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70分)
有些老师一看到这个题目,立即从马斯洛的人生五重需求层次去分析,说什么生理的、安全的、情感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一大堆。这样的分析徒增了审题的负担,分博了注意力,完全没必要。其实,文题里该说的都已经说了,那就是“渴望被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真希望你不要被这种无端拔高的分析所误导。 文题的题意和要求也是很清楚的:人总有需要和被需要的心态,被需要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你是否认同这种普识?如果不认同,你对被需要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把你的想法和思考写出来。 因此,这道题最好是写成议论文的形式——是那种只发感想、认识、议论,论证意味比较淡的纯粹议一议的议论文。 具体怎么写呢,应该也很清楚的吧!如果你认同文题蕴涵的普世价值观,老老实实地按“被需要,可以体现个人价值”这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自己有不同的认识,就把自己的观点明确表达出来,并阐述它。 其实,对这种已经成为举世共识的普识理论,我们大可不必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去提出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而是采用“承认文题里的观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方式去写这篇作文。 怎么展开呢? 这要从“需要”与“被需要”的辩证关系去进行,从“得”与“给”、“索取”与“付出”的对立统一关系去议论,而重点要落在“被需要的价值体现”上。 具体写法上,首先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需要”、“索取”、“得”的心理愿望,这是生存、存在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只有明确了这个对立面,才能更好地论述本文的主题“被需要的价值”。 紧接着,就提出,“被需要”比“需要”更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可以从以下方面去阐述: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总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在交往中索取和付出,在需要中认识到别人的重要性,也在被需要中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更渴望被他人的需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中,使自我价值得的实现,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幸福。 以上这些,基本上是“需要”与“被需要”的普世共识理论。但如果仅仅这样写,是不能完成这篇作文的。作文需要你写上你对此的认识。 那么,你自己能有什么认识呢? 无非是一些自己的理解罢了。怎么把这些理解表达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例说明。 接下来,可以用不同的例子去阐述这些道理,比如说: 老师(特别是一些名师)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工资,更在享受被学生需要,在帮助学生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被需要”,他们会在人们的眼神和掌声中获得莫大的满足感,尤其是在医院之外的场合。 从利他角度出发的志愿者为他人服务,更完全是一种被需要,他们在辛劳时会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 以上是从认同“被需要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普世共识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认识这一角度去写的。这样的议论文只是解说性的,比较容易写,但不容易写出好的、高分的作文来。 你也可以以思辨的角度去分析人们热衷于“被需要”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去进行立意和写作。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展开: 同样地,也是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揭示和阐述。接着,对一些人的“被需要”心态进行分析,比如说有些人纯粹是为了感恩——从他人、社会获取很多,需要“被需要”去回报他人和社会的恩荫;而有些人纯粹是从“利我”的角度、带有沽名钓誉的成份去进行“被需要”的活动;有些人纯粹是从刷存在感的心态去进行“被需要”的活动……等等。在分析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抑扬态度明确表现出来,最后,可以就如何发挥积极心态的正面意义、防止负面心态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一篇从“被需要产生心态”角度去论述、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就出来了。这样的议论文不是纯粹地只解说“被需要的价值”,有更多自己的认识在里面,应该更容易写,更容易写出自己的特色,也可以更容易拉出高分来。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出奇的角度,可以用记叙文的方式去写这篇作文,先叙写自己一次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的经历,把这过程中自己内心产生的“被他人需要”的感想着力抒发出来,用自己的行为去阐述、解说文题中“通过被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主题观点表现出来。
这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好写、容易得高分的角度哦。 |
|