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必看!核心素养提出,“三维目标”就无用了?

 heitudi 2018-09-13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普遍关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由此带来对教育目标的深刻反省,人们意识到,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劳动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面对变动的未来,必须以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为培养指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国际组织先提出“核心素养”,经济发展模式更早进入转型期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较早提出“核心素养”的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吧~

一.核心素养的国际背景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教育五柱





2、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05):3类9项核心素养




3、美国21世纪学习体系(2007):1+3类11项技能




4、澳洲墨尔本大学(2009):4类10项技能




5、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10):旨在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的公民



6、日本“21世纪能力型”(2013):三个同心圆表示着三种能力的关系,“基础能力”支撑着“思维能力”,而“实践能力”则引导着“思维能力”



7、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2014):3类9项核心素养



无论是OECD还是美国或者其他地区,“核心素养”无非关乎“学习力”、“适应性”、“创造性”、“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上合格的人才,必须得具备“核心素养”。

(拉动滚动条观看) 

二、核心素养在中国


1.框架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的原则。


2.背景


一是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3.历程


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联合课题组历时三年(2013—2016)完成。


  • 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了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招考专家论证会60余次,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 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

  • 全国性征求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完善。


4.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现表明:教育标准的形式逐步发展变化,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未来的教育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构建新的蓝图,教育将进行“从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变单向为多元的学习活动”的变革。

(拉动滚动条观看) 


三、核心素养提出,“三维目标”就无用了?

显然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何尝没有“核心素养”的基因?只是,三维目标在落实中,常常变成逐级递减的情况: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过程与方法稍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虚无缥缈。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分数至上。其次,是思维方式,比如,斯腾豪斯等人当年提出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正是为了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但我们却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写下来去落实的,而这恰恰是斯腾豪斯等人反对的。第三,则有三维目标本身表述的原因。试问,三维目标谁是核心,彼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因为知识与技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其他成为补充。而课改设计的初衷恰恰是避免这种单一。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正。


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逻辑去看待这种转变: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最后,以课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但在现实中,因为有教材的存在,落实教材上的知识、技能就成了“硬目标”,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就成了“软目标”。三维目标本是为了让“课程目标”不失真,但“软”不及“硬”,结局可想而知。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直接变成了“人”。被遮蔽的育人目标、对综合素养的重视,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还需要追问的是,既然有“核心素养”,那有没有“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吗?9大核心素养,是否会因为面面俱到而有违“核心”的本意?核心素养如何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变革等紧密结合?


这些追问,一是为了防止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中,又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去落实,从而,又一次遗忘了人;二是引导大家看清楚核心素养背后的旨趣,真正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泡沫必然出现,我们要擦亮眼睛。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核心素养”成为中国教育最火爆的热词, 被称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 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人们在高频度的点赞之余,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惑:说一千,道一万,落实了才是关键;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呢?


作为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应该首先从做好教学设计开始。成功的课堂源于设计,成功的教师,也都是从认真做好一个个教学设计开始的。


好老师学院致力于成为每位老师的充电站,次特邀名师袁建国为大家带来这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好课。

本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践行相关理念、策略、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您设计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好课堂,还可以帮助您成为学生喜爱、领导欣赏的好教师。

近期袁老师根据学员的留言,又给大家更新了课程案例:

部分内容试听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