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吕四开辟为盐场,许多“犯人”被流放到此从事盐业生产。这标志着吕四从一个孤悬于大海的“海屿沙岛”,开始逐渐发展进化为渔盐初盛的场所。 吕四场的前身有“东胜瀛洲”“白水荡”“东布洲”等名称。在汉代时,这里还是一片江口海域。 晋人王嘉在《拾遗记》卷十中曾对这一带洋面作了十分的精彩描述,给我们留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 “瀛洲,一名魂洲,亦曰环洲。东有渊洞,有鱼长千尺,色斑,鼻端有角,时鼓舞群戏。远视,水间有五彩云;就视,乃此鱼喷水为云,如庆云之丽,无以加也。” 《拾遗记》是一部杂录和志怪的小说集。此文虽语出不经,但对启东成陆以前,沙屿不时出没于大海波涛之中,并有群鲸嬉戏,喷水若五彩云的景象,作了生动介绍,多少勾画了汉晋时原始的吕四为“海屿沙岛”、四面环海的海上地貌。 后来这块江海交汇的沙岛,又逐渐延伸为东西纵贯的狭长沙屿,在江海水力的南北夹击下,形成了东布洲、南布洲、胡逗洲等地的“通吕水脊区”。今人陈金渊在《南通地区成陆过程初探》对其地理形成作过一番研究。这一狭长的地带,现在习惯上称为“通东地区”,从南通天生港唐闸直到吕四,现为通吕运河所经之地。 《大清一统志》记载:“海门、汉属海陵沙地、后为东洲镇”。明嘉靖《海门县志》记述“东洲河,在县东吕四场境。”按语则曰:“县在唐宋时属吴,在东洲镇。河已淤浅,故道尚存。”可见,此时的吕四已经由汉晋时孤悬于海的“瀛洲”,进化为麇鹤栖息的场所了,随后又演进为有人长期生产生活的“东布洲”了。 《海门县志》载:东布洲,在通州海门界,或云沙涨所成,有布机流挂其上故名。杨吴改东洲称丰乐镇、顾俊沙为崇明镇、布洲为大安镇。五代十国时,杨行密据淮南称吴王,史称杨吴。乾隆《直隶通州志》“疆域”卷一记载:“僻居东札、三代时(夏、商、周)未有建置,旧云古大安镇,即东洲地也,原为海屿沙岛,曾有布机流挂其上,沙涨为陆,人民渐繁,又名东布洲。” 可见,吕四场在唐宋时,就已经成为海门县的一所盐场。五代十国时,“杨吴有蒋司徒者,去布洲教民煮盐,此后,布洲逐渐繁荣”,把吕四场办成淮南产盐的兴旺场所。在大利所趋之下,竟然还引来朱温、钱璆等军阀纷纷前来争抢这块宝地。所有这些在《舆地纪胜》、《通鉴后梁记》等史籍中均有可靠的生动记载。另外,《通州志》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利丰监所管辖的七场之中,就有吕四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吕四在唐朝时始辟为盐场,到北宋时发展繁荣成为专业盐场历史。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唐朝时那些流放到吕四从事盐业生产的流人们,无疑就是启东最早的拓荒群体。 《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200卷。自序谓:此书“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 插图:《拾遗记》或者从事古代盐业生产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