同比例的水银、火硝、明矾炼制成的升药,其成分都应是以氧化汞为主,另含少量的硝酸汞等成分。至于用不同比例的配方炼制成的升药中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如何,以及采用以何种剂量比例的原料配方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料,特别是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料中最贵重的水银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 关于红升、黄升质量的讨论 升药的主要成分为氧化汞(HgO),一般为橙红色结块,但在烧炼过程中火力不足时则呈橙黄色(黄色氧化汞加热可转变为红色氧化汞)。红升、黄升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汞,但含量有所不同。据分析,红升中氧化汞含量可高达99%以上;黄升中氧化汞含量仅79.8%~89.7%[矿物药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4],杂质较多,质量不及红升。 四、 关于升药炮制意义的讨论 前人认为,升药经髙温炼制而成,其性温燥,习惯上炼成后还要去“火毒”。去火毒的办法有3种,任选1种即可:其一,将丹剂用细布包扎好,投入沸水中,煮4小时,取出沥干水分,低温干燥,研细备用;其二,将丹剂以盘、碗装好入甑内,蒸6小时,取出低温干燥,研细备用;其三,将丹剂用油纸或细布包好,置潮湿地上(或地上洒水),露放3昼夜,再用低温干燥,研细备用。《医门补要·卷中》云:“(三仙丹)新者性燥,用于提脓散内,则有掀痛蚀肌之虞,用于长肉方中则无毒尽肌生之效。”据此可知,前人所称新炼升药的“火毒”(燥性),主要表现为腐蚀性强,用后会引起掀痛。据分析,新炼升药引起掀痛、妨碍生肌的弊病主要与所含硝酸汞有关。因为氧化汞不溶于水,对组织的刺激性较低,而硝酸汞易潮解,溶于少量水,生成的酸性溶液具有腐蚀性,与皮肤接触极毒,会引起掀痛不适,故新炼升药用量过大则疼痛难免。上述几种去“火毒”的炮制方法都可减少或除去硝酸汞,因为硝酸汞遇大量水即生成不溶解的碱式盐沉淀;若与大量水加热,则碱式盐亦分解,结果获得氧化汞。比较而言,3种去火毒的炮制方法以第1种为佳。 五、关于升药“陈久者良”的讨论 传统认为三仙丹陈久者良,陈久者外用不引起疼痛。《中国矿物药》云:“丹剂外用对疡面常有刺激(疼痛)感。据《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介绍,这与丹剂里残存的酸(或碱)类物质有关,用前以水洗涤(不影响疗效)可除去;或久贮后再用也能收到类似效果。”升药久贮之所以能收到类似于以水洗涤的效果,是因为所含的硝酸汞易潮解,易水解为或多或少不溶解的碱式盐(根据溶液的稀释度而定)。升药在贮存过程中受潮后,部分硝酸汞逐渐水解生成不溶解的碱式盐后,其刺激性即可降低。但这种自然水解过程极为缓慢,所需时间十分漫长,据《医门补要·卷中》所载:“须得陈去30年者,燥性转平,始堪入药。”实际上,即使是陈年升药,仍有残留硝酸汞,一般剂量虽不致疼痛,但如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亦会引起疼痛。故升药在临床上较少使用纯品,多根据疡面脓腐多少,适当加入赋形剂将升药稀释至一定浓度后再施用,而且必须研至极细,如乳研不细则制剂浓度不均匀,粗药粒所在部位升药浓度相对偏高,刺激性较大,仍会导致疼痛。《疮疡外用本草》云:“如乳研不细,用量过大,则虽陈久升丹,用之必痛。”相对而言,新炼升药如研至极细,小量薄施,硝酸汞含量较少,浓度较低亦不至于引起疼痛。故《疡科纲要·卷下》云:“俗谓陈久不痛,新炼者则痛,殊不尽然。颐尝以新炼之丹试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极细,用时止用新棉花蘸此药末,轻轻弹上薄贴,止见薄薄深黄色已足,如多用之则痛矣。”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升药主含氧化莉(HgO),另含硝酸汞Hg(N03)2等。 二、药理作用 氧化汞与组织接触后,逐渐为组织蛋白质及盐类所溶解,经常游离出微量汞离子。汞离子能和细菌呼吸酶中的巯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力,病原菌不能呼吸而趋于死亡,起到杀菌作用。升药溶液在试管中对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硝酸汞溶于水,生成的酸性溶液具有腐蚀性,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的蛋白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起到去腐作用。氧化汞对组织的刺激性较低,通过对组织温和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毛细血管循环,增加局部免疫体的渗出,又能加强局部营养,帮助炎性产物的吸收,可促进机体组织的再生和伤口愈合。1%氧化汞软膏用于眼科作温和的防腐,对表皮癣、肛门瘙痒亦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