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经方须注意将息法(煎熬法,忌口)

 思明居士 2018-09-13

关于《伤寒论》,昔贤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慨。临床运用经方,若辨证正确,效如桴鼓;如果不注意将息法,势必胶柱鼓瑟。现就《伤寒论》中有关将息法,诸如煎药事宜、服药方法、药物与食物宜忌及护理等,略作探讨,请同道指正。

一、煎药事宜 中医方药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醴、药露、锭剂、条剂、线剂、浸洗剂、熏剂、导药、坐药等。《伤寒论》里也具备了汤、丸、散、导药等剂型,但汤剂占大部分。

煎药有关事宜,首先要考虑器皿。《伤寒论》除蜜煎导法方提出“于钢器内,微火煎”外,其他均未标明器皿。但从当时社会条件及出土文物来看,还是以陶器煎药为宜。书中所列92种药物,植物类药占多数,若是金属器皿煎药,势必分解药性,影响疗效。

煎药时间,书中亦未明言。但从配水煎药取汁比例看,就可窥测煎药时间。如“米熟汤成”、“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等,从配水至取药汁,大致是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少数方取四分之一左右,如“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但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则是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服。前者不取煎而只用麻沸汤渍须臾,绞取之,取其轻扬清淡之意,以泻心消痞。若久煎汁,必走肠胃,就不能发挥本方之作用。后方不取煎而取渍,欲其味薄气扬以清热,附子别煮取汁,取其味厚以重扶阳之力。可见煎药时间长短,立法严谨,有其严格标准。

煎药先后次序亦须注意。先煮药物有麻黄、葛根、瓜蒌、蜀漆、茵陈等,是为了减低毒性。《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它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陶弘景亦谓:“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又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先煮茯苓;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先煮栀子;大陷胸汤先煮大黄等。先煮则取其性专,提高疗效。

有些药物宜后入,是为了保存药性。若与诸药同时煎煮,有效成分势必挥发殆尽,影响疗效。这类后入的药有:阿胶、鸡子黄、白蜜、白糖、芒硝、饴糖、人尿、猪胆等。桂枝人参汤方“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桂枝后入,亦即此意,借桂枝行阳解表。

书中汤剂,绝大部分以清水煎煮,但也有一些汤方,别具一格。如枳实栀子豉汤以清浆水煎。按吴仪洛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宜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炙甘草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与水和清酒各半煎煮。借其酒性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通经络,利脉道,调和阴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煎煮。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要取珠子五六千颗,需将勺扬水良久始得。

二、服用方法 本书药物服用方法灵活多变。根据病情不同,服用药物方法也随之而异。如阳明病,津液内竭,大便硬用蜜煎导法等方,此实为开后世灌肠法的先河。治疗咽部疾患,用苦酒汤等方,其服用方法则“少少含咽之”使药效能持续作用于咽部。 一般汤剂一日三服或分温再服。但服用桂枝汤则又比较特殊:“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汗不……半日许令三服尽……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汤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亦是日三服,半日服尽。祛邪务尽,治急病如将此之谓也。 干姜附子汤方则是顿服。本证为阴寒偏盛,阳气大虚,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疗效更捷。 用药中病即止,勿伤正气,特别要注意病人体质,斟酌用药,方不致偾事。如服用调胃承气汤,少少温服之,少与以和胃气,恐伤正气。大陷胸汤方则是“得快利止后服”,恐过剂损人之正气,用时宜注意。三物小白散方及十枣汤则“羸者减之”,大、小承气汤则“得下利勿服”,“若更衣者,勿服之”。 近代崛起的“时间生物学”在《伤寒论》中也得到充分的反映,特别是在服药的时间方面论述更多。例如:十枣汤为“平旦服”。本方为逐水峻剂,空腹服,使药力速行。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桂枝人参汤则“日再、夜一服”;理中汤则“日三四、夜二服”;黄连汤则“昼三、夜二”。这几个方剂的侧重点都在脾胃。“夜二服”是否易为脾所接受而增强疗效?唐容川说:“脾经得夜阴之气……故人有白昼不能食,至夜能食者,得脾阴之旺气故也。”可见张仲景已注意到用药的时间节奏。

三、药物与食物宜忌 我们知道,食物与药物关系互为密切!配备恰当,可增强疗效,反之会使药物疗效减弱甚至消失。例如:患者是维生素A缺乏症,运用维生素A、D等属于脂溶性药物,再配以咸肉、猪肉、奶油、大豆等高脂肪食物,无疑对病者有益。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因此痛风病人不宜食肉、鱼等含嘌呤类的食物。

《伤寒论》十分重视药物与食物宜忌,有许多精辟论述。例如服用桂枝汤诸方,则必须忌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服乌梅丸亦须禁生冷、滑物、臭恶等。服桂枝汤,宜吃热粥以助药力,亦增汗源。服三物小白散“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服十枣汤“糜粥自养”此快利后,借谷气补养正气。服理中汤,宜饮热粥,以助药力,补养中脏之气。

四、护理

古代中医缺少护理专书,《伤寒论》提出了一些疾病的护理方法。服桂枝汤,要“适寒温”,服药后,要避风寒,睡一时许,盖好衣被,服热粥,使病从汗而解,微汗者佳,不可令其大汗淋漓,病重者,严密观察,即“周时观之”。又服大青龙汤,要注意勿大汗,若“汗多者,温粉扑之”,恐汗多亡阳。服理中汤后,“勿发揭衣被”。诸如饮食方面护理亦颇为详谈。 临床经验证明,运用经方,注意上述将息法诸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